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鋰離子電容器上蓋的製作方法
2024-02-21 02:11:15 2
一種鋰離子電容器上蓋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一種鋰離子電容器上蓋,屬於鋰離子電容器技術領域;該上蓋包括上蓋基板、密封圈、引出端子和墊圈;所述上蓋基板設置有通孔,通孔內設置有密封圈,密封圈的上端設置有墊圈,引出端子穿過密封圈和墊圈並固定;本實用新型採用組裝後擠壓密封圈的結構,使部件安裝簡單,保證了上蓋與引出端子之間良好的密封性和耐冷熱衝擊性,不會因為溫度影響而導致漏液,適合工廠進行批量生產。
【專利說明】
一種鋰離子電容器上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於鋰離子電容器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鋰離子電容器上蓋。
【背景技術】
[0002]鋰離子電容器是一種新世紀的能量密度大大超過超級電容的的新型電子元件,具有曠闊的發展前景;鋰離子電容器(LIC)可以看成是鋰離子電池(LIB)和雙電層電容器(H)LC)的混合電容器,正極採用活性炭,負極採用石墨等材料;由於鋰離子電容器採用了電池和電容器的電極材料使其既具有電池的一些優點又具有電容器的一些優點。
[0003]現有的傳統鋰離子電池上蓋密封處或採用玻璃燒結,或採用注塑方式進行密封,密封性差,在受到高溫或者低溫衝擊時由於兩種材料不同的膨脹比,會導緻密封處出現縫隙,最終廣品漏液。
【實用新型內容】
[0004]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鋰離子電容器上蓋,以達到提高密封性和裝配簡單的目的。
[0005]—種鋰離子電容器上蓋,該上蓋包括上蓋基板、密封圈、引出端子和墊圈;
[0006]所述上蓋基板設置有通孔,通孔內設置有密封圈,密封圈的上端設置有墊圈,引出端子穿過密封圈和墊圈並固定。
[0007]所述的上蓋基板還設置有注液孔。
[0008]所述的上蓋基板還設置有用於極耳焊接的凹臺。
[0009]所述的密封圈為工字型密封圈,工字型密封圈卡住上蓋基板。
[0010]所述的墊圈採用不鏽鋼墊圈或銅製墊圈。
[0011]所述的密封圈與引出端子和上蓋基板之間的縫隙過盈配合。
[0012]本實用新型的優點:
[0013]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鋰離子電容器上蓋,採用組裝後擠壓密封圈的結構,使部件安裝簡單,保證了上蓋與引出端子之間良好的密封性和耐冷熱衝擊性,不會因為溫度影響而導致漏液,適合工廠進行批量生產。
【附圖說明】
[0014]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例的鋰離子電容器上蓋的未裝密封圈、引出端子和墊圈的剖面示意圖;
[0015]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例的鋰離子電容器上蓋的剖面示意圖;
[0016]圖中,I為上蓋基板,2為引出端子,3為墊圈,4為密封圈,5為注液孔,6為通孔,7為凹臺。
【具體實施方式】
[0017]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例做進一步說明。
[0018]本實施例中,一種鋰離子電容器上蓋,其特徵在於:該上蓋包括上蓋基板1、密封圈
4、引出端子2和墊圈3;
[0019]本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所述的上蓋基板I的中心部位開有圓形通孔6,上蓋基板I一側的邊緣設置有注液孔5,另一側的邊緣設置有便於極耳定位焊接的方形凹臺7;
[0020]本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所述的上蓋基板I的通孔內設置有圓形的「工」字型密封圈4,密封圈4卡住上蓋基板I,引出端子2插入通孔6並穿過密封圈4;環形的墊圈3套在所述引出端子2的外壁上,並與密封圈4的上表面貼合;
[0021]本實施例中,根據實際需求,鉚壓引出端子2,將墊圈3、密封圈4、上蓋基板I和引出端子2壓在一起,使密封圈4產生擠壓造成彈性形變,密封圈4與引出端子2和上蓋基板I之間的縫隙過盈配合,達到良好的密封效果;
[0022]本實施例中,所述的墊圈3採用不鏽鋼墊圈或銅製墊圈;
[0023]本實施例中,所述的密封圈4採用三元乙丙橡膠EPDM、丁基橡膠IIR、聚丙烯PP或聚四氟乙烯PTFE材質製成的膠圈。
【主權項】
1.一種鋰離子電容器上蓋,其特徵在於:該上蓋包括上蓋基板、密封圈、引出端子和墊圈; 所述上蓋基板設置有通孔,通孔內設置有密封圈,密封圈的上端設置有墊圈,引出端子穿過密封圈和墊圈並固定。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鋰離子電容器上蓋,其特徵在於:所述的上蓋基板還設置有注液孔。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鋰離子電容器上蓋,其特徵在於:所述的上蓋基板還設置有用於極耳焊接的凹臺。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鋰離子電容器上蓋,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密封圈為工字型密封圈,工字型密封圈卡住上蓋基板。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鋰離子電容器上蓋,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墊圈採用不鏽鋼墊圈或銅製墊圈。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鋰離子電容器上蓋,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密封圈與引出端子和上蓋基板之間的縫隙過盈配合。
【文檔編號】H01G11/80GK205692704SQ201620536261
【公開日】2016年11月16日
【申請日】2016年6月6日 公開號201620536261.X, CN 201620536261, CN 205692704 U, CN 205692704U, CN-U-205692704, CN201620536261, CN201620536261.X, CN205692704 U, CN205692704U
【發明人】李文生, 格根塔娜, 孫奧, 張玥琳
【申請人】錦州凱美能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