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興十大特產小吃有哪些(浙江省嘉興市10種特產與美食)
2023-05-06 08:50:41 1
海寧缸肉是浙江省嘉興市海寧市的特色美食。海寧缸肉色同琥珀,入口則消,含漿膏潤,不油不膩,特異非常。它不是東坡肉,而是東坡肉的「娘」。用缸煮肉,為海寧一大奇觀。在海寧每逢過年過節,設宴招待親朋好友之時都可見到缸肉(俗稱「酥肉」);敬神祭祖,喜慶宴會,招待貴賓友人時,缸肉也必不可少。
藕粉餃.盛夏的江南,圩區水鄉的湖面密密匝匝鋪滿了翠碧的荷葉,微風拂過,婆娑起舞,而那亭亭玉立的荷花,也在散發著沁人心脾的幽香。每到這時,藕農們總會挖出新藕,洗淨後,放在專用的石頭上磨擦,以讓大量的藕漿流進缸裡。藕漿過濾後,放入一陶瓷盛器內沉澱,舀出上面的清水,取出沉澱下來的粉團,晾乾即成藕粉。用藕粉作為餃皮的主料,包入豆沙餡,上籠蒸熟即成藕粉餃。藕粉餃具有入口滑爽、香甜細膩之特點,是消夏之佳品。
酥羊大面.嘉興傳統早點。羊肉切塊後用蘇草綑紮,置於蒸缸,加甘蔗梢、冰糖、紅棗、醬油、黃酒、茴香、桂皮,用文火燜煮。入口即化,用以佐麵條,為冬季食補佳品。80年代以來又復盛銷,僅嘉興城區早市供應酥羊大面的飲食店就有幾十家。桐鄉等地亦有供應,頗為群眾喜愛。
印花糕.嘉興城鄉舊時人家都備有印花糕模,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為長者祝壽、給小孩慶滿月、造房上梁、農時節令都要把糯、粳米粉蒸熟,用糕模印製圖案各異的糖糕或有餡心的糕。糕模種類、形狀不一,有壽桃、元寶、滿龍(盤龍)、雙魚、如意、暗八仙、三牲等,還有用「壽」、「福」、「四季平安」、「黃金萬兩」等字配圖的。如給長輩做壽,製做壽糕、壽桃;小孩滿月,外婆家上門慶賀送上滿龍糕,四周放上「福祿壽喜」糕,名曰「龍風呈樣」。各種吉祥圖案都甚具藝術意趣。
醬蹄膀.整個蹄膀外形完整無缺,色澤紅亮,用刀切開後,肉嫩質細,熱吃酥而不爛,看似濃油,實則肥少瘦多,入口不膩,糟香四溢,鹹裡透甜……
乳腐肉是嘉興傳統名菜,數吳震懋飯店出品的為佳。乳腐肉取夾心豬肉為主料,配以冰糖、乳腐滷、紅曲粉、黃酒等輔料。先以大鍋燒煮,再盛碗放入蒸籠,用文火續蒸。肉質酥糯,香味濃鬱。乳腐肉香功獨佳,深受群眾喜愛。昔日,上海、蘇南等地旅客來嘉,自己品味之後,總要帶回一些饋送親朋或全家共享。
海寧的「長安宴球」是海寧一道美味名菜。宴球的主要原料之一是魚,有白鰱、花鰱、草魚三種,以選用3斤以上的白鰱魚最佳,魚肉細嫩活泛。另一主要原料是肉,肉要用肥,選料講究。宴球可分「落湯宴球」和「刺毛宴球」兩種,是主的給賓客的一道見面禮,宴球是圓的,蘊含了「大團圓」的含意。
蒸雙臭是浙江嘉興的特色小吃。它結合了當地兩種最臭的東西臭豆腐和臭海菜梗,加入少量油、糖、薑片等一些調味品,然後放到旺火隔水蒸,十分鐘後,撒上蔥花,椒絲點綴一下即可。這道菜在口感上是臭中含香,美味至極。好與壞、香與臭是相較而言的,就像這臭豆腐乾,經過腐化,不但失去了冰清玉潔的外形,而且其味道也發生了質的變化。但是偏偏這東西在臭與香之間的角色卻極其不確定。臭中有香,香中含臭。越臭越香。而西塘人更是把這種臭中含香的菜給做絕了。
嘉興的地道美食,老鴨面可算一絕,面裡面有一整個鴨胗,還有鴨肉,鴨腸,鴨血,鴨肝,分量足足夠兩個人吃。其次,除了鴨面,還有紅燒鴨飯,味道一點不比廣東叉燒飯遜色。
海寧三把刀.「海寧三把刀」起源於清同治四年(1835),由鹽官「周順興鐵店」創立.產品簡介:以藥刀、葉刀、廚刀馳名的「海寧三把刀」,尤為「手心牌」藥刀最具特色,該刀剛柔兼備,鋒利無比。用以切半夏,片薄如輕紗,透明照人;近年來各地藥商求購藥刀用以切割西洋參片,用斜切操作使小株切成大片,提高產品等級大受歡迎,最近福建一藥商專程尋訪「周順興」的「手心牌」藥刀,一口氣訂購了100把,說是新加坡和臺灣用戶指定的產品。據史料記載,其藥刀創始人周富亭,幼時為「周順興鐵店」女店主領養,他原本姓曹。周富亭13歲去諸暨學青刀爐手藝,四年藝成回店。周見當時市場上藥刀奇缺,而且價高利厚,便去杭州湖墅藥刀作坊觀摩,偷學技藝。後經試樣仿造,研究改進,終於製成了優質上品的藥刀。因其刀口明鋼系選用德國「手心牌」舊銼刀鋼,因此取名「手心牌」。再加上鍛鑄時千錘百鍊,淬火燒的用淮南塊煤、磨刀取鎮江丹徒著名的「孩溪蕩磚」,使藥刀質量過硬,很快打入市場,當時南京、北京乃至雲南、貴州、新疆、黑龍江等地紛紛慕名而來;杭州胡慶餘堂、北京同仁堂等著名藥店,都把它指定為專用產品,生意日益興隆起來。「三把刀」中的葉刀,是海寧的傳統產品。「周順興」在當地菜刀的基礎上改進鍛鑄工藝,製成了既薄勻又鋒利,價廉物美的葉刀,達到了切葉如髮絲,餵幼蠶正合適,大受蠶農歡迎。但傳說到了清光緒年間,慈禧太后聞說海寧有「葉刀」之名,認為與自己的名字「葉那拉氏」犯了諱忌,因此下禁令改成了「桑刀」的叫法。然而這「桑刀」與海寧民間用以稼接桑苗的「桑刀」名同,分不清爽,於是只好各在前面加一個動詞,即成了「切桑刀」和「接桑刀」,但還是非常彆扭。要曉得民俗這東西一旦形成自己不成文的法規之後,就很難用人們的主觀意志去改變它的。因此等慈禧死了,「葉刀」和「桑刀」還是正了自己的本名。傳統的海寧廚刀,主要有兩種型號。一是圓頭闊刀,前段披精肉,鋒利無比,刀至肉成薄片,後段斬骨無痕,削鐵如泥,適用菜館酒家;另一種是家庭用菜刀,刀口略呈弓形,中段微凸,在稍有凹陷的墩板上也能運用自如。據說這種廚刀最早傳入京城的媒介是海寧陳家(陳元龍世家),因為鹽官陳家大官滿京城。他們回故鄉把地方特產廚刀帶入了皇宮的御繕房,御繕房廚師們用後感到與其他刀具優之無以倫比,後來成御繕房的專用刀具。關於「海寧三把刀」的傳人,另有一種傳說這「周順興」原是山東騰州打刀世家周鐵山的兩個兒子,即周順和周興兄弟倆。因在明代時周氏專為朝庭打鑄兵器而受過皇恩,因此清兵入關後,首要捉拿周氏一家。為了避難,父子三逃來浙江龍泉,開設了華國劍行,以打寶劍出名。當時清政府聞知好事,就命周鐵山為清政府打兵器,而周鐵山是條硬漢,寧死不從,結果被清兵殺害。兩個兒子連夜出逃,一路奔波,輾轉來到了海寧,被北門外的一家的鐵店收留。周順、周興根據當地銷路,借鑑了「山東刀」和「龍泉劍」各長處融為一爐,創造了遠近聞名的「海寧三把刀」。因此,「周順興鐵鋪」店號,為兩兄弟之名而譽滿江南,一直流傳了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