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陳曉卿美食紀錄片早餐(前導演陳曉卿又做了部美食紀錄片)

2023-04-30 03:56:28 4

片中很有意思的一部分涉及食物的「審美」——「世界吃臭地圖」,比如臭豆腐、藍紋起司、臭鯊魚。中國的變蛋,外國人不吃的,這一集就是在講外國人不吃的,中國人為什麼吃,為什麼好吃。

全文3514字,閱讀約需7分鐘

時隔四年,《舌尖上的中國》第一二季總導演陳曉卿與原班人馬團隊推出的新作《風味人間》將從10月28日起,每周日21:15,在浙江衛視和騰訊視頻同步首播。

接受新京報獨家專訪時,陳曉卿對於新片《風味人間》的開播用「誠惶誠恐」來形容,「就像在巴西當足球教練會失敗一樣,因為懂球的人太多,中國懂吃的人實在太多了。」 儘管片中涉及諸多美食,陳曉卿坦言,其中沒有一樣是「廣告植入」,「絕無植入、廣告。植入就無趣了。」

━━━━━

後廚的故事「同在江湖中,同是可憐人」

《風味人間》依然是陳曉卿擅長的美食題材。據陳曉卿介紹,《風味人間》展現的是「帶你去探險」,講述的是「用食物來認知世界」,「認識一個地方有很多方法,用眼睛、用腳,或者用舌頭。」

和其他同類美食紀錄片相比,《風味人間》最大的特點就在於它的世界性,不只是講中國的美食。陳曉卿帶領攝製組跨越六大洲二十多個地區,收錄了許多國外美食。整部紀錄片中國內容佔70%,國外內容佔到30%。

說到食物,中國從來不是孤島。陳曉卿舉例,比如中國人用陶,摩洛哥人也在用。「一個大餅,阿斯塔納的饢跟我們的幾乎沒有區別。新疆、甘肅、江蘇等地的饢,大小是在不斷變化,地區之間有趣的差異。中國受影響也會影響別人。」

「國外的美食,有一部分是奇觀性的食物,會引起大家的好奇心,而更多的是東西方的不謀而合,是中國觀眾看到會會心一笑的食物。」陳曉卿介紹。他相信,國外的「風味」同樣能引起中國觀眾的共鳴。比如有一期《風味人間》提到了皖南的火腿,而在伊比利亞、帕爾瑪和維吉尼亞也有火腿。人類祖先在沒有任何溝通的情況下,不約而同地找到了同一種保存肉類的方法。這種東西方美食的共通之處,讓陳曉卿覺得很有趣。全球各地的人們擁有不同的語言,不同的生活方式,但對於美食的熱愛卻是相同的。

▲火腿是東西方通行的食物之一。

在《風味人間》的片中,能看到親吻「哈卡爾」(冰島名菜,主食材為鯊魚肉)的冰島人,蒸「枕頭饃」蒸出一屋子白霧的安徽人,也能看到端著「莜麵窩窩」說「真好吃」的小男孩。美食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也連接著人與人的關係。

除了美食部分,片中還專門有後廚的故事,後廚的布局,案板、灶臺,仔細的分工。不同廚師鍋裡是不同味道。「這裡面是傳承撒葉的過程,同行劍拔弩張以及和好如初的競爭。同在江湖中,同是可憐人。」

▲片中展示了東西方美食,試圖尋找當地美食的「根」和生命。

━━━━━

片中美食陳曉卿吃過一半,鍾愛枕頭饃

全片第一集《山海之間》講述的是食材,不同地方的不同人,從溫暖的熱帶到冷峻的高寒地帶,從沙漠、深山、黃土高原到海洋,大家因地制宜。

在陳曉卿看來,美食的終極意義在於獲得幸福感。這種幸福感有時候和食物本身相關,有時候和生活經歷相關。表面上,人們看紀錄片只是因為「想吃」,其實內心深處期待的是一段美好的關係。通過美食,人們可以看見自己的內心。

《風味人間》中的美食包括法國、西班牙、越南、摩洛哥、秘魯、衣索比亞等地,攝製團隊走訪了20個國家和地區。《風味人間》中介紹的美食,陳曉卿有一半吃過,這其中肯定也會有能把大家饞到、一邊看片一邊「下單」的食物。而談及自己對於食物的喜好,陳曉卿坦言,這麼多年也沒有變化,「我個人喜歡枕頭饃。」

陳曉卿始終在嘗試用接近觀眾經歷的方式,讓每個人都能感同身受。在《風味人間》的拍攝製作中,使用了超微觀攝影、顯微拍攝、動畫再現、交互式攝影控制系統等多種全新手段,從不同角度呈現誘人風味,讓細節更加細膩完整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在陳曉卿看來,拍攝美食紀錄片的意義之一也是在向人類星球多樣化表達敬意。如今,大家吃的越來越一樣,同時溝通障礙也越來越少,人類在進步,同時也在損失一些東西,而損失掉的這一部分恰好是生活樣態中豐富多彩的,比如之前有一千多種穀物,現在只剩下一百多種。人都會種產量高好種植的穀物,比如玉米土豆,人力花費少,這使得蕎麥莜麥越來越少。「但是吃小麥和水稻、莜麥的人的氣質是不一樣。」

比如片中講到了「食物的旅行」,物種傳播、飲食、加工方式、飲食習慣。片中有十幾分鐘故事講述小麥的傳播,一萬年前,人類馴服了小麥,九千年前小麥四處傳播,往西,遇到了火,變成麵包;向東,遇到了水,變成了麵條饅頭。再比如海南雞飯,闖南洋的時候,遠離故土的人就靠這個為生。

片中很有意思的一部分涉及食物的「審美」——「世界吃臭地圖」,比如臭豆腐、藍紋起司、臭鯊魚。中國的變蛋,外國人不吃的,這一集就是在講外國人不吃的,中國人為什麼吃,為什麼好吃。還有爆雙脆,怎麼爆出的;翹肉羹,為什麼是黏糊糊的。此外,片中還有專門講述「香料」的部分,印度人為什麼愛吃咖喱,中國人為什麼吃十三香,是怎麼做出來的。

在《風味人間》中,國際的美食部分佔到大約三分之一的比重,據陳曉卿介紹,在《風味人間2》中,國內國際的美食將各佔一半。

▲觀眾可以看到在醃製的過程中,細小的鹽粒是如何一點點滲入到肉裡;也可以看到滷水與豆漿相遇後,如何凝結成豆腐。例如我們都知道螃蟹蘸醋汁更好吃,在微觀攝影下,這種做法便得到了科學的解釋。觀眾能看到當酸性物質接近蟹肉時,蟹肉的肉質纖維會瞬間展開,陳曉卿曾生動地將蟹肉的這種變化稱為「虎軀一震」。

━━━━━

選擇的多是鮮活「在地飲食」

陳曉卿說,「頑固的故鄉口味依賴,源自於神秘的童年味覺編碼。」通過食物繪製味覺版圖,一直是陳曉卿和團隊的創作動力與目標。

在赴各地調研與拍攝的途中,陳曉卿表示,找到了當地美食的「根」和生命。「很多食物的製作本身沒有什麼秘密,選材、加工、烹飪都談不上複雜,但就是只有在當地才好吃。」就像小面離不開重慶,腸旺面離不開貴陽,風味劇組想要找的正是那些離不開一方風土和人情的獨特美味。這也是《風味人間》的目標:挖掘美食的根與生命,讓世界認識那些離不開的風土,人情和味道。

陳曉卿舉例,比如赤道幾內亞,和中國關係很密切,深入當地人生活後發現,不管水稻栽培在當地有多少人在做,他們最日常的食物還是香蕉。「由食物建構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建立的世界觀,想改變太難了。當地人出門就能摘香蕉,想要改變他們的飲食習慣,確實很難。」

攝製組選擇食物絕大多數是鮮活的「在地飲食」,是有根的,搬不走,如果硬要把它們從四面八方聚合到一個灶臺上,這不科學。許多食物就像小鍋米線一樣,是當地人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在原產地享用,它才是有生命的美食。而搬到遙遠的他鄉,它們多少都會水土不服,會「鬧情緒」,甚至會因為食客中沒有多少懂得欣賞自己,而自暴自棄變成木乃伊的樣子。陳曉卿舉例,同樣是煎餅果子,天津到北京才一百多公裡,吃起來就是兩種食物了。尤其像小鍋米線這種食物,因為配料和工藝,每一家都有差異,也都有自己的擁躉,很難標準化製作,這也是它故土難離的原因。

更重要的,在原產地品嘗食物,除了美味,你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都是食物不可分割的部分。「我們做美食紀錄片,也就是把這些場景截取和復原下來,傳遞給觀眾,也希望觀眾有朝一日置身於此,享受美味的同時也融入當地的生活。」

如果說在北京,吃小鍋米線已經很難實施,那麼《風味人間》拍攝的米線要在北京吃到就更是奢望了。這次拍的是德宏的「過手米線」,阿昌族以手抓食的一種小吃。這種進食方式,即便在雲南眾多少數民族中也屬鮮見。

過手米線是阿昌族待客的第一道菜,婚喪嫁娶、逢年過節等都必不可少。「這次我們拍攝的一家,女主人寸祖華負責製作米線和拌料,丈夫和侄子打下手。餐桌前,男主人老楊五指併攏,在手心放一團涼涼的米粉,然後熟練地蓋上『帽子』,當他的手捂上嘴巴的剎那,我看到畫面裡的他幸福地閉上了眼睛。」陳曉卿說,這可能就是他認為的最好的食物了,「它,是有根的。」

▲雲南傣族的過手米線.過手米線的製作相當耗時,米線要選用德宏特有的紅米做成,又香又糯,又滑又軟,不結團、不黏手。作料的品種很多,且都需要事先加工,烤肉絕對少不得,帶皮豬肉放到石板上火烤,不停地翻面至七成熟,剁碎後放入「豆粉」和「酸水」攪拌,製成肉餡。花生,辣椒、大蒜、芫荽等作料舂碎和豬肝一起拌入肉餡,製成最終的拌料——「帽子」。

━━━━━

只對拍片和熬夜感興趣

陳曉卿從央視離職之後,成立了自己的紀錄片公司,雖然身為公司高管,陳曉卿笑言,自己始終只對「拍片子和熬夜感興趣。」

在陳曉卿看來,紀錄片是需要很多人傾盡很多力量,才能見到一點點成效的產業,不可能像房地產一樣,有那麼高立竿見影的回報。「如果每一天大家都期待紀錄片高潮,是不現實的。」

陳曉卿拍攝美食紀錄片的時間很早,從2002年開始做餐飲節目,和沈宏非、蔡瀾一起做《味道中國》。從那時候開始,他自己也開始積累這些小館子的資料,把這些信息都存在了手機簡訊裡面。到2005、2006年的時候,已經有了三千多家餐廳。

只是有一件事特別頭疼,就是換手機的時候特別費錢。因為過去的手機沒有備份功能,也沒有藍牙技術,不像現在有雲備份,文件可以隨時從一部手機傳到另一部。過去要是從手機裡導數據出來,就需要用另外一個人的手機,插上新的手機卡之後,把內容一條一條用簡訊發過去,發完了再儲存到文件夾裡面,這一發就得花費兩百塊錢以上。每次換手機陳曉卿都為這個事情發愁。

若干年前,有一次陳曉卿去河南出差,當時在黃河上拍攝。中午的時候,到船尾去上廁所,拉開外套的時候聽見「咚」的一聲,那個承載著幾千多個飯館信息的手機就消失了。

陳曉卿說,《舌尖上的中國》播出後,經常有人找他,說希望一起做點兒「餐飲實體」,但自己一個也沒有參與。他曾經看過一本《餐飲老闆必讀書》,那都是成功的餐飲老闆讀的書,讀的都是營銷、包裝、宣傳,都是這些跟餐飲無關的事情,裡面唯獨沒有講把菜做好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新京報記者 劉瑋 新媒體編輯 報報 圖源網絡

值班編輯 吾彥祖

,
同类文章
昆明小吃特色小店(介紹15款昆明百姓小吃)

昆明小吃特色小店(介紹15款昆明百姓小吃)

來雲南旅遊的外省朋友下飛機到昆明,或者其它地方到昆明玩的,或者在昆明打拼的,給大家推薦幾個百姓小吃。 本人最鍾愛的就是路邊攤,拋開衛生不衛生的問題,好吃才是最重要的 找到那些「隱於世」的美味小吃 找到了下面這些國寶級的小吃店 到昆明想吃到正宗實惠的百姓小吃,那麼這家一定
這4種美食一定要少吃(也別碰這4種美食)

這4種美食一定要少吃(也別碰這4種美食)

在看臉的時代,除了要有顏值外,身材好也越來越重要。物質的極大豐盛,讓我們每天都可以吃到很多以前沒有吃過的東西。我們都知道,胖是吃出來的,有些我們平常常吃的食物,看似沒什麼油,吃了應該會很健康,不長肉,但恰恰不是這樣的。以下4種美食,看似含油少,其實是很容易長肉的,來看看下面這4種是不是你常吃的。
正宗烤魚做法烤箱竅門(烤魚只要方法正宗)

正宗烤魚做法烤箱竅門(烤魚只要方法正宗)

炙烤鱸魚 愛情容易讓人痴狂,殊不知美食也是如此,尤其還是如此鮮美的鱸魚。 食材準備 400克鱸魚,40克大蔥段,薑片少許 1臺烤箱,1張錫紙,1把刷子,2克鹽 5毫升料酒,食用油適量烹飪步驟 1 洗淨的鱸魚兩邊切上一字花刀。 2 取一盤,放入鱸魚,往鱸魚身上撒
沒有糯米粉怎麼做湯圓詳細步驟(一碗糯米粉一把芝麻)

沒有糯米粉怎麼做湯圓詳細步驟(一碗糯米粉一把芝麻)

一碗糯米粉一把芝麻,教你在家做湯圓,香甜又軟嫩,比買的還好吃 元宵節是中國人十分重要的節日,所以民間有「元宵大如年」的說法。每到傳統節日元宵節,到處張燈結彩,不管南方北方,都有吃湯圓(也叫元宵)的習俗,不僅開胃可口,也是為新一年討個好彩頭。 其實湯圓的做法很簡單,一碗糯米粉加上一把芝
又滑又嫩又脆的基圍蝦怎麼做(基圍蝦這樣做太好吃了)

又滑又嫩又脆的基圍蝦怎麼做(基圍蝦這樣做太好吃了)

還有幾天就要過年了,大夥這幾天應該都挺忙的吧!家鄉的父母正在忙著辦年貨,而在外工作的你,或許正在忙著買車票吧,您啥時回家過年呢?小時候覺得一年時間好慢,但是長大以後就覺得時間太快了,一轉眼就到了,如果是上班的話領12次工資就完了,做生意的話估計這幾天正在忙著收帳了吧,反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衷,長大
熟綠豆怎麼樣做綠豆餅(綠豆別再煮湯了)

熟綠豆怎麼樣做綠豆餅(綠豆別再煮湯了)

綠豆別再煮湯了,教你自製綠豆餅,皮薄餡大酥掉渣,餡料綿密細膩 最近綠豆餅似乎又火起來了,看到別人都在吃,我也忍不住買了兩盒,味道確實不錯,外面的皮很薄,並且比較酥,裡面包裹著的綠豆餡也香得很,不算特別甜,並且綿密細膩,一口咬下去冰涼爽口。 立夏將至,天也熱了,家裡的綠豆除了煮湯之外,不
北京哪裡烤魚最好吃(北京最美味的烤魚店TOP10)

北京哪裡烤魚最好吃(北京最美味的烤魚店TOP10)

推薦閱讀發送「推薦」提取文章 2015北京必吃100家餐館 北京適合請爸媽吃飯的館子 北京南城、東城、西城、北城美食地圖 北京古代天黑沒電,他們幹啥 京城那些排長隊的餐館 江邊城外烤全魚 人均:67元 地址:東直門內大街15-2號 推薦理由:分
汗蒸房為什麼要一直開著(幹蒸房很多人也理解為汗蒸房是否對)

汗蒸房為什麼要一直開著(幹蒸房很多人也理解為汗蒸房是否對)

最近有在網上接待了不少客戶朋友的小編,聽到了客戶朋友會問到,有沒有幹蒸房,最後經過細細了解才發現,幹蒸房和汗蒸房存在分不清的情況,這裡給大家普及一下吧。 首先我們都知道土豆,只要一說土豆就知道它是可以吃的,什麼土豆燒肉,乾鍋土豆片什麼來的,但是有些地方就喜歡叫馬鈴薯,如果當地有一個人想要網上尋
相府油潑魚(浙江臨海各派出所大廚曬廚藝)

相府油潑魚(浙江臨海各派出所大廚曬廚藝)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陳棟 通訊員 馮佳麗 不少人很好奇,那些威武神勇、無所不能的警察,平日裡都吃的啥,一日三餐又是誰在打理? 近日,浙江臨海市公安局就別出心裁,舉辦以「我為祖國獻道菜」為主題的廚藝大賽,將臥虎藏龍在各派出所背後的大廚們請了出來,大家切磋廚藝,拿出一道各自的拿手好菜,並邀
肉絲麵如何做好吃(炒出來的肉絲麵的做法)

肉絲麵如何做好吃(炒出來的肉絲麵的做法)

想吃炒麵,但是家裡只有普通的白麵條,於是這道午餐就誕生了。。。。 製作方法和炒麵非常相似,因為這種白麵條比較嫩,所以不適合炒太長的時間,我是把所有的蔬菜和肉都炒熟之後再放入麵條,這樣既能保持麵條的完整性,而且吃起來也別有一番風味 圖片中我準備的蔬菜比較多,是兩個人的分量,而且我自己也喜歡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