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對人的影響
2025-07-17 04:02:08
水對人體的重要性相信每個人都知道,人一旦離開水很快就會死亡。水和人類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到底水對人有什麼影響呢?怎么喝水對老人身體比較好呢?下面小編為大家揭秘水和人類的關係,一起看看吧。
水是生命之源,人體的新陳代謝如離開水則不能運轉。從某種意義上說,水就是生命。水約佔人體體重的60%,嬰兒則為80%以上,年體內含水量只有50%左右。哺乳動物忍耐飢餓的能力高於耐渴。機體一旦缺水20%,生命則會有危險;25%,生命則會終結。如今,在浩瀚的宇宙中尋找星球上的生命,首先關注的生命跡象就是水。
人不能等到口渴時再喝水,這樣往往是「馬後炮」,應當養成及時、適時喝水的習慣。老年人常常出現皮膚乾燥、尿黃、便秘,這是機體缺水的表現,但是由於神經反射遲鈍,口渴的信號遲遲不會引起飲水欲,導致缺水也不知飲水。另外,還有的人口渴卻不想喝水,中醫稱這種現象為「渴不欲飲」。這些做法對身體健康均不利。所以,不渴也常喝點水對老人尤為重要。
一般情況下,成人每天需要2000~3000毫升水,體力活動越強、出汗越多,則對水的需要就越大。在正常生理情況下,人體水分的排出除依靠二便以外,隨呼吸道及皮膚蒸發也要失去不少水分。而水的攝入則主要靠吃、喝。通常身體每消耗1000千卡熱能,就需要水1000毫升。飲食偏幹、偏鹹都需要多飲水,機體一旦缺水會帶來諸多問題。
元代養生學家賈銘活了106歲,著有《飲食須知》,研究養生之道。他對飲用水十分講究,指出當地雨水、雪水、冰水、井水、泉水等飲用水中以井水為好,並以遠方地脈來的井水為上。
中醫把機體一切正常水液總稱為津液。《素問·經脈別論》把津液描述為「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精並行」。祖國醫學介紹了津液的生理過程,津液虧虛可表現為乾咳、眼目乾澀、咽幹口燥、皮膚幹皺、小便短少、大結。中醫的陰虛證還會出現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兩顴發紅、舌紅少苔等,都是水液不足的表現。
現代醫學也主張應及時糾正機體水分不足或脫水。人體血漿中90%是水分,如水分不足,血液濃縮,則容易發生血栓,有增加心肌梗死和的危險。血液黏度加大,也會增加栓塞的機會。
血黏度高者平時要多喝水,不僅可以解決便秘的困擾,還可以將血液中嘌呤類物質較快的排出體外,多喝水還可以將食管經常清洗,這樣炎性刺激就會減少;如果是患有泌尿系統結石的患者平多喝水,可以溶解體內結石,也可以預防體內結石的再生成;如果是發燒的患者多喝水,不僅會將體溫降低,還會治療感冒,身體快速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