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習俗蒸花糕來歷(打糕蒸饃貼花花)
2023-05-11 19:16:42 2
過年的日子越來越近了,在辭舊迎新的節日前,你內心是如何興奮的生活呢?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節日,誰的內心不期盼和家人團聚的快樂時光,每一個人臉上洋溢的都是幸福的笑意,即使是趕路的人,臉上的喜悅之情也完全壓住了疲憊。
新春之前的幾天,家家戶戶都非常的辛苦,忙碌地準備著過年時候需要的食品,這一切不過是為了讓過年的時候,有快樂的氛圍,有著喜悅的團圓,「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這既有著傳統的繼承,也有著美好生活的嚮往。
蒸饃
俗話說「二十八,把面發」,這一天的家家戶戶,都要製作各家春節要用的食品「饃」,不過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這饃的發明者是諸葛亮,這「饃」就是饅頭。
饃在古代稱為「蠻頭」,也叫做「饅頭」和「饃饃」「包子」等,宋人的《事物起源》中記載「諸葛武侯之徵孟獲,人曰蠻地多邪術,須禱於神,假陰兵以助之。然蠻俗必殺人,以其祭之,神則助之,為出兵也。武侯不從,因雜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面,像人頭以祠,神亦助焉,而為出兵。後人由此為饅頭。」,諸葛武侯徵伐孟獲的時候,為了祭天祭神,用饅頭代替人頭來祭祀天地,體現了武侯的仁心。
中國人自古就有在臘月祭祀祖先和天地神明的習俗,稱之為臘祭;古代人比較講究,祭天祭神的時候常常會殺三牲祭品來進行祭祀,皇家富有天下,什麼時候都能用得起,可是老百姓不一定能用得起啊!這饅頭能代替那些三牲祭品,可以蒸成任何模樣,後來慢慢地流傳下來了,也就有了過年之前蒸饃的說法。
河北人蒸棗花,河南人蒸饃炸疙瘩,北京人把面發,這些都是為了過年的祭祀做準備;河北人的棗花饃寓意就是家人能生活得甜甜美美,人丁興旺,花開富貴,新的一年新氣象。
打糕
這打糕是從中國的南方傳到全國各地的,《說文》裡說「餻,餌屬。從食,羔聲。」,是用米粉摻和著其他物質做成的一種食品。
這種東西的起源,說來也怪,和饅頭一樣,都是和打仗有關係,相傳糕是吳地的姑蘇城最先開始製作的,江南很多地方還有「年糕年糕年年高中」的說法。古代建設城牆首先的作用是保護百姓不受侵擾,這糕就和城牆有關係。
伍子胥當年在修建姑蘇城的時候,為了防止有一天城市被圍沒有吃的,就在修建城牆時,將糯米汁和泥土攪拌做成磚,很有粘性,城牆也很堅固,後來伍子胥因為夫差的愚蠢自殺,在吳國姑蘇城被勾踐圍困的時候,守城將士想起伍子胥說過,將來家國有難,百姓沒有糧食吃,就挖開城牆,吃起了城牆裡的城磚,這就是最早的糕,百姓們後來為了紀念伍子胥,就每年都製作年糕祭祀。
這年糕的習俗和吃法,在漢代已經有過記載,在南北朝的時候是相當的流行,直到現在,人們在過年的時候,都會製作年糕,或許大家已經不記得這是為了祭祀伍子胥而產生的食品,但是嚮往美好生活,和永不挨餓的內心期待,是大家內心都有的。
貼花花
貼窗花在中國的歷史中,比春聯和門神的流傳可能更加久遠,這些窗花,不但有很強的裝飾性,還有很高的實用意義,在家裡的窗戶上,好看有寓意,剪成各種神話人物和神獸,以及花鳥魚蟲,無不預示著大家嚮往美好生活的到來。
雖然紙是在漢代以後才慢慢普及開來的,然而貼窗花的習俗可能比紙的使用早很多,相傳這個習俗開始於一個故事,西周奪取商的江山後,分封諸侯,周成王時期,用一片梧桐樹葉,畫了一個「圭」的形狀,就有了後來的晉國,這就是叔虞封於唐的故事,人們後來慢慢的開始裁剪代表吉祥如意的東西,希望能帶來好運。
在戰國以後,人們有用皮革鏤花和用銀箔鏤花的,宋元以後,有了人們改用價格相對便宜的紙張鏤花的記載,在窗上貼上窗花,那是一片花團錦簇的吉祥寓意,雖然現在大家貼窗花的現象很少了,但是很多人還是會在過年的時候買一些有美好寓意的掛件擺在家裡,或者掛在牆上,都是為了營造過年的氣氛和希望生活過得美好的。
不論是貼窗花,還是蒸饅頭和做打糕,這些所有的東西無不是來源於對於祖先的敬仰,中國的社會向來都是孝道持家的文化,這樣的傳承,也是這個民族能夠一直傳承下來的原因,大家都堅守著那些傳統,不曾忘記那些優良的文化。
中國人的骨子裡面,在對祖先進行祭祀時,內心是對祖先那種未雨綢繆的無限敬仰,也是提醒自己永遠不要自大,別人隨時都可能超越你,抱著無比虔誠的心,沿著祖先那種有仁心,有遠見的思路,去開創屬於自己的時代,畢竟這世界,江山代有才人出。
結語
中國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民俗,和古代人那種嚮往美好生活的心願毫無二致,大家渴望過豐衣足食,前程無憂的生活,諸葛武侯不忍殺生,所以製作饅頭,大家在過年的時候,祭祀和敬仰祖先,懷念祖先的拓取精神,也繼續為了美好的生活前進奮鬥。
伍子胥未雨綢繆,能在上升的時期,預見未來可能的風險,大家對於他的懷念和敬仰,似乎預示著,只有做到心中有數,才能在真的困難來臨時,做到不被困難壓倒,也只有這樣,才能有更加足備的底氣,去奔向最好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