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宮廷飲食(南北朝開始推廣食乳)
2023-05-16 06:48:27 1
宮廷御苑,天子所在。「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早在西周時,因農耕尚且不發達,非常依賴天時,所以要祭祀祈求風調雨順。
而祭祀需要祭品,祭祀以後周王要設宴,就得打獵獲得禽、獸,如此便得殺牛宰羊、羅列百味,這是宮廷宴飲的最早由來,後宴飲的種類增多:農事御膳是因重視農耕,私舊御膳又稱「燕飲」,是君臣相宴,有勞者、聘者、還者,皆可為宴飲;競射御膳起於國家重武事,在宴飲之中舉行射禮,多在諸侯國相互往來時舉行,有外交的意味;慶功御膳則是在王師凱旋時,這類筵席場面宏大,規模隆重,美饌紛呈,載歌載舞,氣氛熱烈,盛況無比,「飲御諸友,炰鱉膾鯉」。
由此可見,古早時的宮廷宴飲就承擔著祭祀、內政往來、外交、勞臣等重要的作用,所以從周朝開始,統治階層就很重視飲食與政治之間的關係,並歷代沿襲。《周禮》記載,有二十個部門專為周天子以及王后、世子們的飲食生活服務,諸如主管王室御膳的「膳夫」、掌理王及後、世子御膳烹調的「庖人」、「內饔」、「亨人」等。
《禮記·內則》載述的「八珍」,是周代御膳席之代表。周講求禮制,周天子的飲食都有一定的禮數,食用六穀,飲用六清,膳用六牲,珍味菜餚一百二十款,醬品一百二十甕。周王室御膳禮制強調養生,具體表現就是「水木金火土,飲食必時」(《禮記·禮運》)。
以食肉為例,宰牲食肉要求應合四時之變,春天宜殺小羊小豬,夏天用幹雉乾魚,秋天用小牛和麋鹿,冬天用鮮魚和雁。從食魚方面看,當時的鮪魚、魴魚、鯉魚在宮廷御膳中是最珍貴的烹飪原料。
《詩·衡門》:「豈食其魚,必河之魴。……必河之鯉。」《周禮·虔人》:「春獻王鮪。」
周代御膳中蔬菜的品種並不多,據《周禮·醯人》載,天子及後、世子食用的蔬菜主要有葵、蔓菁、韭、芹、昌本、筍等數種,由於蔬菜品種有限,故專由「醢人」將它們製成醬,或由「醯人」把它們製成醋製品,以供王室食用。
中國歷來飲食文化大致分為南北,早在周代就體現了這樣的分別。
如果說周王室是黃河流域飲食風味的典範的話,那麼長江流域上的楚國宮廷則形成了另一種風味,並在與中原文化接觸後兼收並蓄,經過長時間的積澱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秦漢時候的御膳以漢朝為集大成者。漢宮御膳已很有規模,皇帝宴享群臣時,則實庭千品,旨酒萬鍾,列金罍,滿玉觴,御以嘉珍,饗以太牢。管弦鐘鼓,妙音齊鳴,九功八佾,同歌並舞;觴爵交錯之間,盡顯漢代恢宏風範。
南北朝宮中增加了許多西北等地遊牧民族的麵食做法和肉食,還改變了漢人不食乳的歷史。 隋唐時國家統一,經濟發達,國力雄厚,又尚無後世理學對於消費的嚴格約束,宮膳走向了豪奢至極的地步。
唐宮中使用的是金、玉食具,甚至還有華麗的象牙盤,李白「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並非誇張而是寫實;杜甫「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犀箸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黃門飛鞚不動塵,御廚絡繹送八珍」,就是寫楊貴妃及其姊妹在宮中的奢侈飲食的。紫駝之峰,指以駱駝背上的肉峰為主要食材烹製而成的駝峰羹,在當時是非常名貴的菜餚,直到宋代也是宮廷珍奇膳食之一,有詩人對之大加吟詠;「素鱗」,指白魚,白魚卻是有著特殊身世的:「武王渡河,中流,白魚躍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史記》)」,白魚不僅味美更是有著吉祥的寓意。
「八珍」也源於周朝,是周天子才能享用的八種食物,後來歷代皇帝皆有八珍可享用。周天子的「八珍」為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搗珍、漬、熬、肝膋,是以牛、羊、鹿、豬、狗等的肉為食材的珍餚,在周朝已是豐盛至極,而唐代八珍究竟是哪幾樣,到現在並未完全確定,只是能從後世猜測一下。
如元末陶宗儀著《南村輟耕錄》則言八珍即醍醐、麝沆、野駝蹄、鹿唇、駝乳麋、天鵝炙、紫玉漿、玄玉漿也,「駝乳麋」即上文所提駝峰羹。 唐宮中為了搜羅天下美食,除了把手藝高超的天下名廚集於一室、把全國各地乃至朝奉上貢的珍奇食材萃於一桌以外,還有各種從下往至上的獻食。
唐朝劉肅在《大唐新語·公直》中道:「公卿大臣初拜命者,例許獻食,號為燒尾。」燒尾本義為魚躍龍門,賀進士登科進第,被皇帝借用過來。據記載,唐朝尚書令韋臣源曾大獻燒尾,其菜單中的菜品雖然許多已經失傳,但仍然得以一窺唐宮飲食盛況:金鈴炙、御黃王母飯、通花軟牛湯、光明蝦炙、單籠金乳酥、曼陀樣夾餅、臣勝奴(酥蜜)、生進二十四節氣餛飩、同心生結腩、見風消(油酥餅)、金銀夾花平截(蟹肉餡米麵卷)、火焰盞口鎚、冷蟾羊羔、唐安啖、水晶龍鳳糕、玉露團、漢宮棋、長生粥、天花錦羅、婆羅門輕高面、貴妃紅、七返膏等,共五十多品。
臣子對上有燒尾獻食,皇帝也會用將膳食分發給臣屬,又有杜甫詩句:「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縴手送青絲」,「春盤」是蓼芽、蒿、筍、韭等菜蔬的集合,這些「生菜」用薄餅捲起來吃,是春卷的來源。不過,雖然春卷已經在今日為大街小巷都能吃上的便宜之物,當時宮中的春盤卻要用綾羅假花或金雞玉燕插在盤中做成陳設品,而據考證,詩中的「細生菜」即韭黃,在當時的北方是較為高檔的生菜,故而暮年的杜甫看見它時會由此想到昔年太平盛世的兩京,由此無比感傷。
唐朝的御膳珍餚包羅萬象,一時為古代飲食之頂峰,後來的宋朝繼承了不少。如剛剛提到的春盤,在南宋辛棄疾的詞中仍有:「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嫋嫋春幡……渾未辨,黃柑薦酒,更傳青韭堆盤?」之語,黃柑薦灑即黃柑酪制的臘酒,青韭堆盤即「唐人作春餅生菜,號春盤」;「渾末辦」兩句本是言已愁緒滿懷,無心置辦應節之物,然而卻現出了沿襲下來的春盤習俗。不過宋朝時因為重提祖宗之法,所以:「不得取食味於四方。」
該家法還一度被提升至治國理政的高度:「飲食不貴異味,御廚止用羊肉,此皆祖宗家法,所以致太平者。」所以,宋代初期宮廷飲食極為節儉,而且以羊肉為主。
北宋後期則又現奢靡之風,舉例如清河郡王張俊供奉高宗之豪宴,初坐水果消乏上七輪菜,七十四道,歇坐後再坐:首上果品、切時果、時新果子、彫花蜜餞、砌香鹹酸、脯臘,之後才是正菜——「下酒」十五盞,另有插食,再勸酒。三坐共計一百八十四道,水陸雜陳,山珍海錯,珍饈畢至,極為奢華。到了南宋,飲食基調發生變化,因其偏據東南,湖泊水網縱橫,海洋貿易又極為發達,水產大盛。
宋孝宗就是一位蟹痴,有一次還因食蟹過多而患痢不止,幸得一位民間嚴姓郎中診治才得以痊癒,而嚴郎中因此獲賜一枚金杵臼,聲名大振,時稱「金杵臼嚴防禦家」,今天杭州城內的嚴官巷,即得名於此。
元朝是遊牧民族當政,宮中所食又回歸中原風俗,明清也越加往精細奢侈發展。又因商品經濟繁榮,京中由朱元璋帶頭開酒樓,陳設裝修極盡豪華,裡邊還設有劇場、舞臺等娛樂場地,有些酒樓裡甚至還設有水上流動餐位,然後皇帝與百官去消費;而南宋以後天下最繁榮的江南地區則流行著另一種極富地方特色的「船宴」,以船舶作為宴飲場所,將美食、美景、美趣結合,別有一番情致,上至諸王下至行商,多有偏愛其雅趣的。
然而,如今有跡可循的大多都是清朝的御膳了。清朝滅亡以後,宮廷中的御廚們一身技藝卻無處可去,就在北海公園北岸開設一家茶社,取名「仿膳」,意為仿照御膳房的製作方法烹製菜點,經營的品種主要是清宮糕點小吃及風味菜餚,保持了「御膳」特色,深受食客歡迎。
仿膳飯莊顧名思義,既然仿照御膳又不直稱「御膳」,原因是清朝皇帝剛剛被推翻,對於皇帝的專用詞語仍不敢隨便使用;不過雖然名字是「仿」,內裡卻是真,而且在幾十年的經營中,為了確保傳統菜點的質量特色,堅持按傳統質量標準作菜點,如肉末燒餅、豌豆黃、芸豆卷等,一直堅持手工操作保持了傳統特色與口味。
宮中御廚流傳出來,如今成為非遺美食的小吃還有一樣奶酪。這是由魏鴻臣從光緒年間宮廷裡的御廚中學到的這門手藝,後得美名奶酪魏。
奶酪魏家的絕活就是製作合碗酪,做出來的奶酪把容器倒過來都不灑。原先只在前門大柵欄所有戲園子門口設攤賣奶酪,到了光緒十四年間在大柵欄胡同路西租了一家門臉,字號叫「麟記酪鋪」,一年四季都有奶酪賣,奶酪魏擅長製作炒酪幹、奶卷、傳統奶酪等。
「新鮮味美數燕都,敢與佳人賽雪膚,飲罷相如煩解渴,芳生齋頰潤於酥」,誇的就是奶酪魏的奶酪。
清朝遺留下來的非遺美食還有厲家菜。厲家菜的特點之一就是不用諸如味精之類的化學原料,調味靠的是天然方法;菜館裡也沒有任何現代化的廚具,用的都是火灶,合其理念「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
厲家菜館的主人厲善麟是正宗八旗子弟——正白旗人,祖父是清末慈禧時期的內務府都統,官拜二品,然而厲善麟自己卻是一位學習化學和數學的教授,他所學到的化學知識用在了原料、調料的結合上,所以厲家菜成就的秘訣頗有大巧若拙的意思。
厲家菜套餐中就有仿製慈禧日常食用的「燕翅席」:
第一道為小菜,計有炒鹹什、醬黃瓜、蝦子芹心、芥菜墩、北京燻肉、鳳幹雞、琥珀桃仁、桂花糖藕、玫瑰小棗、炒紅果等;第二道為熟菜,計有黃燜魚翅、白扒鮑魚、軟炸鮮貝、澆汁活魚、燒鴨和清湯燕菜等;第三道是湯和甜食,計有鳥魚蛋雞湯、炒蛋羹、核桃甜酪等。
諸宮廷美食作為當朝「飲食」一道中的精粹,其色、其形、其味皆令人為之傾倒,神思遐往。雖然它們如今已經沒有了原本的土壤,只能倖存於其衣缽傳人之手,亟待保護,但它們都曾經作為我國政治強盛,經濟繁榮,文化交融的象徵,給功臣勇將、遠道來客所食,揚天家之威,也是贈國家之意。
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酬宴賓客,家族團聚,踐行迎歸,多少記憶都在一頓燕飲上。
金樽玉箸之宴的真正意義在於,「厭厭夜飲,在宗載考」以後,士者們縱然「此身未知歸定處」,也會不忘背負家國,邁步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