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可攜式晴雨笠的製作方法
2023-05-14 13:24:56 1

本發明涉及日常生活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可摺疊收合的可攜式晴雨笠。
背景技術:
在日常生活中,晴雨笠的結構已為公知,最傳統的是草帽類的晴雨笠,近幾年市場上出現了通過笠骨架支撐防雨的笠面構成比較新式的晴雨笠,應用較廣泛。但是當晴雨笠不使用時,晴雨笠本身的蓬鬆特性就顯得很佔用空間,給人們一種無處擺放的感覺,並且很不方便隨身攜帶,其實用性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鑑於此,本案發明人對上述問題進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產生。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具有傳統晴雨笠的功能的同時,在不使用時又可摺疊收合在一起,體積小不佔用空間,方便攜帶和存放,張合操作靈活,實用性強的可攜式晴雨笠。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採用這樣的技術方案:
一種可攜式晴雨笠,包括晴雨笠主體,所述晴雨笠主體包括撐起笠面的笠骨架;還包括承載所述笠骨架的承載裝置,和驅動笠骨架張合的驅動裝置;所述笠骨架包括多個環繞所述承載裝置呈輻射狀排列的支撐杆,所述支撐杆具有處於內端與所述承載裝置連接的杆連接部;所述承載裝置包括處於上部與所述驅動裝置連接的上連接部和處於下部與所述杆連接部連接的下連接部,所述下連接部包括形成於所述上連接部下端並向下延伸的下環形凸起,所述下環形凸起形成有多個與各所述杆連接部連接的豁口,各所述杆連接部一一伸入各所述豁口中;所述支撐杆與所述豁口樞接在一起可上下翻轉,所述杆連接部包括與所述豁口樞接的第一樞接部和受所述驅動裝置驅動而依靠第一樞接部上下翻轉的被驅動部。
所述下環形凸起具有由下環形凸起圍成的內腔,所述第一樞接部處於所述杆連接部的上部與所述豁口的上部樞接在一起,所述被驅動部處於所述杆連接部的下部並伸入所述內腔內,所述驅動裝置由上至下伸入所述內腔內對所述被驅動部進行驅動。
所述驅動裝置包括容置於所述內腔內抵頂於各所述被驅動部上方的抵頂塊,和由上至下伸入所述內腔內對抵頂塊進行驅動的驅動杆;所述抵頂塊匹配上下滑動設於所述內腔內。
所述下環形凸起的水平橫截面為圓形;所述被驅動部具有朝向所述內腔軸線方向的內端面,處於上側的上側面,和處於下側的下側面;所述內端面和所述上側面通過平滑弧面平滑過渡連接。
所述內端面由上至下逐漸由遠離所述內腔軸線方向至靠近內腔軸線方向傾斜設置。
所述驅動杆包括處於下部的螺杆和處於上部的操作部件,所述上連接部形成有與所述螺杆相配合併供螺杆由上至下旋入所述內腔內的螺紋孔。
所述下環形凸起的外周面形成有與各所述第一樞接部相對應的凹槽,所述凹槽內嵌設有環繞所述下環形凸起一周的環軸,各所述第一樞接部形成有供所述環軸滑動穿過的軸孔。
所述支撐杆包括靠近所述承載裝置的內杆部和遠離承載裝置的外杆部,所述外杆部與所述內杆部樞接在一起使外杆部可向上翻轉摺疊。
所述杆連接部為與所述內腔的軸線相平行的板狀,所述內杆部為與所述杆連接部相垂直且由內至外逐漸向下彎曲的橫向彈性板條,多個所述內杆部圍成容置使用者頭部的空間,所述外杆部為與所述內腔的軸線相平行並由內至外延伸的板條狀;所述杆連接部具有處於上側並由內至外逐漸由上至下傾斜的連接斜面,所述連接斜面與所述內杆部的內端下表面連接在一起;所述內杆部的外端形成有朝所述外杆部延伸與外杆部的內端樞接的第二樞接部,所述外杆部的內端包括兩個相互平行的樞接片和連接於兩樞接片下側對外杆部向下翻轉進行限位的下限位片,兩所述樞接片之間形成有容置所述第二樞接部的樞接空間,兩所述樞接片與所述第二樞接部通過連接於兩樞接片之間的連接軸樞接在一起。
還包括覆設於所述支撐杆上的所述笠面,所述笠面包括覆設於所述支撐杆上方的上布面和覆設於支撐杆下方的下布面,所述下布面為透氣布;所述外杆部包括兩片分別與兩所述樞接片連接並由內至外延伸的豎向彈性板條,同一所述外杆部的兩所述豎向彈性板條的外端由內至外逐漸遠離;所述內杆部形成有多個沿內杆部長度方向排列的透孔。
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後,本發明的可攜式晴雨笠,突破傳統晴雨笠的構造形式,通過承載裝置和驅動裝置對笠骨架進行合理承載和張合驅動,實現晴雨笠的張合功能,具體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操作驅動裝置對各被驅動部進行向下推拉驅動,使各被驅動部利用槓桿原理同時帶動各杆連接部及整個各支撐杆依靠各相應第一樞接部相對於各豁口向上翻轉而向外張開,使笠面向外撐開,實現晴雨笠的使用狀態;當不使用時,操作驅動裝置,使各被驅動部不再受到驅動裝置的驅動,在笠面收縮力等力的作用下,各支撐杆依靠各相應第一樞接部相對於各豁口向下翻轉而向內收合,使笠面向內摺疊收合,不佔用空間,同時各被驅動部向內向上擺動,下次使用時供驅動裝置重新進行驅動。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可攜式晴雨笠,其具有傳統晴雨笠的功能的同時,在不使用時又可摺疊收合在一起,體積小不佔用空間,方便攜帶和存放,張合操作靈活,實用性強。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第一局部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局部A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摺疊狀態的局部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的第二局部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中:
1-承載裝置 11-上連接部 111-螺紋孔 12-下連接部 121-下環形凸起1211-豁口 1212-內腔 1213-凹槽 1214-環軸
2-驅動裝置 21-抵頂塊 22-驅動杆 221-螺杆 222-操作部件
3-支撐杆 31-杆連接部 311-第一樞接部 312-被驅動部 3121-內端面3122-上側面 3123-下側面 3124-平滑弧面 313-連接斜面 32-內杆部 321-第二樞接部 322-透孔 33-外杆部 331-樞接片 332-下限位片 333-連接軸 334-豎向彈性板條。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進一步解釋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進行詳細闡述。
本發明的一種可攜式晴雨笠,如圖1-5所示,包括晴雨笠主體,晴雨笠主體包括撐起笠面的笠骨架。
本發明還包括承載笠骨架的承載裝置1,和驅動笠骨架張合的驅動裝置2;笠骨架包括多個環繞承載裝置1呈輻射狀排列的支撐杆3,支撐杆3具有處於內端與承載裝置1連接的杆連接部31;承載裝置1包括處於上部與驅動裝置2連接的上連接部11和處於下部與杆連接部31連接的下連接部12,下連接部12包括形成於上連接部11下端並向下延伸的下環形凸起121,下環形凸起121形成有多個與各杆連接部31連接的豁口1211,各杆連接部31一一伸入各豁口1211中;支撐杆3與豁口1211樞接在一起可上下翻轉,杆連接部31包括與豁口1211樞接的第一樞接部311和受驅動裝置2驅動而依靠第一樞接部311上下翻轉的被驅動部312。本發明通過承載裝置1和驅動裝置2對笠骨架進行合理承載和張合驅動,實現晴雨笠的張合功能,具體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操作驅動裝置2對各被驅動部312進行向下推拉驅動,使各被驅動部312利用槓桿原理同時帶動各杆連接部31及整個各支撐杆3依靠各相應第一樞接部311相對於各豁口1211向上翻轉而向外張開,使笠面向外撐開,實現晴雨笠的使用狀態;當不使用時,操作驅動裝置2,使各被驅動部312不再受到驅動裝置2的驅動,在笠面收縮力等力的作用下,各支撐杆3依靠各相應第一樞接部311相對於各豁口1211向下翻轉而向內收合,使笠面向內摺疊收合,不佔用空間,同時各被驅動部312向內向上擺動,下次使用時供驅動裝置2重新進行驅動。具體結構可為,支撐杆3的數量優選為五個,也可為三個、四個或六個以上,具體數量可根據實際要求進行調整和設計。
優選地,下環形凸起121具有由下環形凸起121圍成的內腔1212,第一樞接部311處於杆連接部31的上部與豁口1211的上部樞接在一起,被驅動部312處於杆連接部31的下部並伸入內腔1212內,驅動裝置2由上至下伸入內腔1212內對被驅動部312進行驅動。本發明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當需撐開笠面時,驅動裝置2由上至下伸入內腔1212中對各被驅動部312進行向下驅動,使各被驅動部312利用槓桿原理同時帶動各杆連接部31及整個各支撐杆3依靠各相應第一樞接部311相對於各豁口1211向上翻轉而向外張開,使笠面向外撐開,實現晴雨笠的使用狀態;當不使用時,操作驅動裝置2向上運動,使各被驅動部312不再受到驅動裝置2的驅動,在笠面收縮力等力的作用下,各支撐杆3依靠各相應第一樞接部311相對於各豁口1211向下翻轉而向內收合,使笠面向內摺疊收合,同時各被驅動部312向內向上擺動,下次使用時供驅動裝置2重新進行驅動。
優選地,驅動裝置2包括容置於內腔1212內抵頂於各被驅動部312上方的抵頂塊21,和由上至下伸入內腔1212內對抵頂塊21進行驅動的驅動杆22;抵頂塊21匹配上下滑動設於內腔1212內。本發明在實際使用過程中,驅動裝置2通過驅動杆22由上至下伸入內腔1212對抵頂塊21進行驅動,利用抵頂塊21向下滑動同時對各被驅動部312進行向下驅動,當驅動杆22向上移動後,各被驅動部312不再受到抵頂塊21向下的驅動力,反而將抵頂塊21向上驅動跟隨驅動杆22向上運動。
優選地,下環形凸起121的水平橫截面為圓形;被驅動部312具有朝向內腔1212軸線方向的內端面3121,處於上側的上側面3122,和處於下側的下側面3123;內端面3121和上側面3122通過平滑弧面3124平滑過渡連接。當各支撐杆3張開後,各被驅動部312處於行程的最下端,此時抵頂塊21與各被驅動部312的上側面3122接觸;當各支撐杆3收合後,各被驅動部312處於行程的最上端,此抵頂塊21與各被驅動部312的內端面3121接觸;在支撐杆3依靠第一樞接部311上下擺動過程中,即在抵頂塊21向下抵頂各被驅動部312和各被驅動部312向上抵頂抵頂塊21過程中,各被驅動部312的上側面3122和內端面3121及二者之間的區域與抵頂塊21的下表面連續循環滑動接觸,內端面3121和上側面3122通過平滑弧面3124平滑過渡連接可使抵頂塊21與各被驅動部312的抵頂接觸和滑動更加省力順暢,進而支撐杆3的翻轉更加順暢。在此實施例中,下環形凸起121的水平橫截面優選為圓形,也可為多邊形等其他形狀。
優選地,內端面3121由上至下逐漸由遠離內腔1212軸線方向至靠近內腔1212軸線方向傾斜設置。當抵頂塊21欲向下抵頂各被驅動部312時,抵頂塊21與傾斜的內端面3121接觸,抵頂塊21向下運動,各內端面3121有朝向內腔1212軸線方向的運動趨勢,進而向下翻轉,各內端面3121與抵頂塊21的下表面自然順暢地滑動接觸,各被驅動部312會自然順暢地翻轉,即傾斜的內端面3121更利於抵頂塊21對被驅動部312順利進行翻轉啟動。
優選地,驅動杆22包括處於下部的螺杆221和處於上部的操作部件222,上連接部11形成有與螺杆221相配合併供螺杆221由上至下旋入內腔1212內的螺紋孔111。本發明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當需撐開笠面時,使用者可通過操作操作部件222對螺杆221進行相應方向旋動,使螺杆221依靠螺紋孔111逐漸伸入內腔1212對抵頂塊21進行向下抵頂;當不使用時,使用者可通過操作操作部件222對螺杆221進行相反方向旋動,使螺杆221依靠螺紋孔111逐漸從內腔1212中拔出而不再對抵頂塊21進行抵頂驅動。
為了實現各豁口1211與各第一樞接部311的具體樞接結構,優選地,下環形凸起121的外周面形成有與各第一樞接部311相對應的凹槽1213,凹槽1213內嵌設有環繞下環形凸起121一周的環軸1214,各第一樞接部311形成有供環軸1214滑動穿過的軸孔。本發明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凹槽1213對環軸1214進行固定,各第一樞接部311依靠軸孔與同一環軸1214樞接在一起,結構簡單牢固。
為了進一步增強支撐杆3的可摺疊性能,優選地,支撐杆3包括靠近承載裝置1的內杆部32和遠離承載裝置1的外杆部33,外杆部33與內杆部32樞接在一起使外杆部33可向上翻轉摺疊。本發明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當驅動裝置2不再對支撐杆3進行張開驅動時,笠面和支撐杆3收合,同時外杆部33可依靠與內杆部32的樞接處向上翻轉摺疊,使支撐杆3帶動笠面進行進一步摺疊收合,使收合後的晴雨笠體積更小,進一步增強便攜性能。
優選地,杆連接部31為與內腔1212的軸線相平行的板狀,內杆部32為與杆連接部31相垂直且由內至外逐漸向下彎曲的橫向彈性板條,多個內杆部32圍成容置使用者頭部的空間,外杆部33為與內腔1212的軸線相平行並由內至外延伸的板條狀;杆連接部31具有處於上側並由內至外逐漸由上至下傾斜的連接斜面313,連接斜面313與內杆部32的內端下表面連接在一起;內杆部32的外端形成有朝外杆部33延伸與外杆部33的內端樞接的第二樞接部321,外杆部33的內端包括兩個相互平行的樞接片331和連接於兩樞接片331下側對外杆部33向下翻轉進行限位的332,兩樞接片331之間形成有容置第二樞接部321的樞接空間,兩樞接片331與第二樞接部321通過連接於兩樞接片331之間的連接軸333樞接在一起。本發明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杆連接部31和外杆部33不易彎曲,內杆部32易進行彈性變形和恢復;各彈性板條形式的內杆部32在笠面等的緊箍力作用下,向下彎曲,並由杆連接部31依靠連接斜面313的連接而在各內杆部32的上端向外支撐,使各內杆部32對笠面具有向外的支撐力,且可使各內杆部32的彎曲更加圓潤平滑,使用者頭部感覺更加舒適;外杆部33可將笠面在水平方向撐開;外杆部33通過兩個樞接片331與內杆部32的第二樞接部321樞接在一起,可進行上下翻轉,同時332可對外杆部33向下翻轉的角度進行限位,保證外杆部33對笠面的支撐。
優選地,本發明還包括覆設於支撐杆3上的笠面,笠面包括覆設於支撐杆3上方的上布面和覆設於支撐杆3下方的下布面,下布面為透氣布;外杆部33包括兩片分別與兩樞接片331連接並由內至外延伸的豎向彈性板條334,同一外杆部33的兩豎向彈性板條334的外端由內至外逐漸遠離;內杆部32形成有多個沿內杆部32長度方向排列的透孔322。本發明在實際使用過程中,上布面主要進行遮雨遮陽,下布面可利用支撐杆3的支撐而與上布面之間形成間隙,具有隔熱通風透氣的效果,穿著更加舒適;同一外杆部33的兩豎向彈性板條334的外端由內至外逐漸遠離,可對笠面的邊緣進行更加有效的支撐;透孔322可使內杆部32具有通風透氣效果,進一步增強穿著舒適度。下表面優選為網布,透氣性更好。具體結構可為,每個外杆部33優選包括兩個豎向彈性板條334,也可包括三個以上的豎向彈性板條334,具體數量可根據實際要求進行調整和設計。
本發明的產品形式並非限於本案圖示和實施例,任何人對其進行類似思路的適當變化或修飾,皆應視為不脫離本發明的專利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