陝西美食藍田蕎面餄餎(蕎面餄餎的做法)
2023-05-13 01:51:26 2
蕎面餄餎的做法
蕎面餄餎的做法
歷史文化
西安城牆內的西北方向有一個地方名叫教場門,顧名思義,大概是當年八旗兵、綠營兵操演武功的地方。「門」沒有看到過,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教場門」三個字出現在西安人的口中,常常是後面還掛著另兩個字「餄餎」。
餄餎,因多用蕎麥麵製成,比較固定的叫法是蕎面餄餎。據有人考證說此食物在元代已經有了,根據是元人王楨著的《農書·蕎麥》節中有「北方山後,諸郡多種,磨而為面或作湯餅,渭之河漏。」「河漏」、「餄餎」,兩者在讀音上無論按普通話還是陝西腔都很相近。
蕎麥畝產不高,但製成的餄餎卻很惹人愛,色澤黑亮,入口筋頑,越嚼越香。因而幾十年前西安的巷子裡就有一句俚語「蕎面餄餎黑是黑,筋韌爽口能待客。」餄餎能待客,可不是誰在自家小廚房搗騰一陣子就能做出來的,象羊肉泡、葫蘆頭一樣,也得到市面上專營的「老字號」才能品到正宗風味,上面說到的教場門餄餎就曾經是古城最有名的一家。
蕎面餄餎的做法
對教場門餄餎比較肯定的一種說法是出現於清末,是由渭南呂家村一位姓孟的老人創出的牌子,其後人孟兆武少承家傳,練就了一手做餄餎的絕技,1932年,他先在當時西安市最熱鬧的南院門第一市場售賣,後來又遷到教場門,此後幾十年,在西安飲食市場中自成一家,名氣大噪。據內行講,孟氏做餄餎選料很考究,主要用關中千陽、隴縣、白水、長武、蒲城諸縣的新鮮蕎麥現磨現做,餄餎的製做過程主要分和面、煮條、拌油等程序,兩個環節,一個是制青石水,選一塊雞蛋大小的青石用火燒紅,放入涼水中一激,「嗞喇」一聲,青石水就成了,舀一小碗徐徐灑入面盆再揉和成麵團。據說加入青石水,餄餎由此就筋韌耐嚼了。
食品用料
原料:蕎面、羊肉、土豆、香菜、精鹽、味精、醬油、紅油、植物油。
蕎面1000克,水300克,鹼面少許。
製作方法
方法一
餄餎主料除蕎麥麵粉外,還有食用鹼和食鹽。將它們按一定的比例和勻,在大瓷盆裡揉成麵團兒。麵團兒要揉得恰到好處,最好是揉到麵團攤開來,四周的邊兒都有往裡蜷的感覺,再蒙上籠布擱放起來讓面醒一下,籠布一定要蓋嚴實,否則麵坯兒表面容易皴,做出來的麵條就不好看又不好吃了。醒好的面在案板上再次和勻揉筋道,接著把麵團按需要分成拳頭大小的劑子,每個劑子約有一碗麵的份量,放在面盆裡備用。做餄餎俗稱軋餄餎,它的工具被稱為餄餎床子,是一個直徑15釐米左右底端像篩子一樣的圓柱形的鐵管,放入劑子後,用帶著長長的力臂的木頭墩子在上面使勁壓,劑子透過底部的篩子網眼被壓擠成細長條,就是餄餎了。
蕎面餄餎的做法
方法二
把蕎面倒入盆裡,用水調拌均勻,再摻入鹼水,揉好扎軟。將餄餎床放於開水鍋上,揪一塊面填入餄餎床眼裡,用手按住餄餎床把,用力將面壓出成條,落入開水鍋內,煮熟撈出即成。
筋性強,利口,但性寒不易消化。
方法三
1.蕎面加淨水(春季加2.5千克,冬季3千克)與石灰淨水、雞蛋、豆粉充分揉勻揉熟,再將蕎麵團揉成條形,放入榨孔機中,插入榨杆壓榨,麵條即從小孔中壓出,截斷下鍋,煮熟即成。
2.碗內調料(以50碗計,下同):白醬油750克,紅油750克,味精12克,花椒麵25克,芽菜粒250克,蔥花150克,鮮湯7.5千克。
3.家常牛肉餡:(1)配料:牛肉(淨)2千克,水發筍子500克,芹菜莖1千,郫縣豆瓣250克,豆豉50克,辣椒麵10克,白醬油100克,薑末10克,料酒50克,菜油600克,川鹽15克。
(2)將牛肉去筋剁成綠豆大的顆粒,放鹽(10克)拌勻。芹菜洗淨切0.6釐米長的小短節,加鹽(5克)碼味除澀水。筍子切成綠點大的粒,沸水氽後漂洗濾幹。豆瓣、豆豉剁細,用油(100克)煸至香酥。
蕎面餄餎的做法
(3)炒鍋洗淨放旺火土,下菜油(500克)燒至七成熟、放肉顆粒與薑末煸散,亮油,下筍粒與調料翻炒至入味,上色,再加芹菜翻炒均勻起鍋即成。
4.豬肉餡:(1)配料:肥瘦諸肉3千克,水發玉蘭片850克,白醬油250克,川鹽40克,甜醬100克,料酒50克,混合油500克,胡椒麵5克,味精3克。
(2)豬肉與玉蘭片均勻切成指甲片大小。炒鍋洗淨放旺火上,下油燒熟放入肉片煸散,亮油,投入各料炒勻,摻入鮮湯,收汁起鍋。
食用方法:將碗內調料兌好,摻鮮湯,撈入蕎麵條,淋上臊子即可
製法:蕎面和成麵團,用餄餎床子壓成細條下鍋。煮熟後,撈在大碗裡,上面澆上用羊肉丁、土豆丁等料炒制而成的臊子即成
特點:韌筋爽口,辣香微酸。
食用方法
蕎面餄餎有兩種吃法,一種是吃熱的,另一種是吃涼的。
一般是夏季涼吃,調入精鹽、香醋、芥末、蒜汁、芝麻醬和紅油辣子,有時師傅芥末下得狠了一些,一筷子入口,不由渾身一顫,好像七竅六神都通了,是消夏祛暑的好東西。
冬季多是熱吃,在餄餎碗裡澆上臊子和熱骨頭湯,再撒入胡椒粉、香菜、蒜苗絲和紫菜,吃起來湯鮮麵筋,通體舒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