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顙魚怎麼做湯比較白(略帶苦味的慈菇遇上容易煮破皮的黃顙魚)
2023-05-14 20:42:58 2
慈菇,也有人稱茨菇、茨菰、燕尾草、白地慄等,每年到了冬季,便是慈菇上市的時候。
慈菇的味道有點甘也有點苦,也正因為這隱隱的苦味,所以並不如別的蔬菜那般受大眾的喜愛。
老一輩的人對這慈菇是非常的熟悉,我爸說他們小時候慈菇吃得挺多的。我問他以前是怎樣做慈菇這道菜的?我爸回答:並不是用來做菜,而是用清水煮了當零食吃,鹽都不用放。
我有些疑惑,那個年代糧食應該挺緊缺的,不多種些糧食作物,怎麼會種慈菇來當零食吃?有些不太好理解,接著再往下追問,我爸也說不清楚了,只是說那時候的人們都種啊。
後來,在汪曾祺老先生寫的散文《鹹菜慈菇湯》裡,多少也找到了一點答案。老先生小時候家鄉鬧大水,各種作物減產,只有慈菇豐收,在那一年,吃慈菇實在太多,以至於覺得真是難吃得很。
慈菇屬於多年生草本植物,適宜種植在淺水溝、溪邊或水田中,從種植到收穫期,都需要充足的水分。
不把它作為主要農作物的地方,人們只需在水田的一個角落種下它,然後保證它充足的水分,其餘的不用多管,倒還真是能起到應急的替代糧食的作用。
汪曾祺老先生一度對慈菇並無好感,有三四十年沒有吃過慈菇,也並不想吃。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對慈菇有所改觀的呢?讀完文章也真覺文人有趣。
有年春節後,汪老先生去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家拜年,並被留在沈老先生家吃飯,沈老先生的夫人張兆和炒了一盤慈菇肉片。
沈老先生吃了兩片慈菇後,說:「這個好!格比土豆高。」沈老先生對什麼事物都講「格」的,吃菜也講究「格」的高低,包括對於慈菇、土豆。
自那以後,汪曾祺老先生在北京菜市場只要見到慈菇,必會買一點回家炒肉吃,但家裡人都不怎麼愛吃,所有的慈菇都由老先生一人「包圓兒」了。
慈姑切薄片炒肉,烹調方法類似於土豆片炒肉,味道的確是很不錯,不要炒久,久了如土豆般易糊。
不過,對慈菇這種澱粉含量高、塊莖類的食材,我最常做的倒不是切片炒肉,而是對半切後與豬肉或是豬骨一起燉著做紅燒類的菜。但用慈菇做湯,卻是從來都未曾試過。
在《鹹菜慈菇湯》裡提及,自家用青菜醃成的鹹菜,切碎了做湯,湯裡再加上慈菇片,便成了鹹菜慈菇湯。對這段我雖說有點好奇,但就這兩樣食材做出來的鹹酸口味,我大致也能想像得出。
我想,若是湯中能有「鮮」味,那應該會很不同。只是這「鮮」味應從何而來,我有些拿不定,用調味料去調就不必考慮了。
住海邊的好友告訴我用芋頭燉魚很好吃,我沒有嘗試過。但是,慈菇與芋頭一樣,都是高澱粉的食物,我想用慈菇煮魚,再加上酸菜,會不會給我意外的驚喜呢?
選什麼魚,我想了好久,決定用黃芽頭。黃芽頭,我們也稱之為黃丫頭,學名叫黃顙魚。當初次見到」黃顙魚「這個名稱時,我有些發愣,猜想是不是我們當地所說的黃芽頭?去網上一搜索,果然如此。
各地對黃顙魚的叫法挺多,我們這兒叫黃芽頭,或是黃丫頭,別的省有叫黃鴨叫的,也有叫黃骨魚的,還有叫黃辣丁的等等,著實是有趣。
黃芽頭體型不大,肉質鮮嫩,無肌間刺,就是皮好薄,稍一煎久就破皮。若再沒注意火候,一條魚便煎得體無完膚,最後肉散了,只剩完整的魚頭。
好在黃芽頭的做法也多,並不都局限在煎這一步,有道菜叫「跳水洞庭黃鴨叫」便是摒棄了煎的方法,將黃鴨叫(黃芽頭)用開水燙至九成熟,撈出置於鐵鍋,淋「跳水汁」帶火上桌。
所以,做這道慈菇燒黃芽頭,我也不打算煎了,直接採取煮的方式,避免讓它「皮開肉綻」。
【主要材料】:黃芽頭5條、慈菇200克、酸菜200克、泡椒5個(根據個人吃辣程度而定)、生薑3片、大蒜5瓣
【調 味 料】:食用鹽2克、料酒5毫升、米醋5毫升、胡椒粉2克、白糖5克、食用油適量
【製作方法】:
1、把慈菇放清水下衝洗掉泥土,用小刷把它們表面準備脫落的表皮以及其它髒東西刷洗乾淨後,把頂芽掐掉,切成厚約2-3毫米的片待用。
2、黃芽頭除去魚鰭和內臟,用流動的清水衝洗乾淨。(黃芽頭體表有層黃色的粘液,這個具體怎樣處理,我在後面會作詳細的解釋)
3、將泡椒與蒜瓣切成末,待用。
4、炒鍋燒熱,倒入適量的食用油,燒到五成熱時(將手懸停於油麵上方5釐米左右時開始有燙的感覺),把慈菇倒入翻炒約1分鐘。
5、調中小火,倒入酸菜翻炒,泡椒末與蒜瓣末也倒入,一起翻炒均勻,慢慢炒出香味。
6、火調大,加入1000毫升的清水,放入生薑片,把水煮滾。
7、2分鐘後,將黃芽頭放入鍋中,平鋪在鍋內食材上面,加入食用鹽、料酒、米醋、白糖,稍稍拌勻。(調味料提前放,能讓魚肉更入味)
8、蓋上鍋蓋,煮約15分鐘,揭開蓋,撒入胡椒粉,關火,把食材盛出裝盤端上桌。
【Tips】:
1、購買黃芽頭時,儘量選體型適中,每條差不多大小的,這樣也熟得均勻些。現在黃芽頭多為人工養殖,有的體型很大,肉味口感則差了些。
2、慈菇所含的纖維多,質感也比較硬,若是之前切厚了,那得讓它多煮一會兒,不然不易熟。這個時間也正好讓酸菜多煮會兒,把酸性物質煮出來湯味也更好,所以水煮滾後過2分鐘再往鍋裡放魚。
3、燉煮黃芽頭,時間大約為15分鐘。這魚肉很嫩,15分鐘足夠讓它熟至入味。若燉的時間太長,一方面黃芽頭的表皮會破,魚肉易散;另一方面,魚肉的肉質顯老,口感沒有那麼細嫩。
4、慈菇含有豐富的澱粉,切開後若長時間不用,容易發生氧化作用,會變黑,所以吃多少切多少。如果切完慈菇後並沒有馬上使用,為防止氧化,則可以將它們泡在水裡。
【怎樣清洗黃芽頭?】
黃芽頭表面有一層黃色的粘液,有的人覺得那很髒,或者覺得那是腥味的來源,總想把它清洗乾淨才敢放心地吃。
清洗黃芽頭體表的粘液有三種方法,隨便選擇哪一種都可以。
1、把殺好的黃芽頭放在小盆裡,撒上食用鹽醃5分鐘,然後放在流動的清水下邊衝洗邊揉搓,很快就可以把粘液清理乾淨了。
2、在殺好的黃芽頭身上撒上一層乾麵粉,用手反覆揉搓均勻,再用流動的清水衝洗幾遍就很乾淨了。
3、把殺好的黃芽頭放在70-80度的熱水中燙一會兒,燙到黃色粘液變色綻破,撈出來放在流動的清水下搓洗乾淨就行了。
不過,這裡要劃重點了,黃芽頭是藥食兩用的魚類,洗乾淨後,可以全魚入藥。它體表的黃色粘液其實是一味中藥材,中醫稱它為「黃顙魚涎」,性平味甘,在《日用本草》中稱其有「治消渴」的作用。
所以我們在處理黃芽頭的時候,是完全沒有必要把體表的黃色粘液給洗掉的。
當然,這個黃色粘液洗不洗還是要看個人的喜好,覺得有損成菜美觀的,便可按上述的任一方法進行清洗。
這道酸菜慈菇燉魚做出來後,黃芽頭的肉質細嫩這暫且不說,讓我意外的是這裡面的慈菇片,微微的酸而甘,苦味卻是沒有了,非常的好吃。
究其原因,是酸菜在其中起到了調和作用,酸菜提鮮去腥,把黃芽頭的腥味去除了,又去除了慈菇的苦味。
汪老先生所寫的鹹菜慈菇湯,我原以為鹹菜與慈菇搭配是因為當時食物的匱乏,或是僅僅用來開胃下飯的隨意搭配,現在想想還是有另外一層意思的,那就是用鹹菜的「鹹與酸」去緩解慈菇的苦味。
此外,我個人感覺不管是用慈菇片炒肉,還是用慈菇切塊燉肉,都會有一種比較幹的感覺,可能是慈菇裡含的澱粉太高,纖維又多。
但是這道菜裡的慈菇吃起來則要爽口許多,估計是吸足了水分的緣故。現在正是慈菇集中上市的時候,喜歡吃慈菇的人,可以試試這道酸菜慈菇燉黃芽頭,真的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美味口感。
生活是很真實的柴米油鹽,一簞食,一瓢飲。謝謝閱讀,大家有什麼更好的烹飪方法,歡迎在下方評論或留言!如果大家喜歡這篇文章的話,希望大家能為我點個讚,並關注我一下,最後別忘了幫我分享,轉發一下哦!特別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