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史問廉電視劇觀後感
2023-07-25 06:34:18 5
鑑之於史,問己於廉,三省於身,厲行於事,而後才能立於民心。系列專題片《鑑史問廉》在片頭引用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獨樹一幟的燦爛文化,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其中既包括昇平之世社會發展進步的成功經驗,也有衰亂之世社會動蕩的深刻教訓。」鑑史才能知今,問廉才能知己。
教師鑑史問廉觀後感
西晉的富豪官員們為何喜歡鬥富?唐朝何以從「貞觀之治」演變出「安史之亂」?北宋為何從一個空前富裕的盛世消失在歷史深處?
眾所周知,廉政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上可謂源遠流長,從先秦典籍《周禮》中提出的「六廉」概念,到魏徵、包拯、海瑞、張養浩、孫嘉淦等清官廉吏的不斷湧現,廉政文化幾乎貫穿了一部中華文明史。梳理這些豐厚的廉政文化資源,對於雷霆反腐的當下而言,不無現實意義。
和「廉政文化」相對應的就是「腐敗文化」。腐敗文化嚴重損害著黨風、政風和民風,在這種情況下,以廉政文化提高官員的防腐拒變能力,顯得尤為重要。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研究我國反腐倡廉歷史,了解我國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國歷史上反腐倡廉的成敗得失,可以給人以深刻啟迪,有利於我們運用歷史智慧推進反腐倡廉建設。
在此意義上而言,中央電視臺、河南省紀委和河南省新聞出版廣電局聯合拍攝的《鑑史問廉》,無疑是具有深刻現實意義的文化力作。如果說,河南省新聞出版廣電局旗下的河南影視集團之前推出的電影紀錄片《永遠的焦裕祿》為我們呈現了一位現代「廉吏」的榜樣,那麼,《鑑史問廉》則深入歷史的肌理,讓我們從歷史的鏡鑑中尋找到反腐的文化力量。從這一點而言,這部紀錄片的拍攝把作風建設和反腐倡廉推向了一個新高度。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學史可以看成敗,鑑得失,知興替。《鑑史問廉》的製作和播出正當其時,它將為建設風清氣正的官場新生態吹響嘹亮號角。
《鑑史問廉》興衰之思觀後感
第一集,講述的西晉王朝、唐、北宋的興衰史。本片中心講述的是「廉則興,貪則衰」。
石崇和王愷的鬥富,表面看是富豪間一擲千金的炫富大比拼,背後折射的卻是西晉王朝制度,用人上「只講門第、無論才能」,導致庸官蠹吏把持朝政高高在上,有才之士困頓江湖;最終導致了西晉王朝官員整體性腐敗和社會的潰敗。
大唐的興衰:在經歷了「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吏治清廉時代的輝煌之後,自從誤用了一個不學無術而又精通音律的李林甫為宰相後,曾經的一代明君唐玄宗一步步墜入了李林甫為他精心設計的「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的昏庸無為的溫柔鄉,進而引發了長達七年的「安史之亂」並就此終止了一代的神話。
到了大宋初年呈現出了許多令人振奮的治國新景象。科舉制度的興起真正做到了「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才有了一代「聖相」李沆,才有了對官員「婚喪、宴飲、車馬、服飾」的嚴格規定,才有了對官員「貪汙受賄者處以極刑」的重典,才有了包括印刷術的發明在內的科技大爆發,才有了《清明上河園》中的大宋京華夢!
再看當今社會,落馬的貪官、貪腐事件層出不窮,比如河南省原人大副主任秦玉海,他的攝影作品集《真水無香》曾經懸掛在上海、深圳、北京建國門地鐵,在北京開過個人攝影作品展,甚至獲得過全國攝影界最高獎--藝術創作金像獎,然而在他「犯事兒」後,經專業攝影師曝出內幕稱,秦玉海的攝影技術近入門級,其作品全部都是經過必要的修圖軟體處理,甚至有專業攝影師為他調好光圈和速度,「就等領導按下快門」--就是這樣一個入門級的攝影大師,手持著價格不菲的攝影器材,走過了《焦作山水》、領略了《雲臺山風光》,在《十月鳳凰山》留下了《五大連池印象》,並最終結成了個人攝影精品集《真水無香》,他的攝影足跡也是他從勤政到犯罪的歷程!
咱河南拍出這樣出彩的片子,點讚啊。片子裡提到的阿房宮,是百姓用血汗修建的,也是歷史上奢侈浪費的恥辱代表。從古看今,奢侈浪費的風氣必須制止,反對鋪張浪費要從政府做起,從咱自身做起啊。
「不要以為時過境遷,歷史規律不可逃避,廉政才能國泰民安,才能保自己平安。」陝西師大教授於庚哲認為,歷史上王朝衰落的教訓對今天有著重要的借鑑價值,河南主導拍攝這部廉政文化紀錄片很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