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臘肉泡菜怎麼做(四川泡菜江南雪菜)
2023-04-29 15:39:51 1
丨有了它,一上桌定被搶光光丨
- 風物君語 -
新鮮的蔬菜已經無法勾起奶奶的食慾
她年逾八十
舌尖的知覺不再敏銳
唯一還能感觸的,是雪菜的味道
醃製後的雪裡蕻味道鹹鮮
與其他鹹菜一樣
光是看到,味蕾就調出前次相遇的記憶
如果味道有壽命
那麼鹹菜的味道大概會永垂不朽
▼
經歷了秋收之後,南方的田野上只剩下乾枯的稻茬倔強豎立著,散落于田野各處的稻草訴說著頹唐。一場雪落下,為世界覆上一層素白,老人們總是喜不自禁:「來年會有一個好收成」。話裡充滿著對來年的期許,手上卻又一刻不停地醃下今年份的鹹菜。
▲ 圖/視覺中國
說起鹹菜到底源起何時,怕是無從確切考據。但不妨礙我們從「鹹」字猜個五六七八。
人類自古便是味覺動物。早先以甘為美,棄肉類腥臊、植物苦澀。後來,發現了「鹽」這麼個玩意兒,才驚覺它是世間至美!鹽,可多可少、可濃可淡,盡可隨心所欲。
管你是田園蔬菜、野味大豆、雞鴨魚蛋、生冷海鮮,只要有了鹽的摻合,都可變為饕餮之味。
▲ 白陶刻紋豆,商代,故宮博物院收藏。在日常生活中,豆是用來盛放醃菜、肉醬等食物的器皿。
所以,估摸著,人類一發現了鹽,便就有了「鹹菜」的鼻祖形態——簡單粗暴的鹽入蔬菜進行醃製。
而要說醃菜的確切製法,還得看1500多年前的《齊民要術》。
其中曾提到用葵菜、菘菜、蕪菁、蜀芥等青菜製作「鹹菹(zū)」。揀上好的青菜,放入很鹹的鹽水中,洗淨後入甕。再將洗菜的鹽水澄清後倒入甕中,直到鹽水將菜淹沒後,蓋上蓋子,貯存一段時間後,就可以食用了。
看起來和我們如今做醃菜也並無特別不同嘛。
▲ 圖/視覺中國
《詩經·邶風·匏有苦葉》中有句「我有旨蓄,亦以御冬」,便是將醃菜比作美好的儲蓄。但想著整整一個冬天,只有醃菜作伴,也是多少有些寒苦悽涼,此時不得不感嘆他們的知足常樂。
《紅樓夢》裡林黛玉北上,還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南邊帶來的大頭菜,配著粥吃」。 這「大頭菜」看著十分熟悉,正是鹹菜了。
在古時,這鹹菜也多是冬日無新鮮蔬菜時來製作食用。北宋《東京夢華錄》裡就記載了汴京人在立冬時,忙著準備冬菜的情景:
是月立冬,前五日,西御園進冬菜。京師地寒、冬月無蔬菜,上至官禁,下及民間,一時收藏,以充一冬食用,於是車載馬馱,充塞道路。
當天寒地凍,人們再也尋覓不到新鮮食物,一缸子鹹菜便是漫長蒼白中最為深刻的味道。
2、你怎麼能不為鹹菜動心?!鹹菜是什麼菜,想來沒有人可以說清。它是一種契約,締結者是蔬菜與鹽。笨重而又古樸的瓦缸之中,蔬菜與鹽相遇,彼此交融反應,成就不一樣的對方。
時至今日,人們發現鹽的變化充滿著危險的氣息。癌症的達摩克斯之劍阻礙著每一個躍躍欲試的食客。但再看看鹹菜,安慰著自己,「罷了罷了,少吃一點並不會有什麼影響」。
鹹菜的誘惑極少有人能夠抵擋,即使你不為這一種鹹菜動心,也會傾心於另一種口感的鹹菜。不要打著「不健康」的旗號欺騙自己了!
【四川,每種蔬菜都逃不出被「泡」的命運】誒
四川鹹菜與其說是醃出來的,不如說是「泡」出來的。
自貢的鹽溶於涼白開中,再兌上白醋,調和糖、白酒、花椒,就成為了可以包羅萬象的酸鹽水。在四川,沒有一種蔬菜能夠逃過被「泡」的命運。
洗澡泡菜是一種常見的四川鹹菜,但它並不特指某一種蔬菜,而代表著蔬菜在酸鹽水中的一輪遊。
時令的新鮮蔬菜在泡菜罈中待夠幾天便被撈出,像洗澡一樣,雖沾染了酸鹹之味,但蔬菜原始清新的氣息並未消散,像一位豆蔻年華的小姑娘,仍充滿了青澀感。
和洗澡泡菜形成明顯對比的是老酸菜。老酸菜像是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味道厚重綿延。比起獨自表現,它更願意與他人攜手,在酸菜粉絲湯、酸蘿蔔老鴨湯裡洗滌出自己的酸味。
【老北京「水疙瘩」,吃的是傳統味道】
北京人吃鹹菜很講究,裡面都是濃厚地道的京味風情。
在以前不那麼富裕的年代,物資也很匱乏,價格低廉的鹹菜就這樣成為了北京人在冬天的當家食物。
老北京管這種傳統鹹菜叫「水疙瘩」,其實就是用鹽醃製的芥菜疙瘩。
把一顆大大的水疙瘩切成均勻的細絲,拌上香油、撒上炒香的芝麻、再點上幾滴醋,這盤鹹菜就是一道美味小菜了。也可以先用水將鹹味兒拔掉,加入黃豆烹炒,堪稱佐餐絕味!
喝豆汁兒、吃焦圈兒的時候來盤拌上辣椒油的水疙瘩絲,那比山珍海味都要香。
老北京豆腐腦兒裡也少不了水疙瘩的存在。爽口滑嫩的豆腐腦、鮮美噴香的滷汁、還有嚼起咯吱咯吱的水疙瘩粒兒,軟中帶脆,呼嚕嚕地一碗下肚,滿足。
【齁鹹的江南鹹菜,讓你流連忘返】
誰能想到,即使是「魚米之鄉」、物產豐饒的江南也難以抵抗鹹菜的誘惑。
誠如周作人所說,他家鄉的人極愛吃鹹極了的鹹菜。
每年秋天的尾巴,江南的主婦就會從地裡收割起,或從菜場中購得一株株的雪裡蕻。在去黃葉洗淨,晾曬一天之後,將其進缸醃製。
半人高的瓦缸中,先將幾株雪裡蕻並排鋪底,撒上一層粗鹽,再放入幾株雪裡蕻,撒上一層粗鹽……一層一層,依次累積,直至達到缸中再也裝不下更多,再用一塊潔淨的大石頭壓上。
▲ 截圖來自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2》。
江南的鹹菜是真正醃製而成的。純粹的鹽和純粹的菜,依靠著高濃度的鹽造成細胞液的流失。
齁鹹齁鹹的味道導致了江南的鹹菜不能獨食,更多時候它被用來調味。春季去江南,一道雪菜炒雷筍就能讓人美得找不著道兒。
另一方面,鹹菜也是紹興食「臭」文化的源頭。鹹菜醃製過程中,原本無水的缸中就會積起渾濁的滷汁,江南人將其稱之為「菜露」。
陳年的菜露中富含多樣的微生物,將莧菜、冬瓜與豆腐分別放在其中,隔一段時間,就可製成紹興「三臭」。
所謂「爛生肥,臭生香」,這「三臭」的味道也是銷魂得很。
【東北一大怪,不吃鮮菜吃酸菜】
在中國,東北的冬天總是來得最早,延續的時間也最長。因此,在過去,東北人對於鹹菜的依賴遠勝於其他地區的人。
每年秋末冬初,東北人就開始製作酸菜,此時正是大白菜最肥美多汁的時候。將圓潤敦厚的白菜加水加鹽,放入大缸,頂上再壓塊大石頭,儘是豪放。讓它在寒冷中發酵個二三十天,就可以收穫酸爽脆口的酸菜了。
東北酸菜最愛與肉作伴。大雪天,屋外零下幾十度,屋內酸菜燉肉端上炕,那滋味,真是想想都醉。
若有一道菜可以代表鄉愁,那在東北就是酸菜。「東北一大怪,不吃鮮菜吃酸菜」,如今物質不再匱乏,但骨子裡對酸菜的依賴已經形成。酸菜豬肉燉粉條、酸菜肥腸、酸菜餃子,物資充足也不過是為酸菜創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潮汕雜鹹,比老乾媽更夠味】
潮汕人不食隔夜菜,卻好食雜鹹。雜鹹,是他們對佐餐小菜的統稱,種類繁多到人看花眼。
關於雜鹹,先講一個故事。
老饕蔡瀾到汕頭時,為了喝一碗白粥,飯店為他擺了整整一桌配粥的雜鹹,足有百餘種!實在令人嘆為觀止。從蔬果豆類到海味生鮮,酸甜苦辣鹹應有盡有。為了吃一碗白粥,潮汕人也是很拼。
蔡瀾曾戲稱,白糜配雜鹹是「潮汕的滿漢全席」。
雜鹹之中,最有名和代表性的,當屬潮汕鹹菜。在潮汕,鹹菜專指用大芥菜鹽漬的「雜鹹」。
每年大芥菜收成之後,潮汕的農婦們會將大菜的外瓣剝去,洗淨泥沙,切成兩半,攤開在太陽下曬一天,然後用食鹽在菜身上揉搓,再平整地放入鹹菜甕或鹹菜缸中,放一層菜撒一層鹽,最後用大石頭壓實。三十天左右後,金黃晶瑩、鹹脆爽口的鹹菜也就製成了。
一碗白糜,一桌雜鹹。
不是所有的雜鹹都能夠成為潮汕雜鹹界的一番。潮汕鹹菜的勝利,歸功於它海一樣博大的「胸懷」。烹飪之中,遇到比它味道淡的,它會貢獻自己的鮮,遇到味道比它濃的,它會吸收別人的鮮,實屬稀罕。
什麼鹹菜/小菜最配白粥?
快到留言區一起拉清單ԅ(¯﹃¯ԅ)
我先來——
冰箱裡一年四季常備的烏江榨菜!
還有金黃流油的鹹鴨蛋黃!
文丨西洲
編輯丨醬子
圖編丨砰砰
本文未標註的圖片源自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