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吃的一節節的餈粑(讓威遠人流口水的餈粑)
2023-05-06 12:41:28 2
大家都知道中秋要吃月餅,但人們還忽視了一樣食物——餈粑。這是一種在南方,特別是在我們威遠必不可少的一種中秋特色食品。
在上世紀,威遠農村家家都會做餈粑,把糥米泡好,蒸熟,倒在碓窩裡用木棒搗爛,揪成團,攤成圓圓扁扁的餅,就成了餈粑。
那些年中秋節打餈粑非常熱鬧,一個院子只有一個石碓窩,大家得排著輪子打餈粑。本來就是力氣活,加上糥米黏糊,沾在碓窩棒上,很費功夫。現在人們有錢了,很多人家已不打餈粑,買街上現成的。
相傳春秋時期,伍子胥幫助吳王闔閭坐穩了江山,成了吳國有功之臣,受到了吳國重用。為防侵略,他又率人修建了「闔閭大城」。可伍子胥擔心自己嶄露鋒芒,有人忌妒不滿,很難持久立足。便對身邊信得過的謀士說,如果哪天我死了,國家遇難,百姓受飢,便可拆開相門城牆,便可找到充飢食物。
果然闔閭死後,新帝就位,聽不進伍子胥忠告,竟聽信奸人讒言,讓伍子胥自刎身亡。
伍子胥去世後不久,正如他所料,越國勾踐乘機舉兵伐吳,將吳國都城團團圍住。當時正值年關,天寒地凍,城內民眾斷食,餓殍遍野,國家和人民果然遭到危難。
在此危難之際,人們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囑咐,便暗中拆開城牆,人們驚奇發現,竟是熟糯米壓製成的磚塊。原來,這是伍子胥為防後患,在建城牆時,特別選用了大批糯米蒸熟壓成磚塊放涼後作的材料,儲備著應對饑荒。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伍子胥這位名臣良將,每到秋天豐收都要用糯米製成當年的「城磚」食用。後來逐漸演變成了現在圓圓扁扁的餈粑。
餈粑圓,意味著團團圓圓。餈粑的「餈」是從「慈」演變而來,因為糥米沾黏,所以用了米旁的「餈」,寓意伍子胥對民眾的仁慈厚愛。中秋吃餈粑成了習俗傳了下來。
餈粑吃法
甜香餈粑
花生芝麻炒酥,磨粉加入同量的白糖;將餈粑切成約20公分長,8到10公分寬的長方體;鍋燒熱,下菜油少許,開小火,用鏟子鏟油淋向鍋半壁一周;一塊塊餈粑擺放鍋內有油處,待一面烤黃後再逐漸翻一面,至到四面均黃起鍋;夾起餈粑蘸著糖粉吃,酥軟香脆,粫黏化渣。餈粑肉絲
將餈粑切成細條(絲),豬肉切絲加少許溼澱粉合勻;準備好豆瓣、青辣、生薑絲,將青椒、生薑絲與餈粑合勻;鍋燒熱放油煎開,下肉絲、豆瓣炒幾下上色,關小火;下餈粑和青椒、生薑絲,接著炒至青椒和生薑絲熟,放鹽、味精起鍋。炒餈粑回鍋肉
將餈粑切塊,用平時炒回鍋肉的方式加入餈粑塊。這種吃法突出的是油香,吃起來十分過癮。
煮醪糟餈粑
將餈粑切成丁,像煮湯圓一樣加入醪糟,或者加荷包蛋煮來吃,既有湯圓的軟糥,也有餈粑的綿勁,味道濃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