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竟是我自己什麼梗(小丑竟是我自己)
2023-05-15 21:08:22 2
文 土衛六
「小丑竟是我自己」,大概是跨年前後最火的梗了。
直男費盡辛苦給女朋友準備的驚喜,女朋友嫌棄太醜讓趕快拿走……小丑竟是我自己。
夜深了,舔狗要哄女神睡覺,電話打過去卻佔線……小丑竟是我自己。
打工人天天加班到深夜,想著年底能升職加薪,結果被裁了……小丑竟是我自己。
想買套海景房送給爸媽養老,結果房太潮溼,樓下買東西也不方便,根本沒法住,賣出去還得賠錢……小丑竟是我自己。
一夜之間,人人都成了「卑微的小丑,翻幾個跟鬥,只等人拍一拍手(周杰倫《喬克叔叔》)」,然而卻「那年十八,母校舞會,站著如嘍囉(陳奕迅《浮誇》)」。
這種狀況讓蝙蝠俠都始料未及:「一覺醒來,我竟要與全世界為敵。」
卑微感溢出了空氣,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
一夜之間
人人成了小丑
小丑,原本是雜技團裡玩雜耍來取樂觀眾的演員。放到網際網路的語境裡,變成了自作多情、自作自受的象徵。
這個梗最早出現在半年前的遊戲圈裡,也就是2020年7月的時候。英雄聯盟裡有個角色叫小丑「沙口」,當時的許多遊戲直播裡,經常刷起「像個沙口一樣,真可憐」的彈幕。
當時這個梗僅限於遊戲圈在玩,流行範圍有限。
真正出圈是在12月初的百度抗壓背鍋吧中,這個貼吧是個電競遊戲吧,經常有帖子吐槽自己的煩惱,吧友們覺得「沙口」這個詞太拗口,別人看不懂,就用「小丑竟在我身邊」進行回復。
後來還有一些吧友在吐槽開頭,順帶嘲諷自己一句「我是小丑」。
畢竟「只要我先自嘲,別人的嘲笑就傷害不了我」,這種同病相「嘲」的心理很有感染力,「我是小丑」逐漸演變成了「小丑竟是我自己」,並從貼吧火到了抖音、B站,再演化成大量表情包火到了微信群和朋友圈。
於是乎,「小丑竟是我自己」就成了跨年前後最火的梗。
人們用這個梗,大概是有兩種心態。
第一種是看透現實之後的無奈,比如我在前文中舉的那四種例子,當自己的一廂情願被絕望的現實打破,算了吧,送給自己一句「小丑竟是我自己」就罷了,難道你能改變得了什麼呢?
還有一組表情包也很能說明問題——
我記得三年前,我們老家村裡聚會,鄉裡鄉親聚了差不多兩三百人,人人都問我在哪兒工作,一年能掙多少錢。我當時還挺驕傲,說「在廣州呢,一年能掙差不多快20萬元吧」!
我以為這是給我們家長臉呢,想不到對方來了一句:「啊,在廣州才掙20萬啊,那生活得應該不容易吧?加油啊,全村人看好你!」
成年人的生活裡沒有容易二字。/截圖自《天氣預報員》
我當時就快裂開了,現在想來,用「小丑竟是我自己」的梗來形容恰如其分。家人希望我們成龍成鳳,我們卻在艱難生活。雖然我們生活得很開心、很快樂,但畢竟很難用上一輩那一套去衡量,失落感多少還是會有!
第二種,是面對「不可抗力」表現出表裡不一的行為時,也可以用這個梗來形容。
比如,甲方到了周末也一直奪命連環call,讓你改方案,還突然把deadline從下周五提前到周一。你可能滿心都是「媽賣批」,還得被迫裝出「好的,收到」,服服帖帖的樣子就像是小丑。
類似的梗用得多了,也衍生出了許多變體。比如「有考慮給麥當勞代言嗎」,眾所周知,麥當勞的經典形象就是一個小丑。
還有結合最近很火的「低情商、高情商梗」進行融合。比如,低情商會說「兄弟,你就是個小丑」,而高情商則會說「有考慮去哥譚市跟蝙蝠俠對線嗎」,或者「有考慮過去馬戲團工作嗎」。
還有網友編了打油詩,把這些梗融到一起——
數碼寶貝四天王,哥譚市裡你最忙,
麥當勞僱你看場,撲克牌裡你兩張。
小丑梗爆火的背後,是當代青年不堪一擊的自尊,幾乎人人都能隨處找到屬於自己的小丑時刻。
小丑的悲劇內裡
只是小丑梗的表象
如果仔細剖析,我們會發現,小丑梗和小丑的精神內核是有很大不同的。
小丑這個角色的表象是一個喜劇角色,它會用各種滑稽的表演來取悅觀眾,但內裡是悲劇的。不論是去年傑昆·菲尼克斯拿下奧斯卡影帝的《小丑》,還是希斯萊傑演的小丑,我們都能從中看到家庭的不幸和社會的不公。
菲尼克斯的小丑(右)被母親虐待,希斯萊傑的小丑(左)被父親虐待,由此形成了極端人格。
但小丑梗不同,小丑梗的「喪」僅停留在表象,看起來是「喪文化」的又一個標誌性亞文化現象,實際上並不是。我們先從表象說起。
「喪文化」中的最突出代表就是「網抑」文化,這些網友最喜歡的,莫過於太宰治的那一句「生而為人,我很抱歉」,或者是華晨宇的那首歌《我好想愛這個世界啊》。
《馬男波傑克》也有很多喪喪的句子,在青年一代中很流行。
後來還衍生出了很多變體,比如「生不出人,我很抱歉」,藉以表達不想生孩子的一種情緒。
「網抑」心理中反映了許多真實致鬱的因素。
現代社會節奏實在是太快了,壓力無處不在,很難有真正喘息的機會。連小學生都要比這個拼那個,更不用說高考的壓力、職場的洗禮、房價的大山、結婚生子的催促、朋友幸福生活的對比……都可以在無形中形成壓力。
我們對生活總有期待,而生活卻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
我有一個00後的朋友,她很早就確診了重度抑鬱症,去年復讀考上大學後原本很憧憬大學生活,但課程太難,老師又總是進行情緒打壓,動不動就說「不好好學掛了科就拿不到畢業證」這樣的話。
這些事情讓她復發了,好一段時間都陷在陰鬱的情緒裡,好在爸媽及時給她辦了休學。在家裡有貓相伴,配合藥物治療,她的情緒好了許多。
根據國家衛健委2019年的數據,我國抑鬱症的患病率達2.1%,焦慮障礙的患病率是4.98%。說不定這組數據裡就有你有我。
記得去年底,我的幾篇商業稿件積壓在了同一周,時間左支右絀都很難騰挪,客戶的意見不斷給過來,讓我越看越煩。那段時間我的身體也不好,心臟頻繁早搏,還和家人吵了架。這些因素堆積在一起,我的情緒一度崩潰,以至於有一晚拿起電話看到個人就撥通,也不管熟不熟,好好地哭了一通才好了許多。
後來我調整了自己,出去散了散心,心情才逐漸恢復正常。
成年人的崩潰往往就是那一瞬間,我是切身感受了一次。
大人,也會哭的。/截圖自《請回答1988》
2019年最火的那句「我太南了」,就是對這種壓力和不滿的直接表達。但今年的人們不滿足於直接發洩了,而是用「小丑竟是我自己」來自嘲和反諷。
這就是小丑梗內裡的意涵,表面上是喪,實際上是對喪進行反向解構,通過自嘲來體現某種程度的樂觀情緒。
換句話說,小丑這個角色的悲情內裡,恰恰是小丑梗的表象,二者倒置過來了。
從「屌絲」開始
人們就在用自嘲消解自卑了
小丑這種梗,在社會心理學上稱為「矛盾型自嘲」,看似很喪實則樂觀,看起來自卑實際上早就被自嘲精神消解掉了。
最早的矛盾型自嘲梗,應該是2012年開始在李毅吧出現的詞語「屌絲」,這個詞本義有些低俗,引申義也充斥著人生失敗,但當時的人們就喜歡拿它來標榜自己。當時網絡紅人大鵬還拍了一部《屌絲男士》,來戲謔屌絲的各種窘迫瞬間。
《屌絲男士》對屌絲的解構,很多場景都在足療店裡。
不論是從這個詞找到了和自己合拍的部分,還是用這個詞來降低社會期待、減輕心理壓力。「屌絲」二字在當時代表著的,都不是負能量,而是正能量。
類似的表達還有「積極廢人」,把這個梗帶火的是一篇叫作《那麼愛立flag,你一定是個積極廢人吧》的文章,積極和廢人兩個詞看似矛盾,結合在一起卻很形象刻畫出了愛立目標但總是做不到的青年形象。
不論是減肥小目標也好,存款小目標也罷,到了年底還是要抱著胖胖的自己,守著空空的錢包。不是自己不省錢,而是掙得太少了,至少相對房價而言。那麼既然也靠自己買不到房,買不起車,還不如給自己吃點好的,穿點好的,哪怕是個「廢人」,也要保持積極的心態。
前不久火起來的「乾飯人」也是一種矛盾型自嘲,乾飯一詞本來是西南官話方言裡的「吃飯」的意思,帶點「一口乾了(一口氣吃完、喝完)」的豪爽感。乾飯人是奮力拼搏只為一口飯吃的奮鬥者象徵,雖然只能滿足溫飽水平,但卻保持著昂揚的鬥志,起碼看起來是這樣。
矛盾型自嘲背後的心理,是一種對無奈現實的不滿和反叛。
像「我就爛」「爺就是廢物」這樣的表情包能火起來,代表的就是這樣的心態。只不過這兩個表情包的情緒太過直白,有的時候並不討喜。
但「積極廢人」「小丑竟是我自己」還給自己保存了一些顏面或者自尊,給了自己一個臺階,在一種幽默的情緒裡保留了一部分自我和倔強。
矛盾型自嘲並不是負能量式的喪文化,而是為了不喪而喪的高階表達。這種表達不僅消解了自己的負面情緒,還在社交網絡的儀式性互動中收穫了理解,在群體共鳴中完成了自我療愈。
可以預見,小丑梗不會是最後一個矛盾型自嘲的表達,這樣的梗以後只會更多,不會更少。
小丑就小丑,我就小丑了,那又如何?
參考資料:
[1] 矛盾型自嘲流行語探微 | 劉雨
[2] 最近很火的小丑是什麼梗 | 沙雕研究生
[3] 為什麼最近的流行梗都是這麼「喪」 | 遊俠網
[4] 社交媒體中青年自嘲文化的互動傳播分析——以「檸檬精」為例 | 新媒體研究
[5]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 新京報書評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