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垣結衣可以吃嗎(美食區新垣結衣)
2023-05-04 18:25:09 4
美食視頻已經成了一種剛需。/ @綿羊料理
民以食為天,吃是中國人的頭等大事。
飲食男女、故鄉天下黃花、追憶似水年華,都是從美食中吃出的故事。
也就在最近的二十年,我們面對的食材、烹飪的方法、進餐的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小小飯碗裡的景象快速迭代,社會變革在餐桌上濃縮。
作為最新銳生活方式的記錄者,我們時時關心著人類與食物的際遇。
走進廚房、走向餐桌,就是對自然饋贈最直白的感恩。2013年,新周刊以一期《我們星球最美的食物》致謝所有吃到肚裡的食物。
走遍了舌尖上的中國後,美食家陳曉卿向我們感慨:「最好吃的食物,是能讓你心靈得到慰藉的食物。」他認為食物離不開分享,所以產生了美食家這個行業。
「我心目中的美食家,不僅要見識多,味覺敏銳,有好奇心;更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流暢的表達能力和深厚的人文情懷。」
然而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家人圍坐、舉杯交箸的傳統場景,評鑑美食、追尋源流的愜意畫面,隨老照片一起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人一座一定食的孤獨。
2014年,新周刊的專題《私享家》便與「孤獨的美食家」背後的漫畫作者久住昌之先生,聊了聊自此掀起的獨食熱潮:
「一個人吃飯也並不孤獨,因為和食物之間的交流,就是一種莫大的享受。」
如今,現代城市的瘋狂發展,讓人與食物的關係再次受到了衝擊。
一方面,隨著餐飲行業的工業化,中央廚房、料理包的興起讓人們獲取食物的途徑前所未有地便捷;另一方面,過載的城市生活對個人空間的擠壓,又讓食物的製作過程退出了年輕人生活的前臺。
還好,美食家還在。
隨著美食博主職業的出現,四海的味道通過手機一方螢光的映照,再次飄香。
《2020KOL營銷趨勢白皮書》顯示,在所有短視頻博主中,美食博主的數量已經位列前三。讓奔波的都市生活重拾味蕾的敏感,成了年輕人最感興趣的工作之一。
與你對坐的美食博主,在山間林中釣魚燒烤、在米其林餐廳偷師解析、在街頭巷尾探尋沒落小店……
美食、陪伴、逃離,都是與食物之間續寫的故事。
作者/荷西帕
編輯/曹吉利
「早起逛菜場,神清又氣爽。」
隨著押韻的文案、鬼畜的畫面、翻車的花絮,被譽為B站美食區新垣結衣的博主「綿羊料理」,帶我們一次次走進了並不相熟的廚房和市場。
正經的美食教學已經很難引人注意了,但這個至今看上去與普通手殘青年無異、進廚房像進實驗室的都市青年,卻從一個裹粉炸丸子開始,長成了700多萬人開飯時不可或缺的「座上賓」。
在過去五年,我們一起清晨進市場選溫體牛肉、中午蹲街角嘗殺豬粉、夜裡上郊區架烤乳豬……
從實用的生存料理、城市美食尋寶到日漸飛簷走壁的豆芽釀肉、竹升壓面,每一周,我們都在屏幕的另一頭,等待綿羊最後的大口試菜的收聲現場。
好像,美食視頻所提供的能量,早就突破了菜式靈感和下廚指南。
年輕的乾飯人,在自己都沒有察覺的情況下,就已經從各自神奇的美食視頻中,獲得了更多的「笑裂了」和「共同成長」。
「對美食的好奇心,是人的本能吧」
能把吃當作職業固然令人羨慕,但自己做得好吃是一回事,次次能讓既聞不見香又嘗不著味的觀眾們流下不爭氣的口水,則是另一種本事。
綿羊從前並沒有發現自己有這種本事。
雖然從小就喜歡蹲在學校門口纏著媽媽買吃的,但對她來說,對美食的好奇心還只是人的本能。
即便開始在B站做美食博主之後,綿羊也沒想過要以此為生。不過遲早,食物會超出享受和工作的範疇,成為她的生活和個人的一種記號。
翻車是美食博主的日常修煉。
在綿羊料理的視頻中,我們很容易發現,長沙似乎是一座全民愛美食的城市。
當綿羊試圖把登上國宴的湘菜之首的「東安雞」,介紹給觀眾的時候,家裡的親戚紛紛亮出了自己的妙招,放醋的時機之爭、過不過冰水之爭,看熱鬧的觀眾們可能沒有那麼在意,但在這些堅持之中,卻感受到對美食一絲不苟的樂趣。
於是一段時間裡,在常規的美食之外,她還做了一檔《長沙美食圖鑑》。
燃燒的剁椒魚頭、幾十串不夠開胃的湘西小串、邋遢老闆的深夜米粉、拌飯神器牛肉煎生雞蛋……這種從街角飄到巷尾的煙火氣,成了好吃的一部分。
魚頭在發出邀請。
然而綿羊在對家鄉美食引以為豪、自認100%湖南胃的同時,卻對美食與城市的「必然聯繫」保留了一絲質疑。
「我不確定(這樣的生活趣味)是不是和城市有關。」不論是廣州、順德、成都還是長沙,綿羊都認為這種「全民愛美食」的愛,或許只夠去愛本地美食。
「在本地美食大放異彩的同時,外來美食卻難有一席之地。」就如搬到上海工作不久的她,雖然面對著應有盡有的菜系,卻每天在為樓下沒有湘菜吃而發愁。
所以在綿羊看來,所謂好吃是一種因人而異的抽象定義。
尋常小店最能拍出滋味。
在她的好吃哲學裡,「一般很有本地特色的小店、或者融入了創意的小店,我都會比較喜歡」。
創意是不能套路化的,保持著「選題、研究、製作與拍攝、剪輯和文案、補拍、發布」的嚴謹流程,雖然會讓視頻周期更長、少了些靈活機動的好處,但也讓每一種創意和嘗試更經得起推敲。
在最受歡迎的視頻中,「把草莓打碎再重捏一個方的」的創意分子料理、在家裡甩出印度飛餅的雜技表演、或是花十天做一隻創意炸雞腿的菜式開發都是個人特色,也是對美食的態度。
龍吟草莓的妹妹:羊嘯草莓。
就像綿羊早先說的:「不管是真的好吃還是看起來覺得好吃,都必須是自己覺得好吃、想去做,才會有激情和動力。」
雖然因為工作太忙,基本都是點外賣的美食博主其實自己吃得並不好。但在經歷過這麼多與食物的打打鬧鬧、分分合合之後,還能經常為一些細節苦苦摸索,實在教人感謝:
幸好,對美食的好奇心,是一種本能。
美食博主更重要的工作
是陪伴
剛做視頻的時候,綿羊也以為「關注美食博主是為了學做菜」,但現在她更多地感受到,看短視頻是為了娛樂和消遣。
「最近我越發覺得,無論美食視頻還是科普視頻、無論遊戲還是電影,用戶需要的可能只是片刻的逃離——逃離緊張的工作和學業,暫時忘記生活的壓力。」
這樣的觀察不僅僅源自從觀眾到製作者的身份變化,可能也因為綿羊額外留意著自己和他人的感受。
早上~五點~
在視頻中,綿羊一向以長沙姑娘「霸得蠻」的開朗姿態不斷探索新店、「勾搭」老闆、「調戲」粉絲。但綿羊告訴我們,其實自己也是一個沒有什麼社交的人。
「其實,不僅僅是UP主陪伴觀眾,觀眾也在陪伴UP主。」
綿羊說自己的朋友一隻手能數過來,某種意義上,這些素未謀面的觀眾就是最親近的朋友。
「如果不是有了被陪伴的感受,也許不可能在前兩年沒有任何收入的情況下,一直堅持著更新。」粉絲的探店反饋、作業打卡就是她最大的滿足。
確實,回顧綿羊最初的視頻,並不能感受到這會是一個一眼看得到成功的故事。甚至內容的重點、拍攝的方式、用戶的反饋都與現在截然不同。
直到對美食視頻和用戶需求的理解漸漸改變,綿羊發現:因為追求「有用」而把翻車的「寶貴鏡頭」全剪掉,或許還有點可惜。
她於是下決心改變,去嘗試「自己喜歡的快節奏鬼畜風格,增加娛樂內容,希望大家能在看視頻的時候收穫快樂」。
自然光和美食,最般配。
因為之前在電視臺的編導經歷,綿羊的自媒體轉型得以無縫銜接,但這並不是說她沒有經歷過對拍攝內容、製作方式的疑惑。
在慢慢獲得粉絲認可、決定成為全職美食博主之後,綿羊開始想,自己或許需要一個獨立的工作室了。
新的片頭、新的廚房、新的器材,在對拍攝和製作的過分追求之下,不到三個月,工作室就解散了。
現在綿羊說:「電視臺要正,自媒體要真。但改變之前做電視節目的想法和方式,卻要經過長時間的試錯和思考。」
意識到經驗中電視化的製作思路反而會與自媒體的網感和創新背道而馳之後,綿羊再次搬出了便宜桌子、打開了幾十塊包郵的柔光板,想要找回讓自己喜歡和享受的感覺。
一種更加個人化、更具陪伴感、更難以被他人取代的嘗試,讓綿羊料理走了下去。
吃飽了才有力氣剪片。
不過綿羊料理的秘籍也不是什麼興之所至的隨意發揮,相反,精巧的設計和紮實的內容一直是其有別於其他美食博主的特殊吸引力。
即便如此,要長期保持可持續的更新和對觀眾的吸引,從來都不是容易的事情。綿羊坦言在2019年年中的一段時間裡,她的狀態很不好。
「當時很多UP主都是一周兩更甚至日更,所以我也希望能提高產量,常規的做菜類視頻和《長沙美食圖鑑》都是一周一更,工作量突然加倍,一周得熬兩三個通宵才能完成工作。」
超負荷的運轉極大地透支了綿羊的體力和腦力,導致身體和心理都出現了些問題,人變得很焦躁。
美食博主的十八般武藝。
綿羊決定放慢更新的頻率,給自己一些思考的時間。她如今會認為:「拍視頻不一定要高產或者維持更新,真正好的內容才能留住用戶的好奇心。」
對「好內容」與「蹭熱度」的愛恨取捨,所有內容創作者都難以迴避,對此綿羊的態度也很坦然,她覺得自己不是不「蹭熱度」,「我想蹭,只是反射弧比較長,很多熱點熱完了我才反應過來。」
她曾經花了一個星期寫了一首《卡路裡》的鬼畜歌詞,但等到寫完才發現,當下最火爆的鬼畜素材已經變成了坤坤。
至於維持關注度,綿羊覺得自己也沒有什麼經驗,也在苦苦摸索中,「只能盡全力做好每一期內容吧。」
把每期的視頻做好、給觀眾更好的陪伴,說起來似乎並不新鮮,卻是美食博主最大的、最真實的挑戰。
城市與美食的關係
不會越來越單薄
美食博主們各自可愛、各盡其才,讓視頻美食區的發展繁榮耀眼、令人矚目。
人們在屏幕前日行萬裡、各處探店的同時,卻發現生活中街邊巷口的本地小吃、良心小炒越來越少。
美食視頻的發展和餐飲行業的工業化、看上去毫不相關,但當你剛好打開一集下飯視頻又點了一份外賣料理包的時候,這個故事的兩個側面便合在了一起。
炒飯,完勝料理包。
城市裡,小店的消退和廚師的消亡已經成了備受爭議的話題,綿羊對此卻並不報以非常悲觀的態度。
「我覺得無論工業化發展如何迅速,也不可能將所有的餐館都中央廚房化、不可能所有的小店都品牌化。就像UP主,不可能全部機構化。食材不可能標準化,創意不可以套路化。」
在綿羊的日本探店視頻中,站在別人身後等位的拉麵店、像動漫人物一樣煮麵的老闆,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面對餐飲工業化的巨獸,特色小店或許也沒有這麼脆弱。
美食,永遠不會落寞。
綿羊認為日本餐飲產業已經相當成熟,但依然有二郎先生的壽司、早乙女先生的天婦羅這樣的單體小店,收著最高昂的價格,提供著最精緻的食物。
「雖然成功品牌化之後一定更賺錢,但不是每家店每個人都具備品牌化的基因,我相信,也不是每一個餐飲人都以賺錢為唯一目的。」
對綿羊來說,廚師、理髮師都是藝術工作者,既然是藝術工作,就無法簡化和標準化。
至於那些「校門口的小店」「巷子裡的小館」的消失,綿羊並不把它們看作城市與美食之間關係的日漸淡薄,因為它們原本寄託的只是一部分人的情懷。
「比如我2001年的表妹,她眼中的美食代表,就是茶顏悅色、是文和友;而她父母眼中的美食,是巷子裡的臭豆腐攤、是開在社區停車坪裡的米粉鋪。」
當食物承載記憶的時候,陪伴著每一代具體的人成長起來的具體食物,總會失去它曾經舞臺中央的位置。但美食長在。
喝不到的茶顏悅色。
不過作為一種橋梁、一種陪伴、一種時代特徵的美食博主,卻時刻面對著變化的挑戰。
即使在綿羊眼中,UP主這個職業,也「已經到了九死一生的激烈程度」。
「雖說拿一個手機就能做UP主,但門檻越低競爭就越強,你能想到的內容和形式,都有人在做了,現在才入行,想做出成績,難於上青天。」
內容的精緻,才是所有創作者永遠的追求。
因此面對壓上自己榮譽和信譽的「綿羊料理」,綿羊幾乎還保持著最初的「忐忑」。
凌晨五六點去菜市場採購最新鮮的食材、準備三次以上的原料拍到滿意為止,在備忘錄裡要列滿朋友家人觀眾的推薦,記錄在外吃到的菜品、在書和資料裡獲得的靈感。
「我對綿羊料理也沒有太多的規劃,現在每天想的就是如何把菜做成功、如何把視頻剪得好看,然後就想下一期該做什麼內容。」
美食博主,什麼都會。
所以總得來說,綿羊對美食博主行業的理解,依然謹慎而樂觀。
「我以前會焦慮,怕觀眾哪天不看視頻了,但後來想通了,短視頻和社交一樣都是剛需,而且是免費的。經濟不好的時候、會節省購物開支,但是視頻還可以照看。「
在最近的視頻中,已經懂得該用什麼樣的押韻文案、翻車集錦、鬼畜畫面滿足觀眾期待的綿羊,依然沒有迴避投入真實的自我表達。一道擂辣椒扣肉的複雜料理,也是她的思鄉之情。
這是爸爸教她做的第一道菜,現在已經去到了更遠的地方。
✎策劃 | 新周刊新媒體
✎作者 | 荷西帕
✎編輯 | 曹吉利
✎校對 | 凌晨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