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有哪些知名的美食(江蘇淮安的美食)
2023-05-09 01:35:14 2
▲ 一口淮安絲瓜茶饊,北方的香和南方的鮮,全都有了。圖/人間四月天
地道風物 · 十一專輯——南北通吃第六站——江蘇·淮安
東西奔流的淮河與溝通南北的大運河相會,孕育了這座叫淮安的城市。
▲ 淮安,通江連河,曾號稱「九省通衢」。製圖/F50BB
劃分了中國南方與北方的淮河,從淮安市區穿城而過。南來北往的人們相互交流、天南海北的食材相互碰撞,在這座「不南不北」的城市,碰撞出了中國最會吃的一群人,並催生了八大菜系之一的淮揚菜。
勤行(註:廚師界)有句俗語:
「一張淮安嘴,吃遍南和北。」
▲ 淮安南北分界公園,中間的球體象徵南北分界點。圖/視覺中國
01 有一種特產,叫「淮安廚子」說起「九省通衢」,人們馬上想到武漢。三百年前,淮安之地也曾擁有這個美譽。
南方的船、北方的馬,熙熙攘攘,把各方的物產、人流、文化帶到了這裡。明嘉靖年間,北方的晉商、南方的徽商都搶灘這片熱土。清代,淮安和周邊的淮鹽每年創造的稅額一度佔到全國財政收入的1/4。
▲ 淮安,南船北馬交匯之地。圖/視覺中國
富起來的大鹽商特別會吃,千方百計搜羅天下名廚和奇珍異品,這也催生了一樣特產:淮安廚子。曾有無數朝廷大員點名要淮安廚子,地方官離任時常常要把一兩位淮安廚子帶走,甚至於,淮安廚子還被當做禮物送給好友或上司。
淮安俗語:「做秀才易,當廚子難。」可見,淮安人對於吃的要求有多苛刻!時至今日,淮安依然是淮揚菜的重要傳承地,中國淮揚菜文化博物館就坐落於此。
▲ 淮安廚子,是淮安美食的創造者。攝影/左左xians
為了準備慶祝新中國成立的「開國第一宴」,工作人員煞費苦心。如何既體現國宴的莊重大方,又能適合天南海北賓客們的口味呢?周總理推薦了家鄉的淮揚菜——它不過鹹、不過辣,不酸、不苦,不太甜、也不油,南方人和北方人都能接受。
從此,來自淮安的味道,成為國宴的標準,也留在無數中外賓客的味覺記憶中。
▲ 又鮮又香的淮安美食,你吃過哪些?按照順序分別是:軟兜長魚、欽工肉圓、香煎魚餅、鼓樓茶饊、文樓蟹黃湯包、盱眙小龍蝦。圖1-5攝影/左左xians;右下攝影/一個會拍照的黑叔叔
02「不令不食」,淮安菜幾乎不出圈不同於魯菜的鹹香、粵菜的清淡、川菜的麻辣,作為淮揚菜分支的淮安菜,以清爽新鮮為特色,最講究 「不令不食」,不是時令的食材,一概不要。正所謂:
「醉蟹不看燈,風雞不過燈,
刀魚不過清明,鱘魚不過端午。」
▲ 中國淮揚菜文化博物館展示的「淮」系列食材。攝影/左左xians
軟兜長魚 | 開國第一菜
長魚在別處統稱鱔魚。淮安人固執地認為,只有家鄉又肥又長的鱔魚,才配得上「長魚」的稱呼。高明的淮安廚師可以用長魚做主料,做出三天不重樣的108道長魚宴。
最有名的當屬軟兜長魚。這道鹹鮮適口的菜早已登上國宴,掌勺的主廚就來自淮安。
▲ 軟兜長魚,到了客人們面前才掀開蓋子。圖/紀錄片《大師的菜》
所謂軟兜,由三兜組成:
第一兜,便是將活長魚用紗布兜扎,放入帶有蔥、姜、鹽、醋的沸水鍋內,氽至魚身捲曲,口張開時撈出,然後專剔其最嫩的脊肉烹製。
第二兜,成菜後,用筷子夾起,純嫩的魚肉兩端一垂,猶如小孩胸前的兜肚帶。
第三兜,說的是吃之前,用湯匙兜住。
▲ 只有選鱔魚身上最嫩的肉,才能達到「軟兜」的效果。圖/淮安發布
白炮蝦仁 | 離開淮安就不靈
洪澤湖出產的白條蝦誕生的「白炮蝦仁」,與軟兜長魚並稱「淮炒雙峰」。新鮮的白條蝦用薑汁「餵養」12小時後,取蝦仁抓拌上漿,熱鍋冷油下鍋急炒,這樣才能激發鮮蝦甜嫩的口感。
▲ 白炮,聽起來簡單,做起來考究。圖/紀錄片《水潤淮安》
白炮蝦仁口感爽嫩,味道甘甜,既考驗食材的新鮮程度,更考驗廚師對於火候的掌握,做這道菜,從來都是一名合格淮揚廚師的必修課。
這道菜曾與軟兜長魚競爭「開國第一菜」,可惜白條蝦嬌貴異常,離開了土生土長的環境立刻死亡,最終與國宴菜失之交臂。
▲ 白炮蝦仁,與軟兜長魚並稱「淮炒雙峰」。圖/無線淮安
淮安民間 | 還有多少寶藏美味?
除了宴席大菜,淮安民間還有無數菜餚,以欽工肉圓、平橋豆腐、朱橋甲魚為代表的,都因所在鄉鎮而得名。
▲ 油炸欽工肉圓。圖/無線淮安
欽工肉圓,取豬後腿的精瘦肉,用刀背或鐵棍拍打成糊狀,而後拌以適量肥肉,粗精鹽、雞汁、蛋清、鹼粉、純豆粉、姜蔥等佐料,下鍋或汆湯,或油炸,皆成美味。這樣製作的肉圓,入口鮮美、咬起來Q彈極了,有的肉圓甚至打出口號:「能當桌球打!」
▲不用刀剁,只用鐵棍拍打成肉糊,這樣的欽工肉圓才更有彈性。上圖/紀錄片《水潤淮安》;下圖/花樣淮安
平橋豆腐,選用內脂豆腐,將其切成一致的菱形小塊,配以雞肉丁、香菇丁、香菜沫,起鍋淋一層明油既能增加香氣,又能保溫保香。
這碗豆腐羹看似平平無奇,實則「金玉其中」:為得到一碗鮮湯,需要海參、蝦米、雞胸脯肉、蘑菇、乾貝、火腿的參與,燴制時還要用到原汁雞湯、鯽魚腦、蟹黃、豬油、蔥、姜等佐料。
▲ 「勺不起,氣不起」的平橋豆腐。圖/紀錄片《水潤淮安》
同樣看起來平平無奇,實則暗藏玄機的菜品還有朱橋甲魚。它的外貌跟普通的甲魚湯沒啥區別,特別之處在於:這甲魚已經被細細拆骨。除了主料甲魚,海參、魷魚、冬筍、火腿用以提鮮。
▲ 朱橋甲魚,每一口都是精華。圖/人間四月天
淮安河湖中蒲草叢生,造就了一道「開洋蒲菜」。用雞湯把蒲菜半燒、半燜,而後扣上海米一同蒸製,蒲菜清甜、細嫩,湯汁清鮮。淡淡的蒲菜香,爽脆的口感比筍尖還嫩。
▲ 開洋蒲菜,高湯保留著湖水的氣息。 圖/人間四月天
03 能玩「分子料理」,也能猛吃小龍蝦這幾年突然流行起各種「分子料理」,就是將食物的味覺以分子為單位進行處理,打破食材原貌,重新搭配和塑形,從外形很難看出原有食材。
淮安人聽到這樣的話一定會嗤之以鼻:呵呵,這「分子料理」嘛,我們二百年前就有了好嘛!至少,當地的漣水雞糕就是一道名副其實的「分子料理」。
製作雞糕以雞胸肉做主料,剔除筋膜將雞肉與肥膘肉斬成細茸,剁到什麼程度呢?掀起案板肉蓉自然流動,沒有一點顆粒感,像雪花膏一樣嫩滑。而後加入蛋清、雞清湯、蔥薑汁、黃酒、精鹽、溼澱粉等攪打上勁。
▲ 漣水燴雞糕。 攝影/xiaolindesign,圖/匯圖網
雞清湯是用豬骨、雞架、火腿、海米熬煮,中間還要用雞肉蓉打去沫子。數次吊清,才能得到一鍋絕味清湯。最後,加入讓人獲得酥嫩口感的角色——山藥泥。大部分雞肉蓉上籠屜蒸熟,餘下的雞肉蓉和蛋黃混合塗抹在熟雞糕上蒸熟,最後得到的是一道金銀相纏、黃白相間的雞糕。
另一樣「分子料理」美食是高溝捆蹄。漣水縣高溝地區有句俗語:
「中秋向後日漸涼,高溝捆蹄人人嘗。」
豐腴甜酥的雞糕,展現了南方人的細膩柔軟;高溝捆蹄,則從裡到外透露著北方人的粗獷豪氣。
選用豬蹄髈的瘦肉切成大片,加入調味料醃製,灌進腸衣當中。接下來用草繩緊緊扎住肉卷,放回原湯燉煮兩個小時。緊緊的綑紮讓肉的分子與分子加深交流,形成彈牙紮實的口感。一口下去,滿滿的肉香,誰都抵擋不住。
▲ 高溝捆蹄。 攝影/699LOVE劉
吃完了大魚大肉,就得去茶樓清清口。對於淮安人來說,喝茶少不了兩樣茶點——鼓樓茶饊與文樓湯包。
鼓樓茶饊,選用上白精面、芝麻油、細鹽或綿白糖配製,拉成纖細油亮宛如絲線一樣的麵條,繞成各式各樣的圖案形狀,再放到麻油中泡炸。淮安人過去走親戚,必不可少的禮品就是一盒茶饊。
▲ 金黃的茶饊,香、脆、酥、甜。圖/淮安發布
淮安是周總理的故鄉,文樓蟹黃湯包是他在故鄉時最愛吃的美食之一。文樓湯包其皮極薄,是不發酵的死麵皮,韌勁兒十足;內餡則由肉皮、雞丁、蟹黃、蝦米、海參、竹筍等20多種原料製成的脂膏。
蒸熟後,膏餡化為液態,包子呈半透明,肉眼可見液餡流動,誰看到都忍不住咬破,趕緊吸上一口。
▲ 文樓湯包。上圖/淮安發布,下圖/紀錄片《江蘇味道》
以上菜品因為食材產地、季節所限,很難走出淮安。但有一樣淮安特產,我們都耳熟能詳,那就是盱眙小龍蝦!這裡小龍蝦與其他地方的最大區別是「三白二多」。三白是——腹白、腮白、肉白,二多是——黃多、肉多。
據美團發布的小龍蝦消費報告,銷量冠軍是十三香小龍蝦,它的起源地就是淮安。在北上廣論只賣的小龍蝦,到了淮安都是論斤吃——不僅價格便宜,而且個頭、口味不知好上多少倍。
▲ 盱眙萬人小龍蝦宴的火爆場面。圖 / 視覺中國
過完蝦癮後,最好來一碗當地的「淮餃」,幾口熱湯下去安撫躁動的腸胃,這一天才算完美結束。
04 一碗淮安面,終結南北口水戰每年秋冬,凌冽的寒風從北方而至,輕易就可跨越無遮擋的淮河。此時,來上一大碗濃湯熱菜的淮安槓子面(註:做法、吃法與甘肅槓子面無關),暖流瞬間到達體內。
自古北方多吃麵,南方多吃米,淮安雖然物候與南方相似,但優越的地理位置讓淮安米麵兼備。
▲ 一切新鮮的食材,都可以入面。圖/視覺中國
同樣是蓋澆面,外地的蓋澆面通常是用撈麵,碗裡不加湯,澆頭種類也較少。淮安麵條湯底用大骨熬湯,帶鹼的麵條下鍋快煮,煮熟後盛在碗裡,湯是湯,面是面。精細的面與鮮濃的湯交融在一起,就是地道的淮安味兒。
大骨熬湯是基礎,精髓在於澆頭。處在通衢要道、佔盡南北地利的淮安,擁有異常豐富的食材,幾乎任何一樣都能變成淮安麵條的澆頭。肉絲、豬肝、拆骨肉、蝦仁、腰花、肚絲、長魚……四條腿的、多條腿的、沒有腿的,統統可以入面。
這些澆頭可不是簡單煮熟了事,而是事先大火煸炒。淮安人常說,家鄉的麵條有種獨特的「鍋底味」,這股味道主要來自配菜的爆炒,而且是一碗一炒、現炒現澆。
▲ 馬親王去淮安,第一件事就是吃長魚槓子面。圖/@馬伯庸微博
面對這碗鮮香,無論是南方人還是北方人,都很難拒絕。
- END -
文丨魚子虛 大羽
編輯 | 大羽
地圖編輯 | F50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