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師好喝的羊肉湯(偃師段灣羊肉湯)
2023-04-28 16:56:07 2
2012年,《舌尖上的中國》正火。記錄片裡的旁白和配樂,堪稱經典,我非常喜歡,就翻來覆去地看。誰料味蕾被深深觸動,食慾陣陣湧起,拼命想念美食。猛然間發現,被我定義為美食的,無一例外,竟全是我家鄉的味道。求之不得,思之愈切,於是,就在那一年夏天,我寫了一組《舌尖上的緱氏街》,後來整理進了《緱氏往事》。
承蒙家鄉人厚愛,我因此收到了不少問候;網友們的評論,我全都認真地看過。記得有個朋友說,既然寫緱氏街的美味,為啥不見豆腐串饃呢,我竟茫然不知為何物,皆因離家太早,彼時或許沒有這道美味,至少尚未風靡。於是下定決心,再回緱氏街,如何都要去嘗嘗。
還有網友說,為啥不寫寫雜肝兒呢?兒時說的雜肝兒,即羊骨湯裡加羊雜,現在叫羊雜湯;如果羊骨湯裡加羊肉,就叫羊肉湯。如今,大概廢掉了雜肝兒一詞,所有的羊湯,統稱為羊肉湯了罷。
其實,我不是不寫,只因在記憶裡,雜肝兒太過美味,以致相對而言,非常之難得。已經記不清楚,父母是否帶我去緱氏街喝過,或許有,次數極少而已。特意回想了半天,兒時在緱氏街的食堂裡,依然沒有關於羊肉湯的零星記憶。
所以,提起記憶中緱氏街的美味,如果參考性價比,我寧願將水煎包排在首位,那雜肝兒,只是做為一個富有誘惑力的名詞,並著那沁人心脾的縷縷香味,不是存在於舌尖,而是埋藏在內心的最深處。
水煎包通常在食堂的門外售賣,鋪子裡面擺有方桌,只有喝羊肉湯的買主,可以大方就座。而我,則多是隔著門窗,朝裡面望過;想喝碗羊肉湯,只能是一種奢望,大人所能提供給我們的,最美味的街麵食品,也就是水煎包了。
如今的我,毫無疑問,把羊肉湯排在首位。每每洛陽下了火車,顧不得回家,顧不得觀光,總是風塵僕僕,直奔羊肉湯館。歷經了太長時間的牽念,必須義無反顧,戶外明棚算得了什麼,粗糙的餐桌算得了什麼,搖晃的長板凳又算得了什麼。唯有一碗羊湯泡餅絲下肚,才算真真切切擁有了幸福。
我同很多常年在外的洛陽人溝通過,他們也都有著相同的身受。而外地人,根本不理解我們這種情結;比如我老公,每次陪我去喝羊肉湯,從來不嘗一口,只是默默地坐在旁邊,看著我津津有味的進食,一邊竊笑,一邊悄聲嘀咕,河南女人真是好養活啊。
小時候,我喜歡去二姨家。那個叫段灣兒的村子,挨著國道,路口有幾家羊肉館。每次去,二姨都會帶著我去喝羊雜肝兒。我和母親,二姨和表妹,四個人叫一份湯,應該是幾毛錢一碗,再買一個火燒饃,一毛錢。好心的店主,看我們人多,會多送一勺清湯,這樣分成兩小碗。
我和表妹吃乾淨湯裡的肉,各自喝下一半湯,再各自吃下半個火燒饃,差不多就很飽了。那體味,只一個字:美;兩個字:難忘;四個字:銘記終生。最後,總會餘下一些湯,媽媽和二姨再來喝完它,不會浪費一滴。
看著孩子們滿意的神情,我相信大人們心中,也定是充滿了開心。多年前,有一次回到老家,已是夜裡十點。我等不到第二天,連夜跑到段灣兒,把二姨喊起來,讓她一起喝羊肉湯。現在的館子,配餐更豐富,有涼菜,有冷飲。夏日的夜,坐在戶外,邊吃邊回憶曾經,挺不錯的體驗。
參加工作後,經濟條件好了一些,再去羊肉館,總習慣叫一份羊肉加量的羊肉湯,實際就是燴羊肉,不再去計較三兩塊的差別。我離開老家時,吃一碗像樣的燴羊肉,將近十塊錢。時隔二十年,再次回到段灣,居然還是差不多價格,就能吃到一份滿意的羊肉湯,簡直有點不可思議,羊雜湯還要便宜一些。
我沒有在洛陽市生活過,但聽過關於各種湯的傳說。那種物美價廉,讓這千年帝都,妥妥再加高分,牛肉湯,羊肉湯,我想回洛陽。
假如讓我來評價羊肉湯:那就是味美,價平,純正的百姓食品。咱是老百姓出身,生就一副老百姓的胃口,愛喝羊肉湯,理所當然。
我不願意拿羊肉湯,同其他美食相比;正如我不會拿自已,和別人的審美相比,根基不同,品味不同,無有貴賤之分。我堅持追尋那一碗羶香帶來的誘惑,堅持維護內心對於家鄉美味的眷念,無論離家多遠,那一碗羊肉湯,將我和家鄉緊緊聯繫在一起。
他鄉遇故知,聊興正濃時,總不忘記加上一句:再回老家,我請你喝羊肉湯。
作者:周銀霞 (網名:周清明,念北) 洛陽 偃師 緱氏 人,70後,現居廣東中山。更多原創作品收錄在同名個人公眾號--馨緣小屋,歡迎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