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廣州有哪些值得一吃的美食(廣州必吃經典傳統美食匯總)

2023-05-12 11:14:34

小時候總聽說大人們常把「食在廣州」這句說話掛在嘴邊,無法理解。

隨著年紀的增長,慢慢發現了這句話的含義。

的確,若論美食品類,廣州可謂是包羅萬象,海納百川,從早茶點心到宵夜炒粉,清潤糖水到酥脆燒臘,都代表並傳承著獨特的廣府文化。

糖水

在廣州,大街小巷遍布各類糖水店。廣州人一年四季愛喝糖水,秋冬喝熱糖水滋補暖身,炎熱酷暑喝冷凍後的糖水消暑解渴,在傳統的粵式宴會上,飯前定必喝上一碗老火靚湯,飯後又會吃上一口清潤糖水,早已約定俗成。博大精深的糖水文化在南粵大地孕育了數百年,廣東人對外來文化的包容之心,對食材大膽靈活的運用,幻化出花樣繁多的糖水品種——從家常的生薑番薯糖水、臭草陳皮綠豆沙,到精緻的銀杏芋泥、冰糖雪蛤燉木瓜,再到新潮的楊枝甘露、奇異果西米露……或清甜,或香濃,或爽脆,或嫩滑,看上去五光十色,吃起來滋味誘人,無不令人回味無窮。

老火燉湯

老火燉湯,在有廣東人的地方永遠不會過時,說它是粵式飲食文化的標誌絲毫不為過。廣州大街小巷各式各樣的飲食店內,燉盅是再稀鬆平常不過的地方特色了。不管春夏秋冬,燉品店的蒸爐總是熱火朝天。一盅看似簡單的燉湯,價廉、味美、有人情味,蘊含了這座城市最市井、最真實的一面。最著名最常見的靚湯有豬肚煲雞、名潮鴿吞燕、冬瓜荷葉燉水鴨、三蛇羹、阿膠紅棗烏雞湯等等,慢火煲煮的老火靚湯,火候足,時間長,既取藥補之效,又取入口之甘甜。

水晶蝦餃

說起粵式點心中知名度最高的,非水晶蝦餃莫屬。看似簡單的小小蝦餃,卻是考驗粵式點心師傅功力的重要標杆,沒兩把刷子還真做不好。蝦餃也是粵式早茶的「四大天王(蝦餃、幹蒸燒麥、叉燒包、蛋撻)」之一。

蝦餃最早出現在廣州郊外靠近河湧集市的茶居。當時蝦餃的外皮選用粘米粉,皮質較厚,但由於鮮蝦味美,很快流傳開來。城內的茶居將蝦餃引進,經過改良,用澄粉代替粘米粉製成蝦餃皮,使之口感柔軟又爽口,蒸出來以後更是呈現出一種晶瑩剔透的質感。。上乘的蝦餃形似一梳香蕉,皮薄而半透明,在小巧精緻的竹製蒸籠裡晶瑩透亮,鮮活的蝦仁露出羞澀的粉紅,隱約可見,入口柔韌而富有彈性,吃起來爽滑清鮮,美味誘人。

叉燒包

叉燒包是廣州具代表性點心之一,因麵皮內包入叉燒肉餡而得名。民間對叉燒包的「體型」有經典描述:「高身雀籠型,大肚收篤,爆口而僅微微露餡」。好的叉燒包採用肥瘦適中的叉燒作餡,包皮蒸熟後軟滑剛好,稍微裂開露出叉燒餡料。叉燒要切得肥瘦均勻,片片如同小指甲大小;芡汁也很有講究,由於叉燒包傳統是手撕著吃的,所以芡汁必須是香甜亮澤,撕開能滴汁,但又不能稀得令包子皮溼漉漉的有黴爛口感,而是要帶有粘連性,蒸熟以後香滑有汁、甜鹹適口,滋味鮮美。

腸粉

腸粉的絕妙之處在於米漿的新鮮度以及爽滑的口感,另外必不可少的是在米粉的彈韌爽滑與綿柔回味中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米漿刷在織得細細密密的籠屜布上,蒸到初有形狀,在師傅乾脆利落的一抖下爽快脫落,懶惰的米漿瞬間變成了活蹦亂跳的米皮。米香、油香、豉香以及韭黃構成了腸粉最基礎的味道。

幹炒牛河

幹炒牛河所用的原料是產自廣州沙河鎮的沙河粉,這種粉是由客家人所發明,作為廣州其中一種平民美食,曾經上過《舌尖上的美食》。沙河粉原料選用產自番禺的非當造粘米,當造粘米儲存9個月後再使用,儲存期間粘米內部水分含量降低,易於製作出「嚼勁」口感。用山泉水浸米兩個多小時,待米浸軟後,用石磨磨成米漿,蒸出來的河粉薄而透明,韌而爽滑。

沙河粉可用蔬菜炒、海鮮炒,而最著名的就是用牛肉炒。這種用牛肉炒制的方法,最講究的是用爆炒,製作起來快捷味香濃。如火力掌握的好,會使牛肉吃起來有燒烤的感覺,炒好後牛肉乾爽但很滑嫩,吃完一碟河粉後盤中絕無半點湯汁,因此大家把它叫做幹炒,「幹炒牛河」也便由此而得名。

糯米雞

早茶必備點心。相傳糯米雞起源是解放前廣州的夜市,最初是以碗蓋著蒸熟而成,後來為小販為方便肩挑出售,改為以荷葉包裹。古代糯米雞以糯米、瑤柱、蝦幹粒,或去骨的雞翅等作餡料精製而成。傳統的糯米雞的份量較大,足有三四兩米,吃一個糯米雞已差不多是半頓飯量。因此,1980年代起的廣東酒樓推出材料相同,而體積小一半的「珍珠雞」,深受顧客喜愛。蒸熟的糯米雞,荷葉清香撲鼻,鮮味四溢,糯米潤滑可口,雞肉味道完全滲透到糯米之中,非常有粵式獨特風味。

煲仔飯

煲仔飯是以砂鍋作為作為器皿煮米飯,而廣東稱砂鍋為煲仔,故稱煲仔飯。煲仔飯的傳統品種主要有豆豉排骨飯、腊味飯、滑雞飯、黃鱔飯、田雞飯、鹹魚香肉飯等,正宗的要用絲苗香米,取其堅實細密晶瑩,口感好、滋味濃又易被湯汁浸爛。對於外地人來說,初嘗時刻,多少難免對於這種黏性較低、略顯堅實微硬且氣味獨特的絲苗米稍稍感到不慣,但這許多特性,一旦表現在煲仔飯上,卻分外相得益彰。晶瑩剔透的米飯,吸取了材料的精華後,滋味並非如之前所想像的、飽含了湯汁的濃鬱鹹重,而是在淡泊的芬芳米香裡,每一入口,都延伸著鮮美。

好吃的煲仔飯有兩個不容忽視的特徵,一是跟煲上桌的調味汁,揭開蓋子澆在飯上,有嗞嗞的響聲,此為畫龍點睛之筆,看上去黑又亮,全看調汁師傅的手藝了;另一處是晶瑩剔透的絲苗米被光滑的煲底燒出的一層金黃的鍋巴,與普通鍋巴不同的是不但脆而且滋味深長,實為一煲之精華。

白切雞

粵菜廚壇中,雞的菜式有上百款之多,而最為人常食不厭的正是白切雞,原汁原味,皮爽肉滑,大筵小席皆宜,深受食家青睞。白切雞始於清代的民間酒店,是體現粵菜對食材品質追求的極致之一。首先是雞的選擇,未生蛋的母雞是白切雞的主料,但是坊間認為,生過一次蛋的母雞才最好吃。第二是產地,海南文昌雞最佳,其次是清遠雞,湛江雞,所謂的「三黃雞」並不在考慮範疇。第三是雞的年齡,180天最佳。 好吃的白切雞皮嫩肉滑、鮮香味美,令食客越清淡越滋味的返璞歸真的感覺。

燒鵝

民間有說法:「廣東三件寶:燒鵝、荔枝、涼茶鋪。」燒鵝幾乎是粵菜餐館的必備菜式,以小個的清遠黑棕鵝為優,因肉質嫩,味鮮,骨頭小,是珠三角及港澳地區烹飪燒鵝的最上乘的原料。然後選生長70-76天,重量約2.5-3公斤的鵝為佳,這時的鵝肉嫩又有鵝香。

脆皮燒鵝的製作程序有十幾道。宰殺、放血、清除內臟後,從鵝下腹部開一個小口填入用生抽、食鹽、米酒、五香粉和糖等調成的醬料後,用鐵針封口。這樣的做法一來避免開腔燒制導致肉質幹粗,同時在燒制過程中產生的濃香鵝汁仍留在鵝腹中,在食用時再淋澆到燒鵝上,使燒鵝肉吃起來更顯嫩滑豐汁,是燒鵝味道的精華所在。。醃製後,燒鵝要進行吹皮,用氣泵從鵝頸處打氣,鵝就會整隻像氣球般變得漲鼓鼓的。這一做法可以使鵝皮與骨肉分離,燒出來皮會更香脆,使整塊燒鵝吃起來的口感更有層次。然後經過開水燙水、再過冷水的步驟後,用麥芽糖調製的飴糖水淋一下,以便鵝皮能烤出漂亮的顏色,就可以把鵝送去風乾。最後送進大瓦缸爐內,用荔枝柴燒45分鐘,一隻金紅亮澤,皮脆肉香,飽滿多汁又帶有荔枝木香氣的燒鵝就可以出爐了。

廣州食客多多,但對吃燒鵝卻各人品味尚有不同,除孩子喜吃鵝腿啖啖肉外,美食家們是有獨到眼光的。最佳的吃鵝季節,春為清明節前後兩個月,秋為重陽前後兩個月。真正會吃燒鵝的人,會割三個地方下口:鵝粹窩(鵝頸以下鵝胸以上的部位),爽脆而不油不膩;鵝腩,所有配料醬汁集中之處,是—只鵝的精華;鵝背,既香又滑,下酒一流。脆皮燒鵝的特點,則可總結為16字::「色澤光亮」,看外表誘人食慾;「皮香甜脆」,吃入口更感其味;「肉滑骨酥」,慢慢咀嚼漸入佳境;「肥而不膩」,吃完了也不覺膩喉。其「鵝味」之足,更令人難以忘懷。

雲吞麵

雲吞麵起源於廣州,五十年代在香港蓬勃興起,至今雲吞麵依然甚得人心。據說,此食品在唐宋時即已傳入廣東,又稱餛飩麵、細蓉、大蓉。雲吞個個有嬰兒拳頭大,餡全部是完整的大個鮮蝦做的,雲吞皮薄肉厚,鮮蝦肉滑清甜。麵條要用傳統方法巧制的竹升面,筋道通透,還有濃濃的蛋香。湯頭也十分講究,要用豬骨、大地魚乾、蝦皮熬至而成。麵湯餃一起下肚只能發出妥貼溫暖的感慨。

脆皮乳鴿

「脆皮乳鴿」發源於廣東中山,因成菜皮脆肉嫩、色澤紅亮、鮮香味美而備受喜愛。製作時用鹽、糖、豉油、五香粉等秘制味料,將整個鴿身均勻「按摩」一遍,隨後醃製1小時左右,接著自然風乾約兩小時,去掉表皮水分,這是鴿皮脆口的關鍵一環。而香炸過程的「鎖汁」同樣重要,油麵微冒青煙之際,放入處理好的乳鴿兩面翻炸,5分鐘後調成小火,以免高溫之下肉汁流失。經過一番高低溫特殊交替,如是炮製出來的乳鴿自然皮脆肉香、肉汁飽滿。乳鴿往往以8兩左右為宜,且需肥瘦適中,這樣才能保證只只乳鴿豐腴脂滑,口感很好。

蘿蔔牛雜

在廣州的街頭,你可能會經常看到這樣一個畫面:一群人抱著一個「泡沫碗」,無視來往的人群,「毫無儀態」地大嚼特嚼。不用猜,他們一定是在吃牛雜!

廣州從前也是不吃「雜」的。相傳在清末民初之際,回民廚師阿德發現,宰牛之後,肺、腸、肚等內臟常被丟棄,很是浪費,帶回家中洗淨,配以五香味料慢火煨煮,爛熟剪碎,蘸辣醬汁而吃,別有一番滋味。再加入價廉又容易入味的蘿蔔,更是「和味大餐」,冠以「和味牛雜蘿蔔」美名。不獨大受回民的歡迎,就連歷來以善於覓食的一般廣州市民都大加青睞。一時之間,美食之名遠播,傳遍廣東各地。

最美味的和味牛雜,一定出現在廣州街頭的零星手推車的小販中。每當他們一出現,隨著八角桂皮馥鬱的熱騰騰的肉香飄開,鍋內有牛腩、牛大腸、粉腸、牛肺、牛肚、牛筋、牛肝、牛心、牛腰、牛膀、牛百葉等等,都是整塊大的,絕不切碎。檔主手中拿著竹夾,顧客點到哪他夾到哪,右手的剪子像裁縫般使得卡卡直響,箝上那塊大的,用力按到汁裡泡一下,濃烈的香氣奔湧而出。蘿蔔是甜甜的,一口咬下,汁水滿口流香。牛肚燉得爛爛的,入口柔軟綿延;牛肺火候恰到好處,爽爽的。而捧著小碗、捏著竹籤在那團團熱氣裡大快朵頤的人,或踎(蹲),或企(站),或濃妝,或淡抹,或素麵朝天,個個吃得油光滿面,滿嘴留香。

牛三星

牛三星也屬於牛雜的一種,但它又十分特別,需要被單獨區分對待。粵式文化,做人要「有心肝」,簡單翻譯就是「有良心",非常樸實的價值觀,而牛三星用的牛腰、牛心、牛肝正能帶出「做人腰(要)有心肝,即飲水思源」的傳統道理。要做一碗牛三星,每天早上4點就要起床,4點半就要到市場選材料,因為牛市場一早就宰割,不一早去牛就不新鮮。加工就更麻煩了,首先去筋,量多的時候,去筋就要兩個小時。去完筋反覆清洗再脫水後切片,然後到醃製,剛好趕上早餐最新鮮。

一碗正宗的牛三星,食材除了新鮮的牛腰、牛心、牛肝,部分還有牛百葉,牛雙胘,然後用牛骨、魚、雞、胡椒等材料烹調的濃鬱湯底焯至八分透,連湯帶肉一塊盛好在碗裡,撒上翠綠的韭菜,才算完成。吃牛三星湯要大口喝湯大勺吃肉,一大勺牛三星,幾顆酸蘿蔔,伴著湯,一大口下去,牛三星爆發出來的肉香,爽脆的蘿蔔和濃鬱的湯底,酸酸甜甜,爽辣鹹鮮,各種味道在舌尖綻放,配合牛三星爽脆韌實的肉質,讓你體驗美食天堂的感覺。

豬腳姜

豬腳姜,也叫姜醋豬腳,是廣東最具特色的滋補佳品,也是廣式酒樓冬季必備的早茶小吃之一。在廣東,尤其是珠三角地區,豬腳姜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一款有著600多年民間傳統的「月子美食」,酸甜微辣,帶著生命最初的味道,有人說,這其中,也是透著媽媽的味道……

所謂豬腳姜,是將豬腳煮甜醋,醋裡泡好的生薑至少有一個月之久,然後豬腳、姜、甜醋和雞蛋四合為一,共冶一煲。豬腳姜香甜醇厚,因為是用廣州獨有的甜醋煮的,聞其香食其味就知道豬腳姜不愧為廣州名吃。豬腳肉多,豬皮半透明,很有質感,最吸引人的還是它的味道,酸中有甜,甜中有辣,由於熬製時間長,肉香和這幾種味道攙和在一起,入口細品,香美可口,開胃刺激。

涼拌魚皮

印象中,魚皮帶腥,不比魚肉鮮美,可廣州有一道出名的小吃——涼拌魚皮,經過師傅的巧手烹製,變得爽口而香脆無比。簡簡單單一盒裝的涼拌魚皮,一打開便能看見其中豐富的內涵。其中的主角自然就是蜷起來一條條的魚皮,除此之外還有青色的蔥絲、嫩黃色的薑絲、香嫩的白芝麻、炸得剛剛好的花生,各式配料色澤都很分明。夾上一筷子的魚皮放入嘴裡,是令人驚嘆的爽脆。雖說不少人都清楚涼拌魚皮與普通的質感不同,但仍會驚訝於其耐嚼、爽脆的口感。再加上淋在上面的秘制醬油,更是讓魚皮呈現鮮香,並沒有魚腥味。

碗仔翅

木薯粉打造的夢幻般的水潤「身體」,包裹著木耳、肉絲、香菇絲、蛋花、金華火腿、豬皮、魚肚等豐富食材,成就了一碗「錯綜複雜、你中有我、口感獨特」的美味湯羹。雖食材大眾,但有著一個「高大上」的名字——碗仔翅。

碗仔翅這種小吃,其實並非產自本地,而是來自與廣東「一水之隔」的香港。當年是一些香港「走鬼」(街邊檔)用酒家食剩的翅頭翅尾,加些冬菇,木耳,豬肉絲,豆粉水,(馬蹄粉),味精,豉油等去賣,吃的時候撒些胡椒粉,淋點麻油調味,在那個貧瘠的年代,有這樣一碗小食,不僅果腹還鮮美無比,因此口碑相傳。。但如今魚翅價格漸高,街邊小吃已用不起,便將魚翅改成粉絲,以澱粉將湯煮至濃稠,並加入老抽和生抽弄成棕色,佐以麻油、浙醋、白胡椒粉、辣椒油等。因其口感鮮、潤、滑、嫩,逐漸傳到廣州,並成為最受歡迎的小吃之一。

艇仔粥

艇仔粥裡沒艇仔,是由艇上人家做的粥而得名,曾名「荔灣艇仔粥」。「一灣溪水綠,兩岸荔枝紅。」舊時廣州荔枝灣畔的西關風情,最是迷人,河湧一帶車水馬龍,每逢夏日黃昏,不乏文人雅士及各方遊客來此遊玩,遊河小艇穿梭往來。其中就有一種艇是粥艇,主要售賣艇仔粥。這種情境,充斥著舊時代的旖旎,讓廣州小資也恍惚產生一點「風月無邊」的錯覺,好像看到《花樣年華》裡的張曼玉,穿著風情萬種的旗袍上街買面。

艇仔粥過去不過是水上人家的尋常飯食,由於當時物產沒有今天豐富,水上人家為了節約糧食,一日三餐都用大米摻著芋頭和花生熬粥,偶爾加入石螺提味。後來為了迎合岸上人的口味,就把芋頭去掉,保留香脆的花生,石螺則換成了新鮮的鯇魚片,又加入海蜇絲、燒鴨粒、魷魚粒、油條絲等多種配料,艇仔粥就這樣完成了「華麗的蛻變」。

一碗正宗的艇仔粥,粥底的煲制相當講究,要用兩尺多高的瓦制牛頭煲加清水粳米,滾開翻騰之時把剁碎的大地魚骨和另外烤炙好的大地魚、豬骨頭、乾貝等用紗布包了下進煲裡,文火熬上整整半天,直熬得香氣四溢,化米為糜,撈出紗布包,加上少量細鹽,粥底才算煲透。待上桌時,只需把新鮮的大地魚片、燒鴨粒、魷魚粒等等配料放在碗裡滾粥撞熟,最後撒上一把又香又脆的炸花生、蔥花和油條絲,點綴上蝦子,滴上麻油。不多時,一碗白黃相間、紅綠點染的艇仔粥就做好了。端一碗艇仔粥,用匙子攪動那綿滑細膩的粥糜,細細品味那魚片之鮮美、魷魚之滑韌,花生之香脆、油條之酥軟,難怪舊時廣東有民謠「荔灣艇仔粥味奇,鮮蝦魚片又浮皮,油炸花生甘甜脆,嶺南千食品中稀。」

及第粥

同艇仔粥一樣,及第粥也是廣東粥的一大代表。及第粥起源於明朝,據傳與嶺南才子倫文敘有關。用豬瘦肉丸、豬肝片、豬粉腸加入粥中煮熟而成。色白鮮明,糜水交融,味鮮香厚。講究粥底綿滑,白米粥熬到米粒全化。客人點時,舀入小鍋燒滾,加豬心、豬肝和豬粉腸,滾熟後盛碗,撒花生米,切碎油條,伴小碟雞蛋散上桌。豬內臟又稱「雜底」,美化為「及第」,十分鮮味可口。在廣州很多父母會買及第粥拿回家中給子女吃,寄託著「望子成龍」之意。

雞仔餅

廣州名餅雞仔餅,僅是外形,就讓人一見鍾情:嬌小的身段,橢圓形略似美女的鵝蛋臉,在幾乎清一色正圓形的餅餌群體中顯出另類美。皮薄餡少的,吃起來比較脆;皮厚餡豐的,酷似國畫大師齊白石老人筆下正在俯首覓食的小雞,外脆內軟,很有嚼頭。咬一口,只聽「咯咯」作響,濃香像一股決堤的洪水奔湧而出,再咬幾口,恍若引爆了一個香料庫,複合香氣從餡裡迸射四濺,濃得化不開,直至進入了深度咀嚼階段,才逐漸分辨出蒜茸的辛香、南乳的鮮香、芝麻的油香、肥肉的甘香……

老婆餅

老婆餅是廣州一帶的名小吃,它還有個雅號叫「冬茸酥」,是以糖冬瓜、小麥粉、糕粉、飴糖、芝麻等食材為主要原料而製成的一種特色點心。老婆餅外皮烤成誘人的金黃色,裡頭一層層的油酥薄如棉紙,酥鬆得不得了,一咬下去碎屑便掉了滿地,每一口都嘗得到蜜糖般的香甜滋味,而它的名字更是為這道小點增加了幾分浪漫溫馨的感覺,這也許正是老婆餅大受歡迎的原因。

鹹煎餅

鹹煎餅是廣州老城區的地道點心,本是街頭小吃,後來才登上大雅之堂。鹹煎餅的名字來源,是由於炸得好的鹹煎餅,顏色金黃,邊脆而餅心酥軟微向內凹陷,整個外形像氈帽,因此得名。在粵語中,氈和煎的發音相似。做這道點心最關鍵就是要跟足傳統做法,用上好南乳、蒜蓉、豬油和鹽水來製作,尤其是豬油不能擅自削減。在製作的時候,南乳麵團揉好後要適當靜置,炸的時候不能求快,而是要中低油溫慢慢炸開,這樣才會外脆內酥軟,外形如同一頂氈帽。

炭爐雞煲

廣州的炭爐雞煲極富盛名,是老廣們進補的重要選擇。相比現在的電磁爐火鍋,炭爐雞煲還堅持採用傳統的炭爐來生火,再用與炭爐標配的砂鍋來燜,這種搭配自然而然能催生出電磁爐與不鏽鋼鍋組合所無法比擬的味道。

或許老廣對於生意的確不愁做,又或許他們是嚴格遵循「不時不吃」,炭爐雞煲通常在中秋前後「秋風起」才開始開檔,一直做到第二年的四月,結束了那一波「倒春寒」後便開始休假。也正是因為這種作息,使得眾多食客經歷了長時間的等待和掛念,好不容易等到店家重新開檔時便蜂擁而至。雞都是下了單新鮮殺的,點多少殺多少,不浪費不保存,殺雞剁塊後師傅會迅速進行醃製,隨後上桌待用。熱氣騰騰的雞煲很補,但是火鍋容易讓人上火,所以裡面加了很多清補涼,再加上紅棗,就能去火氣,會吃的老廣最懂這個養生之道。

談不上賣相多好看,新鮮宰殺的雞被麻利地斬開下煲,醬料為椒圈豉油和薑蓉,沒有別的火鍋醬料那樣花哨繁多。炭爐火候足,雞煲就不能煮久了,肉嫩滑時就可以撈起蘸醬食用。吃這個需要先肉後湯,這時候的雞湯就融合了雞肉和藥材的精華,還很鮮,喝一口下去,腸胃和心裡頓時就暖了,一天的睏乏慢慢消失,整個人像重新充滿電一樣。

羊肉煲

廣州人冬天必吃羊肉煲。大榕樹下炭火香,羊肉煲中吱吱響,這是以前羊城冬日隨處可見的景象,也是廣州獨有的風情。天冷雨溼,眾人圍爐而坐,吃肉喝酒,勝過滿漢全席。羊肉煲一般選用百斤的羊,當天宰當日用,用熱辣的鐵柄燙過羊肉以闢羶去毛,再原只起骨,用羊骨熬兩三個小時制一煲羊湯,作為打煲的湯底。。羊肉不用花椒八角等大料來煮,而是用自調的醬料來煲到適當入味,再將其像叉燒似的吊起。客人來點,要哪個部位就斬哪塊,再以調製好的秘制羊醬爆炒過後整碟上臺。瓦煲裡的羊湯滾起,即可將羊肉一股腦全倒入,再加入同樣醬爆過的蔥白,開吃!寒風凜冽中,炭爐瓦煲滋滋作響,羊腩滑軟,香氣四溢,一同翻滾的馬蹄、支竹與蘿蔔,令整個煲味回甘去燥。

砵仔糕

作為老廣的集體回憶,砵仔糕有點像「初戀」的味道。年幼時懵懂,初嘗砵仔糕時,只知道「好味」;長大一點,再品嘗砵仔糕,「煙煙韌韌」、甜甜蜜蜜,才發現那是「喜歡」的滋味。

這種甜點首創於廣東省臺山縣,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清朝鹹豐間(公元1851—1861年)成書的《臺山縣誌》載:「缽仔糕,前明士大夫每不遠百裡,泊船就之。其實,當時馳名者只一家,在華豐迂橋旁,河底有石,沁出清泉,其家適設石上,取以洗糖,澄清去濁,以缽盛而蒸之,非他人所用。」故後人採用缽仔來蒸糕之法一直傳下來。砵仔糕主料是粘米粉和澄面,糕體晶瑩剔透,表層油潤光潔、細膩嫩滑,味甜洌而清香。

屎坑粉

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廣州就有流傳「屎坑粉」這個名詞。據說當時外地人在老廣州城區的公廁附近,常常發現有賣粉面餐點的檔口,心生奇怪,加之廣州人稱廁所為「屎坑」,「屎坑粉」這個名字由此而來。名字雖然不大好聽,但食材和味道卻並未辜負其偌大的名聲,嫩滑通透的牛三星粉、爽口彈牙的牛丸粉、軟爛入味的牛腩粉……難怪有很多「老廣州」喜歡開著豪車、穿著西裝,專程來吃這麼一碗「屎坑粉」。

叉燒

很早之前,叉燒又叫「插燒」,取其用叉子插著豬肉燒制的意思。到後來,人們改良造法,加汁加醬,掛爐燒制,慢慢演變成今天的叉燒。千萬別小瞧了這看似簡單的菜,實際上最是考究選材和做工。「斬料,斬大塊叉燒!」一句膾炙人口的廣告語,簡單而明了地道出了叉燒在廣東菜中的傳統地位。

一頭豬身上,最適合做叉燒的部位一共有三個:梅頭肉,豬頸肉以及五花肉。梅頭肉就是豬肩胛位的前端部分,也是豬身上最嫩的一塊肉,一隻180斤左右的豬就只有5斤左右。這部分的肉兼具豬頸肉的爽脆,又帶少許油脂,做出來的叉燒香甜腍滑,能吃到軟筋,口感最妙。豬頸肉則以爽脆順滑為主,由於脂油很好地分布在肌肉之間,脂油香儘管不如另外兩個部位那麼強勢,但卻無處不在。相較之下,五花肉就略微遜色,雖然也具有豐富的脂香,但整體卻會稍顯肥膩,瘦肉部位口感發柴,不夠嫩滑。

好食材之餘,離不開醃製、上糖、穿針、燒制、切件、淋汁幾個步驟。好的叉燒用紅麴米上色,靠火候和時間,使叉燒產生誘人的紅色和光澤。一碟靚叉燒,看起來光澤十足,表面紅的自然。每塊叉燒厚薄一致,咬落鬆化,口感軟腍適中,肉味香濃帶甜。叉燒的博大精深,如同吃它的人一樣,可以像蜜汁那樣甜而不膩,也可以像叉燒飯那般黯然銷魂。

以上那麼多經典美食,老廣們都嘗遍了嗎?愛吃的遊客們,也可以趕緊收藏下次來廣州按著攻略打卡吧

,
同类文章
昆明小吃特色小店(介紹15款昆明百姓小吃)

昆明小吃特色小店(介紹15款昆明百姓小吃)

來雲南旅遊的外省朋友下飛機到昆明,或者其它地方到昆明玩的,或者在昆明打拼的,給大家推薦幾個百姓小吃。 本人最鍾愛的就是路邊攤,拋開衛生不衛生的問題,好吃才是最重要的 找到那些「隱於世」的美味小吃 找到了下面這些國寶級的小吃店 到昆明想吃到正宗實惠的百姓小吃,那麼這家一定
這4種美食一定要少吃(也別碰這4種美食)

這4種美食一定要少吃(也別碰這4種美食)

在看臉的時代,除了要有顏值外,身材好也越來越重要。物質的極大豐盛,讓我們每天都可以吃到很多以前沒有吃過的東西。我們都知道,胖是吃出來的,有些我們平常常吃的食物,看似沒什麼油,吃了應該會很健康,不長肉,但恰恰不是這樣的。以下4種美食,看似含油少,其實是很容易長肉的,來看看下面這4種是不是你常吃的。
正宗烤魚做法烤箱竅門(烤魚只要方法正宗)

正宗烤魚做法烤箱竅門(烤魚只要方法正宗)

炙烤鱸魚 愛情容易讓人痴狂,殊不知美食也是如此,尤其還是如此鮮美的鱸魚。 食材準備 400克鱸魚,40克大蔥段,薑片少許 1臺烤箱,1張錫紙,1把刷子,2克鹽 5毫升料酒,食用油適量烹飪步驟 1 洗淨的鱸魚兩邊切上一字花刀。 2 取一盤,放入鱸魚,往鱸魚身上撒
沒有糯米粉怎麼做湯圓詳細步驟(一碗糯米粉一把芝麻)

沒有糯米粉怎麼做湯圓詳細步驟(一碗糯米粉一把芝麻)

一碗糯米粉一把芝麻,教你在家做湯圓,香甜又軟嫩,比買的還好吃 元宵節是中國人十分重要的節日,所以民間有「元宵大如年」的說法。每到傳統節日元宵節,到處張燈結彩,不管南方北方,都有吃湯圓(也叫元宵)的習俗,不僅開胃可口,也是為新一年討個好彩頭。 其實湯圓的做法很簡單,一碗糯米粉加上一把芝
又滑又嫩又脆的基圍蝦怎麼做(基圍蝦這樣做太好吃了)

又滑又嫩又脆的基圍蝦怎麼做(基圍蝦這樣做太好吃了)

還有幾天就要過年了,大夥這幾天應該都挺忙的吧!家鄉的父母正在忙著辦年貨,而在外工作的你,或許正在忙著買車票吧,您啥時回家過年呢?小時候覺得一年時間好慢,但是長大以後就覺得時間太快了,一轉眼就到了,如果是上班的話領12次工資就完了,做生意的話估計這幾天正在忙著收帳了吧,反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衷,長大
熟綠豆怎麼樣做綠豆餅(綠豆別再煮湯了)

熟綠豆怎麼樣做綠豆餅(綠豆別再煮湯了)

綠豆別再煮湯了,教你自製綠豆餅,皮薄餡大酥掉渣,餡料綿密細膩 最近綠豆餅似乎又火起來了,看到別人都在吃,我也忍不住買了兩盒,味道確實不錯,外面的皮很薄,並且比較酥,裡面包裹著的綠豆餡也香得很,不算特別甜,並且綿密細膩,一口咬下去冰涼爽口。 立夏將至,天也熱了,家裡的綠豆除了煮湯之外,不
北京哪裡烤魚最好吃(北京最美味的烤魚店TOP10)

北京哪裡烤魚最好吃(北京最美味的烤魚店TOP10)

推薦閱讀發送「推薦」提取文章 2015北京必吃100家餐館 北京適合請爸媽吃飯的館子 北京南城、東城、西城、北城美食地圖 北京古代天黑沒電,他們幹啥 京城那些排長隊的餐館 江邊城外烤全魚 人均:67元 地址:東直門內大街15-2號 推薦理由:分
汗蒸房為什麼要一直開著(幹蒸房很多人也理解為汗蒸房是否對)

汗蒸房為什麼要一直開著(幹蒸房很多人也理解為汗蒸房是否對)

最近有在網上接待了不少客戶朋友的小編,聽到了客戶朋友會問到,有沒有幹蒸房,最後經過細細了解才發現,幹蒸房和汗蒸房存在分不清的情況,這裡給大家普及一下吧。 首先我們都知道土豆,只要一說土豆就知道它是可以吃的,什麼土豆燒肉,乾鍋土豆片什麼來的,但是有些地方就喜歡叫馬鈴薯,如果當地有一個人想要網上尋
相府油潑魚(浙江臨海各派出所大廚曬廚藝)

相府油潑魚(浙江臨海各派出所大廚曬廚藝)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陳棟 通訊員 馮佳麗 不少人很好奇,那些威武神勇、無所不能的警察,平日裡都吃的啥,一日三餐又是誰在打理? 近日,浙江臨海市公安局就別出心裁,舉辦以「我為祖國獻道菜」為主題的廚藝大賽,將臥虎藏龍在各派出所背後的大廚們請了出來,大家切磋廚藝,拿出一道各自的拿手好菜,並邀
肉絲麵如何做好吃(炒出來的肉絲麵的做法)

肉絲麵如何做好吃(炒出來的肉絲麵的做法)

想吃炒麵,但是家裡只有普通的白麵條,於是這道午餐就誕生了。。。。 製作方法和炒麵非常相似,因為這種白麵條比較嫩,所以不適合炒太長的時間,我是把所有的蔬菜和肉都炒熟之後再放入麵條,這樣既能保持麵條的完整性,而且吃起來也別有一番風味 圖片中我準備的蔬菜比較多,是兩個人的分量,而且我自己也喜歡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