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餃子做鍋貼的做法(輕輕一捏就成型)
2023-05-21 14:14:48 1
我的一個朋友酷愛吃帶餡的東西。不管是米還是面,只要是用皮子把餡兒包起來的東西他都喜歡。他把這個飲食上的特殊愛好歸結於小時候他不愛吃青菜,他的媽媽硬是把自己練成了麵食之王,用包餡的方式把各種蔬菜包在包子,餃子,餡餅,鍋貼,燒麥中,天天換個樣地做,於是這媽媽的味道就伴隨他到現在成了習慣。
我的這位朋友還有一個偏好:能吃餡餅就絕不吃包子,能吃鍋貼就絕不吃餃子。在這個問題上,我倒是和他有共同語言。雖然蒸煮的方式更有利於身體健康,食物的原味也會更好地被保存下來,但是誰能抵抗住油和面加熱之後的金黃顏色和香脆口感?就算是同樣的餡料和麵皮,經過炸煎烙烤之後,口感也有很大的區別。
恰切我的媽媽也是一位北方派系的麵食專家。她把各種麵食做得出神入化,而動力出於老家在上海的我爸爸能和她在一個鍋裡吃飯。包餡類的麵食屬於大江南北喜聞樂見的品種,自然比饅頭,麵條更能被南方的胃接受。在媽媽牌的麵食中,爸爸最吃得來的是要數鍋貼了。
媽媽說,製作鍋貼的步驟和做餃子差不多。用肉菜加上各種調料把餡和好,用溫水把面和好揉成團醒發。醒好的麵團用手加工了劑子,然後擀成圓形。 接下來,從包餡的方式就能看出鍋貼和餃子的不同了。餃子講究把麵皮捏實,變成一個小元寶的形狀,一點兒也不能露餡,這樣下鍋煮的時候才不會煮成片湯。而鍋貼的包法就簡單得多,只需要把中間的麵皮捏在一起,兩邊不用捏,留著口兒就行了。
媽媽的鍋貼,餡料的變化很多,豬肉西葫蘆,牛肉胡蘿蔔,還有雞蛋蝦皮韭菜的三鮮餡兒。在這些餡料中,受到我和爸爸一致推崇,百吃不膩的是牛肉胡蘿蔔。牛肉比起豬肉來,有一種特有的香氣,牛肉餡和擦好絲兒的胡蘿蔔攪拌在一起,加一些洋蔥末黑胡椒,醬油和鹽,再打進一個生雞蛋,攪拌一會兒就會感覺到"上勁兒"了。這種餡除了營養豐富,最重要的原因是餡一點兒都不散,特別適合鍋貼這種兩邊"露餡兒"的製作方法。
平底鍋底鋪滿油後,媽媽會把長條形狀的鍋貼一個一個平移在油鍋裡。麵皮遇到熱油之後,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接著香味兒就飄出來了。先是油炸麥香,漸漸地就和牛肉餡受熱之後的肉香混合在一起了。和製作煎餃不同,做鍋貼不用加水,而是純粹靠油燜,這就是為什麼做鍋貼的時候要稍微多放一點兒油的道理。
一陣"噼噼啪啪"之後,鍋貼的底部已經有些焦黃,這時轉成小火蓋上鍋蓋,大概過個五分鐘的樣子,用鏟子把鍋貼輕輕鏟起翻一個面,然後繼續煎,直到兩面都是金黃顏色了就可以了。出鍋的時候,鍋貼形狀一點兒不都不散,餡料因為水分的蒸發變得緊緻了許多,流出的汁水已經把麵皮也染成了醬色。
正是因為比餃子更為簡單的"露餡"包法,讓鍋貼有著與眾不同的氣質和口感。有人精闢地把煎餃和鍋貼的區別總結為一個"味兒是包起來的",一個"味兒是散開來的",正在是對"露餡"鍋貼最精妙的描述。咬一口下去,炸得香脆的麵皮令人十二分的滿足,加上餡料裡菜肉的香氣,讓吃鍋貼成為一種舌尖上的享受。沒有小籠兒的玲瓏皺褶,沒有生煎包的飽滿豐腴,沒有煎餃的秀美身姿,鍋貼就是這樣有點簡單粗暴地讓你接受著它的美好,那是一種能讓南方人愛上北方麵食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