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未必好 筆記本配視網膜屏幕有用嗎?
2025-04-22 18:28:26
泡泡網筆記本頻道3月19日 對於一些急於求成的人,我們總是說他「還沒學會走路就跑起來了」,在筆記本領域,我們忍受了多年的垃圾1366×768解析度,還沒嘗到全高清啥滋味,卻直接迎來了大批的視網膜屏幕筆記本,變化之快讓人瞠目結舌。看似高大上的解析度背後,您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視網膜屏幕真的有用嗎?
回顧歷史,2010年,蘋果推出了首款視網膜屏幕智慧型手機iPhone4,其326ppi的超高像素密度使肉眼無法識別其像素點,隨後蘋果又推出了具備視網膜屏幕的MacBook Pro,通過使用四個像素點去模擬一個像素點,讓畫面更加精細,這也是其解析度定格在2880×1800的因素所在。
有人開頭,就有人跟風,今天,5英寸以內全高清解析度智慧型手機、14英寸以下視網膜屏幕筆記本/超極本已經十分常見,前者綜合體驗還算不錯,由於硬體、系統都比較統一,軟體廠商只要針對性的推出HD版本App即可。但PC方面由於較為開放,硬體差異大,系統以及用戶使用的應用程式更是多種多樣,實際效果參差不齊。
視網膜屏幕的好處
顯示內容更多:目前筆記本(包含超極本)所配備的視網膜屏幕解析度基本都是2560×1440,個別機型採用了更高規格的3200×1800,如聯想Yoga-II Pro,這樣的解析度和「專業人士」採用的專業顯示器相同,顯示內容自然也更多。
如Excel 2007,解析度2560×1440的視網膜屏幕可以顯示58行(未經任何縮放),而傳統1366×768解析度屏幕只能顯示27行,差距非常明顯!
顏色表現更好:雖然說解析度並不影響面板的實際顏色表現,但由於視網膜屏幕仍處於推廣期,其素質還是相當過硬的,且基本都採用了IPS廣視角技術,顏色表現要好很多。
畫面更精細:這個我想就不用過多解釋了,不管您的文字是否縮放了,圖片還是可以做到點對點無縮放顯示的,同樣的顯示面積,視網膜屏幕可以顯示出更多的畫面細節。
視網膜屏幕(左)與普通屏幕(右)顯示效果實拍
視網膜屏幕實拍,局部100%截取
普通屏幕實拍,局部100%截取
視網膜屏幕弊端:縮放很煩人
由於像素密度過高,100%原始顯示比例的情況下字體實際顯示大小要小很多,對用戶視力提出了很高要求,也是很多網友所說的「看瞎眼」,因此往往需要將字體縮放到更大尺寸,如125%,150%甚至200%,當然,縮放越大,屏幕可以實際顯示的文本數量也會越少。
以200%縮放比例來看,一張2560×1440的屏幕實際只能顯示1280×720的文字量,與普通屏幕相比內容反而減少了。
縮放到200%後Excel 2007顯示內容只有24行半,少了很多
除此之外,縮放後也會帶來頁面重新排版、窗口拉伸後模糊等問題,這些基本不可避免。
筆者的實際使用感受
迄今為止,配備視網膜屏幕的筆記本我也用過一些,小到11英寸,大到15英寸,也確實遇上了比例縮放帶來的各種不快。我的眼睛視力尚可,勉強不用戴眼鏡,最終我決定不對畫面進行任何縮放,也就是100%原始比例顯示,這樣做雖然會累一些,但近距離操作還是沒有問題的,畫面也非常舒適。唯一麻煩的是使用距離遠了,不容易對電腦進行操作,因為屏幕上的文字太小了,遠了看不清。
如果對屏幕顯示內容進行縮放,那麼不如直接選擇縮放後的等效屏幕解析度,1920×1080的全高清級別絕對是介於傳統屏幕以及視網膜屏幕之間的最優之選,其次為1600×900。
我承認視網膜確實很好,但它確實有些過於激進了,對一些行業用戶來說其內容量、精細度確實有用,但對普通消費者而言,其品牌效益遠高於實際使用價值,選擇還需慎重。
對普通用戶來說,應該選擇視網膜屏幕嗎?您可以對著您現在的這張屏幕,想像一下文字大小變成當前1/4之後的效果,(13英寸視網膜屏幕的單個漢字寬度不足2mm,英文字符大約只有1mm寬度),自然知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