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洛陽美食攻略(洛陽美食一大怪)
2023-05-16 04:57:08 1
圖文|沐橙籽
對於洛陽,我也說不清有幾個情節,這裡是十三朝古都,擁有五千年文明歷史,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濃厚的歷史文化,讓洛陽在美食的傳承方面,也變得尤為的厚重。
但唯有一樣,聽了當地朋友說的美食後,外地人的我真心接受不來。
洛陽人的一天其實是從一碗湯開始,洛陽有一個奇怪的風俗,就是早上必要喝葷湯,尤其是肉湯更是上上之選:羊肉湯、牛肉湯、驢肉湯,集鮮美和營養於一身。
這其中,洛陽的羊肉湯是當地的著名小吃,喝湯也更成為洛陽人揮之不去的習慣,這也成為豫西民俗之一。
相傳在漢光武帝陵的對面,有一個鐵血羊肉湯,當地人說最為正宗,同行的朋友連連說好,去過幾次,那鮮美的味道記憶猶新。慢火熬製的雪白羊肉湯,撒上蔥花、香菜,熱氣騰騰,不羶不膩,香氣四溢,再加上鮮嫩的羊肉,絕對是一種營養與美味的碰撞。
洛陽人還喜歡將鍋盔泡入湯中,幹硬的鍋盔充分吸足了碗裡的湯,咀嚼起來,更覺鮮美。
不過對於早餐吃慣了清淡的外地人來說,一早上喝葷湯,還是有些「重口味」。
洛陽這裡的美食非常多,但其中最優秀最出名的,一定要數洛陽水席。裡面囊括了各種洛陽美食小酥肉,連湯肉片,焦炸丸子,八寶飯等,其中最為突出的代表是牡丹燕菜。
當地相傳女皇武則天視察龍門盧舍那大佛的鑿刻,正好當地人種出了蘿蔔王,幾十斤重,不敢獨享,種田人將其進貢到御前,御廚們反覆琢磨蘿蔔做法,最後決定把蘿蔔切成絲,山珍海味搭配,烹製成一品不失御膳風味的湯菜。女皇嘗後讚不絕口,又覺得這道菜形似燕窩絲,於是賜名為「燕菜」。
1973年10月14日,周總理陪同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到洛陽訪問,午間周總理宴請客人時候,就上了幾道洛陽水席中的菜,當周總理看到菜品上方漂浮著一朵用蛋黃蒸糕精心雕琢雍容豔麗的牡丹花時,周總理笑著說:洛陽牡丹甲天下,菜中也能生出牡丹花。應該叫「牡丹燕菜」。滿座都鼓起了掌。於是這道菜又改名為我們現在一直沿用的牡丹燕菜。這可真是突出了洛陽當地特色的一道菜呢!
牡丹燕菜,它的主料是白蘿蔔,魷魚,雞肉...最引人注目的是它頂上的一圈牡丹花。
你能猜到它是什麼做的麼?
是用蛋皮做成,十分精緻,似浮於湯麵上的一朵花。燕菜剛出場一般是不加湯,之後才會附上湯,澆到菜上,湯裡面有濃濃的胡椒味道,蛋皮很嫩口感非常不錯,菜雖是常見,混合起來卻別有一番美味。
作為北方的橙籽,最喜歡的麵食就是餃子,聽說洛陽也有一種餃子,產自新安,最為地道。這次去龍潭大峽谷時,特地找了一家店,品嘗一下當地的餃子。
到了店門口才發現,與北方的「餃」字不同,這裡是燙麵「角」。
已到飯點,一進門坐無缺席,可見當地人都來的吃的餐館,肯定錯不了。
這裡的「角」子,上桌後,晶瑩欲滴,狀如新月,色如瓊玉,有酸菜餡和素餡兩種,鮮香不膩,味美可口,配上當地的特色飲料,一個女生都能吃掉一屜。
據說這個燙麵角創製於民國三年(1914),已有80多年歷史。開封人任老大與本縣人王金鬥,於新安縣火車站開設餐館,出售「老任燙麵角」。當時有「名揚隴海三千裡,味壓河洛第一家」的美譽。任老大去世後,王金鬥改字號為「老王燙麵角」,其子王德法承襲父業,使這一風味小吃得以發展。
洛陽小吃漿麵條是洛陽麵條習俗中的一種,也是洛陽特產之一。在洛陽的兩天一晚裡,品嘗了兩種面,實話說,現在從外表分不清哪種了。當地人有句俗語叫「清清白白漿麵條,糊糊塗塗糊塗面」。
漿麵條又叫酸麵條,口感上來說,是有點點酸酸的,這是因為麵團發酵過後的漿酸味十足,因而得名酸麵條。相傳起源是明朝正德年間。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用綠豆漿,麵粉,芹菜為主要原料,用綠豆發酵製作成麵漿,從製作工藝上來說,很簡單,成本低,卻美味,更有益於人們消化。
糊塗面是北方,更是洛陽的一大特色主食。俗話說:「糊糊塗塗一碗麵」,外形上糊塗面是用各種雜糧和蔬菜做成的,並不是說吃了面會很糊塗,而是說它的取材十分廣泛,又頂飢又好吃。一碗糊塗面擺上桌,色香味俱全,營養十分豐富。
5.河南人的特色——胡辣湯
糊辣湯不僅是洛陽小吃系列產品中的一絕,更是河南家喻戶曉的小吃。它來源於清朝中期,大興於民國時期,以後花式持續翻新。
主要材料是精湯粉、紅薯粉條、肥豬肉。調料有花生米、山芋、淮山藥、金針、黑木耳、蔥段、大蒜、麵筋泡。調味品包含炒糖色、麻椒、小茴香...這個擁有百年歷史的美味小吃,時至今日依舊置身於洛陽市街頭巷尾口,到處都能看到它的影子。
洛陽菜的特點,總的概括為四句話:「選料嚴謹,刀工精細,講究制湯,質味適中。」就那湯是洛陽人每天必須要食用的「湯」,素湯、肉湯,不勝枚舉。尤其是肉湯,羊肉湯、牛肉湯、驢肉湯,做法多樣,味道鮮美。更有鯉魚躍龍門、鍋貼、不翻湯等,各種口味的美食,幾乎遍布了各個角落。
對於第一次到洛陽的人來說,這些美食一定要好好嘗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