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基本功鬆柔的含義和表現
2025-05-03 17:58:24
練習太極拳的要求五花八門,但是最基本的要求並不多,鬆柔就是其中一項。鬆柔是太極拳的基本功,初學太極拳要求做到鬆柔,到了高級階段仍是鬆柔,離開鬆柔,便失去了練拳的意義。下面就和小編一起去看看太極拳中鬆柔的含義及五個表現。
太極拳鬆柔的含義
於外是在意念的虛領下節節鬆開;於內是五臟六腑之安舒、經絡氣血之通暢,毫無死硬僵固之意。松而不散,松而不亂,松中有意氣穿領。太極拳所有的基本功法和圓活、輕靈、渾厚的狀態,以及知覺功夫和內勁功夫,都離不開「松」和「柔」。
有些人認為不用力就是松,這是不準確的。松是指精神上和形體上全面、徹底的放鬆,達到「松淨」狀態,不存半點拙力笨勁。松的境界是自然的,而不是刻意的,否則適得其反。
放鬆是一個無限升華的過程,可見松是無止境的,人在練功前,關節僵硬,拙力恒生,很難放鬆,即使有了一定的功夫,也沒有真正的做到松的要領。
如對敵之時,或因急於求勝,心浮氣躁,在動作上強壓於人;或因怕處於被動,強拔硬挺,就會出現「頂牛」現象。鬆柔功夫高深者對敵時能隨屈就伸,做到「捨己從人」。
有些人教拳或學拳,一開始就從「用」入手,實屬不當。正確的練法應當從「松」入手,自始至終,在每招每式中悉心體會「松」的感覺。這種練法雖然在某一階段看起來進步很慢,但這才是真正太極功夫的開始。
相反,不正確的練法會把人引向歧途,以致於「學拳容易改拳難」。松則靈,松得越好,靈敏度越高,才能達到「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的境界。同時,只有「松」得好,才能「沉」得好。
現代人練習鬆柔的好處非常多,當今,人們的死亡率為什麼那麼高,就是因為長期的壓抑自己,練太極拳鬆柔可緩解精神疲勞。若有邪橫硬力未除,則會出現凹凸、斷續之病,消減太極內力的發揮。有些人認為,「松」只有「化」的功能,這是不全面的。「松」不僅是「化」的前提,同時也是「發」的必備要素。
舊時用人力打夯,幾人同時用力將夯高高舉起,然後用全身之力帶動手臂往下松抖,類似拳法上的松肩墜肘,以丹田之氣發生催力,貫於夯體,其衝擊效果遠遠大於用手機械地將夯體硬壓下去。
在「松」的基礎上,通過內在意識統領,使整體協調一致,便可產生「柔」勁,猶如竹條,根根纖維將其他組織均勻地串聯起來,使其整體富有良好的彈性。
所以說,真正太極功夫上的「松」和「柔」,是在內意引領和內力灌充下的「松」和「柔」,無絲毫滯重,無剎那間斷,外觀如行雲流水,內察卻柔韌剛強。
太極拳鬆柔的五個表現
首先,從意念上來講,思想要放鬆,只有大腦中樞神經充分放鬆了,肢體、內臟等,全身處處才有鬆柔的可能,這是鬆柔的最主要的前提。
第二,從動作的靜態來講,太極拳要求是要穩,要虛領頂勁,沉肩墜肘、含胸塌腰、屈膝圓襠和泛臀等等。
以上動作,經常被提及,需要大家熟練的掌握它們的練法。這些要領,實質上反映了身體各處自然放鬆、自然松沉,從而形成了上下一條線,上虛下實的姿勢。這個姿勢,貫穿於動作的全過程,無時無處都不能被破壞。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講,它是動作動態中的靜態,在動作中要自始至終,保持這個靜態。這就運用了物理學中的重心穩定原理。
這一原理是說,在動作步法轉換的過程中,人體重心始終要落在底盤之中,人體才能穩定。因此,當提腿邁步或退步的時候,重心仍要控制在支撐腿上,當邁步或後退的腳跟或腳尖著地時,重心才能緩緩移動,這樣邁出或後退的腿,就能放鬆、輕靈,體現出「邁步如貓行」。同時,由於身體穩定,整個身體才能自然松沉。所以重心穩定原理,是保證靜態,達到放鬆的重要條件。
第三,從動作的形態來講,要求要圓,就是在腰脊的帶動下,螺旋運轉,決無直來直去。
很多人都有這樣體會,沿著一條直線跑步到時候,要是突然改變了跑步的方向,就需要較大的力。要是沿圓弧改變跑步的方向,就感到很容易,省力的多。也就是說,在圓弧運動中改變方向慣性力容易克服重力,省力,放鬆和柔和。
第四、從動作的速度上來講要緩慢便於放鬆。
第五、從動作的用力程度上來講,要求要輕。太極拳不可能不用一點肌肉的收縮力,要是不用一點力的話,動作就無法維持。
但是,動作中要用的力,只是用來克服各肢體的重力,而保證動作的運行,不至於用多餘的力,這樣用力輕,從而達到鬆柔。
鬆柔雖然看上去很簡單,其實要做到真正的鬆柔並不容易,因為這不僅取決於身體,更要求練者的精神境界也隨之放鬆,相信大家在練習太極拳的道路上慢慢摸索一定能夠抓住其中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