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猝死率這麼高 做什麼檢查才能查出來呢?
2025-07-23 00:13:20
冠心病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簡稱,當然引起冠狀動脈供血不足或者心肌梗死的不止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還有其他原因,但最主要、最常見的、95%以上的都是因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狹窄所致。所以,說冠心病,就是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約有1/3的患者首次發作冠心病表現為猝死。那麼我們想知道自己是否患有冠心病,應該做哪些檢查呢?
冠心病的常見症狀
判斷是否患有冠心病,首先要了解它的症狀都有哪些:
一、心絞痛
典型症狀:胸骨後的壓榨感,悶脹感,伴隨明顯的焦慮,持續3到5分鐘。
常發散到左側臂部,肩部,下頜,咽喉部,背部,也可放射到右臂,有時可累及這些部位而不影響胸骨後區。用力、情緒激動、受寒、飽餐等增加心肌耗氧情況下發作的稱為勞力性心絞痛,休息和含化硝酸甘油緩解。有時候心絞痛不典型,可表現為氣緊,暈厥,虛弱,噯氣,尤其在老年人。根據發作的頻率和嚴重程度分為穩定型和不穩定型心絞痛。
1、穩定型心絞痛指的是發作一月以上的勞力性心絞痛,其發作部位,頻率,嚴重程度,持續時間,誘使發作的勞力大小,能緩解疼痛的硝酸甘油用量基本穩定。不穩定型心絞痛指的使原來的穩定型心絞痛發作頻率,持續時間,嚴重程度增加,或者新發作的勞力性心絞痛(發生1個月以內),或靜息時發作的心絞痛。
2、不穩定性心絞痛是急性心肌梗塞的前兆,所以一旦發現應立即到醫院就診。
二、心肌梗塞
典型症狀:持續性劇烈壓迫感,悶塞感,甚至刀割樣疼痛,位於胸骨後,常波及整個前胸,以左側為重。
梗塞發生前一周左右常有前驅症狀,如靜息和輕微體力活動時發作的心絞痛,伴有明顯的不適和疲憊。梗塞時表現為持續性劇烈壓迫感,悶塞感,甚至刀割樣疼痛,位於胸骨後,常波及整個前胸,以左側為重。部分病人可延左臂尺側向下放射,引起左側腕部,手掌和手指麻刺感,部分病人可放射至上肢,肩部,頸部,下頜,以左側為主。疼痛部位與以前心絞痛部位一致,但持續更久,疼痛更重,休息和含化硝酸甘油不能緩解。有時候表現為上腹部疼痛,容易與腹部疾病混淆。伴有低熱,煩躁不安,多汗和冷汗,噁心,嘔吐,心悸,頭暈,極度乏力,呼吸困難,瀕死感,持續30分鐘以上,常達數小時。發現這種情況應立即就診。
三、無症狀型心肌缺血
典型症狀:無明顯症狀,多在發生心肌梗塞後才發現。
很多病人有廣泛的冠狀動脈阻塞卻沒有感到過心絞痛,甚至有些病人在心肌梗塞時也沒感到心絞痛。部分病人在發生了心臟性猝死,常規體檢時發現心肌梗塞後才被發現.部分病人由於心電圖有缺血表現,發生了心律失常,或因為運動試驗陽性而做冠脈造影才發現。這類病人發生心臟性猝死和心肌梗塞的機會和有心絞痛的病人一樣,所以應注意平時的心臟保健。
四、心力衰竭和心率失常
典型症狀:原有心絞痛發作,氣緊、水腫、乏力、心悸。
部分患者原有心絞痛發作,以後由於病變廣泛,心肌廣泛纖維化,心絞痛逐漸減少到消失,卻出現心力衰竭的表現,如氣緊,水腫,乏力等,還有各種心律失常,表現為心悸.還有部分患者從來沒有心絞痛,而直接表現為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
五、猝死
典型症狀:心律失常、心臟驟停。
指由於冠心病引起的不可預測的突然死亡,在急性症狀出現以後6小時內發生心臟驟停所致。主要是由於缺血造成心肌細胞電生理活動異常,而發生嚴重心律失常導致。
冠心病常用的檢查方法
1.心電圖
心肌缺血的檢出率比較低(一般不到50%),除非正在發作心絞痛,因為心電圖在缺血時會發生變化,缺血後就恢復了。心肌梗死的檢出率比較高,但是有時候檢查的時機不對(偽改善期),也可能會錯過。
2.動態心電圖
就是檢查記錄24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的心電圖。這樣,有可能記錄下心肌缺血發作時的心電圖變化,彌補一般心電圖的不足,也可以發現一些無痛性(無症狀)心肌缺血的病人。
3.運動(負荷)試驗
有平板(跑步)或者踏車(騎車)兩種方法,最新的還可以同時監測呼吸功能。運動量要跑到次極量(根據年齡計算心率水平,還有代謝值標準)。因為冠狀動脈狹窄到一定程度(75%以上)時,代償(供血需求增加時擴張,保證供血)能力就會明顯降低,當運動增加心臟負荷需要供血增加時,就會出現心肌缺血,心電圖會相應變化。這種方法大概可以檢出70%左右的病人。
4.運動核素心肌灌注顯像
就是運動試驗加上核素心肌灌注顯像。方法是靜脈注射可以被心肌細胞攝取的放射性核素(同位素),這些核素通過血管被灌注到心臟被心肌細胞攝取,如果沒有血供,心肌攝取不到放射性核素。這樣,根據放射性核素在心肌裡的多少(濃聚、稀疏)來判斷供血情況。運動則是為了鑑別缺血還是梗死。如果運動時檢查沒問題,那就是沒缺血、沒梗死;如果運動時核素灌注減少,安靜時正常,那就是缺血;如果運動、安靜時都沒有灌注,說明供血的血管堵住了。
5.冠脈CTA(CT冠脈造影)
就是在血管裡注射碘造影(對比)劑,用CT(計算機斷層掃描)檢查的方法來看冠狀動脈的情況,可以看冠狀動脈有沒有畸形、看心肌橋、看冠狀動脈有沒有斑塊和狹窄。這種方法的好處是「無創」,不用插導管到冠狀動脈。但是,因為是X線檢查,看鈣化比較好,看血管狹窄有局限性,不是那麼準確(和儀器、檢查者的技術水平也有關係),另外,心跳太快或不整齊也會影響成像效果。所以,這個方法對排除冠心病最好,對診斷狹窄的準確性要差一些。另外,檢查時,要靜脈注射80-100ml的碘造影劑。一是有過敏的可能(皮試也不一定檢出來),二是造影劑要通過腎臟排洩,對腎臟有損害,少數患者可能會發生「造影劑腎病」(對比劑腎病),出現腎功能損害或不全,所以,檢查前後要「水化」治療。
6.冠脈造影(經皮經動脈冠狀動脈造影術)
就是通過動脈穿刺(手腕上的橈動脈,或者大腿根的股動脈)把導管送到冠狀動脈開口,注射碘造影劑,看冠狀動脈的形態和血流,一般狹窄50%以上診斷冠心病。目前這種方法是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好處是準確(當然也有不準的,由於投照的角度、醫生的經驗、血管的畸形等),並且可以在發現問題後即時處理,用球囊擴張或置入支架(還有其他技術)開通冠脈,改善供血,檢查和治療並舉。這種方法屬於微創手術,技術成熟,安全性很好。但既然是手術,就會有損傷,有風險,還有造影劑的問題同樣存在。冠脈造影的時候,還可以做血管內超聲檢查,判斷動脈硬化斑塊。
7.超聲心動圖
這是無創檢查,主要看心臟結構和功能,看缺血或梗死主要通過看心室壁的運動、厚薄等來判斷。缺血時室壁運動會減弱,不協調,梗死的心肌會變薄,甚至不運動(收縮)、甚至反向運動(收縮),這就是醫學上說的「室壁瘤」,還可以有「附壁血栓」。心梗面積大的病人,超聲測定的心功能會減低。
8.心肌酶和心肌損傷標誌物
心肌缺血損傷時,血肌鈣蛋白可以升高;心肌梗死時,肌鈣蛋白和心肌酶都可以升高。
結語:以上這些都是心肌缺血和梗死等冠心病的輔助檢查方式。其實心肌缺血時發作的心絞痛、心肌梗死是有自己的臨床表現和規律的,所以臨床發作的症狀、發作規律、緩解方式以及對藥物治療的反應等都應該記錄並提供給醫生,為醫生診斷提供很好的幫助,這也是很重要、不可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