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ker 100W多口充電器上手體驗:當之無愧的巨無霸
2025-05-28 04:35:13
近兩年尤其是2018年底到最近這段時間,市面上各種支持PD協議的充電器產品層出不窮。這一方面與蘋果在全面支持PD協議有關,同時目前多數輕薄本產品為了縮減適配器體積提升便攜性也紛紛開始選擇支持了PD充電。之前市面上也出現過各種45W乃至於65W的多口充電器,但目前來看單口輸出基本上都卡在了45W這個水平上,這對於很多需要65W乃至更高供電能力的筆記本而言顯然有些不夠,如果多口同時輸出那麼功率就更加捉襟見肘了。
最近配件大廠Anker推出了一款總功率高達100W的多口USB充電器,刷新了目前PD充電器的功率新紀錄。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這款「巨無霸」級別的充電器。
為什麼是100W?
為什麼是100W而不是更高呢?這還要從USB Type-C這個接口和PD協議本身說起。USB Type-C和我們常見的其他USB接口一樣,都源自於一個叫做USB協會(USB-IF)的組織。
USB Type-C接口
根據該組織對USB Type-C的定義,其最大供電能力為100W,這也是該接口的物理極限。
而我們常說的PD協議,全稱為「USB Power Delivery」,其使用的接口形態為USB Type-C,自然而然地無法突破物理限制,所以如果不使用定製接口和線纜,那麼單口100W是這類充電器功率的天花板。所以說,截至目前,PD協議的充電器,無論如何,單口最大也只能達到100W功率,Anker這款產品毫無疑問已經頂到了這個標準的極限。是PD充電器產品中毫無疑問的「功率巨無霸」。
產品外觀解析
有別於一些多口充電器摺疊插頭的設計,由於體積原因,Anker的這款100W充電器選擇了使用可拆卸電源線的方案。這樣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一體設計的產品插在牆面插座上容易脫落的問題。當然代價就是犧牲了一定的便攜性。
電源線的插口特寫
尺寸方面。三圍分別為106x85.4x34.4mm,與一個20000毫安的充電寶的體積接近。
重量方面,主體月373.4g。這樣的體積和重量顯然和一些45W或者65W的產品相比不是非常小和輕,但如果與筆記本「傻大黑粗」的電源適配器相比就不那麼誇張了。如果看做一個筆記本適配器+iPhone充電頭+雙口5V 2.4A充電頭的話,高集成度的優勢還是有著比較明顯的便攜性優勢。
底面配置了四個橡膠防滑腳墊,這點上非常用心。
最重要的接口方面,兩個Type-C接口單口最高支持100W PD輸出,雙口總輸出也是100W。具體支持的PD檔位為:5V3A、9V3A、15V3A和20V5A。另外兩個Type-A接口,單口支持最大5V2.4A輸出。整體的最大輸出能力為100W。輸入電壓範圍為100-240V,50Hz-60Hz。擁有全球電壓支持能力。
標稱參數
這樣的參數意味著可以同時給兩個45W的筆記本產品供電,當然一個Type-C接口為筆記本供電的同時,為iPhone進行18W PD快充也毫無壓力(需要MFi線材)。略顯可惜的是兩個Type-A接口沒有支持常見的QC等快充協議,對安卓用戶不是非常友好。不過5V2.4A的輸出能力,除了給iPhone7和之前的iOS設備充電之外,不追求速度的話還是可以滿足包括耳機、充電寶等設備充電需求的。
自帶電源線長度為1.2m,可以為充電器帶來更大的靈活性。
充電功率測試
為了驗證輸出能力,我們找來了2017款的MacBook Pro(i5)、ThinkPad X390(i7頂配版)和筆者自用的iPhone XS Max(20%電量)進行充電實測。
2017款的MacBook Pro實測充電功率可以達到58.6W左右,與原裝充電器保持一致。
ThinkPad X390我們找來的是頂配版本,自帶適配器為65W,實測使用Anker 100W充電器可以輕鬆達到56W以上功率,峰值功耗在58W左右,完全可以滿足需要。
使用蘋果官方MFi C to Lightning數據線對20%電量的iPhone XS Max進行充電,可以看到充電功率在16W到18W之間波動,成功觸發PD握手,iPhone快充無壓力。
最後是使用Type-A接口和MFi數據線對iPhone XS Max充電,可以看到功率穩定在12.3W左右。
總結:
通過我們的體驗可以發現,Anker這款100W的多口充電器在目前的PD充電器產品中幾乎是最強的存在,100W的PD協議封頂功率可以完美支持目前所有的PD設備,雙Type-C接口的設計還可以同時滿足任意多個PD設備同時充電的需要。兩個Type-A接口可以視作「贈品」存在,滿足簡單的智能設備充電問題不大。雖然體積和重量偏大帶來了不是非常輕便的問題,但是強大的性能完全可以「將功補過」,讓我們能夠為這款產品給出「值得推薦」的結論。
目前這款充電器正在參與京東618活動,到手價格約518元。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
京東連結:
本文編輯:孫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