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太極拳要做到「力線貫通」,這樣練功你會有所收穫
2023-04-03 18:11:55 5
一語道破天機,真情方見真淳。找到自身問題,把問題縮小。方法是,先學習他人經驗,再進行篩選整合,最終形成自己,一套東西。沉勁與沉勁,會有不同,這是武術的魅力。有人的沉,透著整,能催能轟。有人的沉,含著活,能拔人根,處處落空。沒有哪種更好,練到家最好。人是這樣,不可能各方面都突出,認準一門,花功夫深入,這門功夫,你就是佼佼者。功夫深了,自然有體會。比如踢球,目的是進門,用得方法和訓練體系,有很大不同,但目的是相同的。有人大槍玩得好,十分鐘不停的攔拿扎,快得像一團煙火。讓他徒手發力,擰絞勁還是非常出色。有人的劍法高超,不見身法,只見步法和腕子,其實內腔完全摘開,裡頭帶著外頭在動,你看不出來,很隱秘。刀的形,決定了適合劈砍,空手無刀,同樣能劈出刀勁。身上有了刀意,手裡沒刀,身有刀勁。拳法與兵器,有不解之緣,練的東西,一定契合兵器,手裡多了件兵器,還會不會像打拳那樣運勁。如果彆扭了,說明拳勁有偏差。手裡有東西是它,沒東西也是它。
力線,也叫勁路,從頭到腳底,一線貫穿。人像個大字,無論你怎麼發力,最佳結構是,把勁蹬起來,釋放出去,這是運動共性。打個比方,面朝牆,丁八步,前後站立,握拳頂住牆,有個反作用力,體會一下,腳底力量布局。此時,後背與脊柱都是有勁的,練拳類似這個勁。總會有一條腿的支撐力大,就是後腿。脊柱受力,蹬地上拔,這是豎勁。拳頂住牆,把胯換到另一條腿,再蹬地。然後不停的換胯挺脊,發力頂牆。不是讓你和牆較勁,是多體會,換胯,拔脊,擴背,和蹬地的關係。學會換胯,練好銜接,左右都要力線貫通。練拳,不能違背運動規律。比如人走路,邁左腿,出右手;邁右腿,出左手。這是個交叉行為,打拳也是這個,用胯換腿,接上脊柱,形成一根軸。打拳多關注,能否換胯,原地蹬上勁。如果不能,一邊的胯沒填出來。打拳,不是想當然,重心不是人為設計出來的,是換胯的產物。打拳,得機得勢,是一種自然的,順遂騰挪。
有腰傷的人,很難發出力,不是腿沒勁,動力鏈有損傷,力線不貫通。腰椎,是脊柱的根節。上通胸椎,下接骨盆。腰椎就要直,力線就直,加固周邊部位的,強度和活力,也很關鍵。百家號太極浮屠。打個比方,平板支撐,武術管它叫趴虎,屬於基本功。常人最少要堅持一分鐘,好的十分鐘以上。這個功法,腰椎要挺直,當你堅持不住時,腰椎首先就軟下去,不是腰椎沒勁了,是其它部位開始沒勁,無法支撐腰椎挺直,這是代償。一旦其它部位沒了力量,腰椎失去助力,自身也不穩了。一條腿站混元樁,好處很多,獨立腿的支撐力,更加貫通力線,兩條腿輪著練,至少五分鐘以上,切記膝蓋不要太彎,微屈膝即可,這是單重支撐法。樁功,就是在貫通力線。若要整體活,要多練一條腿發勁。強調立身中正,為的是勁路貫通。太極拳的出腿,首先是脊柱中正,支撐腿有勁,腳踝,膝蓋,胯軸都對正了,從頭到腳,一線貫通,再出腿換胯,不要草率的處理動作,否則誤差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