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吃什麼牛奶好(吃牛肉喝牛奶穿牛皮)
2023-05-07 03:28:37 2
真正被人類馴化的大型動物不多,供役用的只有馬、驢、牛和駱駝等寥寥數種,其中馬和驢都是世界統一型號,駱駝則分為單峰駝和雙峰駝,最多加上大羊駝,而牛比這老幾位都要複雜得多。
圖一:沼澤型水牛
被人類看中的牛主要涉及到牛科牛亞科的兩個屬:牛屬和水牛屬。毫無疑問,家養的水牛/Bubalus arnee肯定是水牛屬的成員。水牛生性不耐寒,南方多見,北方無之,至多也就是到淮河兩岸,本磚家直至上個世紀90年代才在湖北紅安縣見到了水牛,並與之親密接觸了一回。
圖二:檳榔江水牛,河流型
家水牛有兩個類型,河流型和沼澤型,列為兩個亞種,我國的水牛多數屬於後者,只有雲南的檳榔江水牛是前者。河流型水牛體色較深,接近純黑,雙角扭曲度很大,近乎綿羊角的形態;而沼澤型水牛則一般為灰色到灰黑色,雙角如明月彎刀,氣勢雄偉。這兩個類型的染色體數目也不同,前者2n=50,後者2n=48,但沒有生殖隔離。
圖三:沼澤型水牛
傳說中太上老君的坐騎為板角青牛,曾經下界為妖,連那孫猴子也奈何不得它。板角青牛是什麼牛?基本上可以斷定為沼澤型水牛。牛而能騎者,以水牛居多,蓋體背平闊,性情溫順耳。「板角」更是水牛的特徵,黃牛之類的角都是圓柱形的。p.s. 黃牛不是不能騎,但不多見。
圖四:魯西黃牛
圖五:黑白花奶牛
牛屬中的馴化種稍多一些,我們最熟悉的當然是任勞任怨的黃牛/Bos taurus,被毛以黃色為主,也有黑色、紅棕色等其它色型,著名的荷蘭黑白花奶牛亦屬於黃牛系列。中國人歷來尊崇黃牛,視其為「黃毛菩薩」,在沒有機械化的年代,黃牛為人類立下了了不可磨滅的巨大功勳,至今仍在某些機械力量不能達到的地方發揮餘熱。
圖六:家牛的祖先,歐洲原牛
圖七:非洲家牛
一般認為,黃牛由歐洲原牛馴化而來,也摻雜了其它血統。最後一頭原牛在1627年死于波蘭,宣告滅絕,其馴化後代則遍布世界各地,組成了形態各異的家牛家族,這些牛全部都共享一個拉丁文學名Bos taurus。儘管外表差異很大,卻都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嫡親兄弟,也包括長著巨大雙角的非洲家牛。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牛肉牛奶,絕大部分由家牛產出。
圖八:家犛牛
圖九:野犛牛
第二熟悉的,應該是素有「高原之舟」美譽的犛牛/Bos mutus,就算你沒見過也一定有所耳聞。犛牛分為家犛牛和野犛牛,野犛牛是家犛牛的野生祖先,至今仍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廣袤的高原上,位列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家犛牛全身都是寶,藏族人民衣食住行燒耕都離不開它,是青藏高原牧民的重要生活和經濟來源,也是當地畜牧業經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畜種。
圖十:犏牛
犛牛和黃牛可以雜交,但有生殖隔離。雜交後代被稱為犏牛,雌性可育,雄性第二性徵正常,能發情,但不能產生正常的精子。牧民們培育犏牛,顯然不是為了做生物學研究,而是為了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犏牛集犛牛和黃牛之所長,不論役用、肉用還是奶用,都有上佳表現,為青藏社會的發展史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其作用甚至超過犛牛。如果沒有犏牛,犛牛的價值也會大打折扣。
圖十一:瘤牛
除了黃牛和犛牛之外,我國南方部分地區還有瘤牛/Bos indicus和大額牛。瘤牛原產印度,兩耳大而懸垂,因在鬐甲部有一肌肉組織隆起似瘤而得名,為熱帶地區的特有牛種,有乳用、肉用及役用等類型,我國古代稱之為稱犦牛或犎牛。瘤牛和黃牛的親緣關係很近,有證據表明,瘤牛亦是源出歐洲原牛。我國黃牛的南方品種就混有瘤牛血統,依然殘存著瘤牛特有的肩峰特點。
圖十二:大額牛
大額牛/Bos frontalis是數量稀少的珍貴畜種,因兩角間額頂高較寬而得名,又名獨龍牛。有觀點認為它是白肢野牛/Bos gaurus的馴化種,拉丁學名也寫成Bos gaurus var. frontalis,也有人認為這是牛屬中獨立的物種,兩種觀點中似乎後者較佔上風。大額牛的外貌也和白肢野牛相似,通體烏黑而下肢白色,且身形碩大,動輒重達千斤。這種不怒自威的龐然大物很難駕馭,基本處在半野生半家養的狀態,以肉用為主。
有一篇題為《我國黃牛屬(Bos)五個種的染色體比較研究》的論文,其中提到了五種牛屬(黃牛屬)種類的染色體:黃牛2n=60,瘤牛(高峰牛)2n=60,犛牛2n=60,大額牛2n=58,白肢野牛2n=56,並指出「黃牛、瘤牛和犛牛與大額牛之間,大額牛和白肢野牛之間,正好差一個羅伯遜易位」。該論文認為,這幾種牛存在較近的親緣關係,核型差異可能是進化中通過染色體著絲點融合或斷裂形成的。
圖十三
圖十四:關於大額牛
人們對牛進行的改良雜交實驗證明:黃牛和瘤牛親緣關係最近,彼此間可以水乳交融,沒有任何繁殖障礙;瘤牛和犛牛的雜交後代和前面提到的犏牛一樣,雄性不可育;而水牛和黃牛、瘤牛、犛牛均格格不入,不能雜交。關於大額牛的資料較少,未查到權威信息,推測能與牛屬其它種雜交,雜交後代的雌性應該可育,雄性則不一定。圖十四中有文字介紹,但語焉不詳。
圖十五:峇里牛(爪哇野牛)
以上一共介紹了5種作為家畜的牛,水牛和牛屬4種,其實還漏了牛屬1種,峇里牛/Bos javanicus,由東南亞的爪哇野牛馴化而來。爪哇野牛體形似黃牛,臀部有一獨特的圓盤狀白斑,四肢和白肢野牛一樣,膝蓋以下的毛也是白色。據說國內也曾有零星峇里牛,也許現在早就沒了。
圖十六:美洲野牛
在牛亞科中,有一個美洲野牛屬,和牛屬比較接近。該屬只有一個現生物種,就是美洲野牛/Bison bison,這個種的體型豐腴壯碩,比白肢野牛還要大上一圈。既然長那麼多肉,難免被人類盯上,美國和加拿大都曾用它改良肉牛品種,「比法羅牛」就是紅安格斯牛和美洲野牛的混血兒。
當然,美洲野牛和肉牛有生殖隔離,雜交後代中的雄性都是天閹,據說是經過上千次的雜交實驗才克服雄性不育的障礙,培育出了新的肉牛品種。上千次耶!為了滿足口腹之慾,人和牛都很累啊。
p.s. 提到被馴化的大型動物,很多人會想起在東南亞幹苦力的役用亞洲象,但亞洲象並不能算是被馴化的家畜,因為馴化的定義中包括「成熟的人工繁育」這一限定條件,而役用亞洲象都是來自於捕獲幼象而非人工繁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