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汙水淨化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4-04-04 04:46:05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水處理系統,具體涉及一種汙水淨化系統。
背景技術:
中國各區域河網發達,地形複雜,存在部分區域河道汙水分散,旁路眾多零散排汙口難收集和控制等問題。特別是農村汙水,農村生活汙水粗排放,96%村莊沒有排水渠道和汙水處理系統,生產生活汙水隨意排放,汙水沿道路邊溝或路線直排至就近水體,從而導致農村周邊流域汙染等問題。針對無法截汙的旁路汙水、農村生活汙水、需應急治理的河道等水體,傳統汙水處理技術主要採用混凝-沉澱-過濾工藝,該工藝混凝和過濾效果較低,佔地面積大,水力停留時間(HRT)長,這樣會產生以下缺陷:(1)處理效率低,沉澱池負荷4-8m3/(m2·h),過濾系統處理效率8-10m3·m2/h;(2)水力停留時間長,達30-60min;(3)佔地面積大,10000t/d處理量,佔地達800-1000m2,產水率低,僅約95%。
現有技術中,還存在先進行混凝,再採用超磁分離的方式進行汙水處理,這種處理技術混凝的水力停留時間(HRT)較短,超磁分離耗電量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水力停留時間短,處理效率、除汙率和產水率均較高的汙水淨化系統。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取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汙水淨化系統,其包括渦流微絮凝裝置、微濾機和加藥罐,所述微濾機包括箱體,所述箱體內設有多層濾布,所述箱體上設有入水口;所述渦流微絮凝裝置包括殼體,所述殼體內設有多級絮凝單元,所述殼體上設有進水口和出水口,所述進水口通過第一管道與所述加藥罐相連接,所述出水口與所述入水口連通。
本實用新型將渦流微絮凝裝置和微濾機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此提供一種新的汙水淨化系統。其中,渦流微絮凝是把液體中存在的微小懸浮物質(主要是浮遊植物、浮遊動物和有機物殘渣等)最大限度地分離出來,達到液體淨化或回收有用懸浮物的目的。微濾是一種機械過濾方法。它適用於把液體中存在的微小懸浮物質,主要是浮遊植物、浮遊動物和有機物殘渣等最大限度地分離出來,達到液體淨化或回收有用懸浮物的目的。微濾與其它過濾方法的根本區別在於所採用的過濾介質—濾布的孔徑特別小,在低的水力阻力下,具有較高的流速特性,使截留下來的懸浮物大小總是比這些濾布上的微孔大。
使用本實用新型的汙水淨化系統時,水體和儲存於加藥罐中的混凝劑由渦流微絮凝裝置的進水口進入絮凝單元中,混凝劑與汙染物形成微小而密實的絮體,隨著汙水在設備中的流動,在水力攪拌的作用下,增加絮體間碰撞機率,隨著流速的梯度下降,充分利用絮凝過程中的接觸絮凝作用,小絮體逐漸凝聚成大絮體,絮體隨汙水流入微濾機,在微濾作用下,絮體被截留下來。
本實用新型為組合集成的一套可移動式渦流微絮凝裝置-微濾機一體化設備,採用該設備進行汙水淨化時水力停留時間短,可移動式快速消除黑臭、深度去除懸浮物、磷等汙染物,快速改善水質,且其出水水質清澈無味,感官效果極佳,產水率高達99.5%。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加藥罐設於所述箱體和/或殼體內。進一步地,所述第一管道上設有計量泵。加藥罐的主要作用是溶解和儲存混凝劑,通過在第一管道上設置計量泵,可將混凝劑定量加至渦流微絮凝裝置中。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殼體內還設有隔板,多級所述絮凝單元通過所述隔板隔開;所述隔板上均設有導流孔,且相鄰兩個所述隔板上的導流孔分別設於隔板的上端和下端。通過在隔板上設置導流孔以保證水體由初級絮凝單元流動至末級絮凝單元;相鄰兩個所述隔板上的導流孔分別設於隔板的上端和下端,這樣交替分布的導流孔可保證水體能夠一上一下的流過多級絮凝單元。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殼體內還設有導流擋板,所述導流擋板位於末級所述絮凝單元的出水處。導流擋板能改變水流的位置,保證最後一級出水是高位出水。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導流擋板上設有拉條。拉條可使得末級絮凝單元結構穩定。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殼體上設有多個排汙口,所述排汙口與所述絮凝單元連通。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箱體內還設有支撐平臺,多層所述濾布均位於所述支撐平臺上。支撐平臺能保證箱體結構的穩定性,且其具有檢修觀測等作用。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濾布的孔徑為10um以下。採用所述濾布可截留水體中粒徑大於10μm的粒子,去汙效率高。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濾布上設有活動吸口,所述箱體內還設有負壓抽吸泵,所述負壓抽吸泵與所述活動吸口連接。負壓抽吸泵能抽吸濾布上的汙泥,然後排出。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汙水淨化系統還包括格柵渠和與所述格柵渠連通的提升泵池,所述提升泵池內設有提升泵,所述提升泵通過第二管道與所述進水口連接。通過設置格柵渠可以對汙水進行預處理,除去汙水中的懸浮物和雜質。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第二管道上設有管道混合器,所述第一管道連接於所述管道混合器上。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本實用新型將渦流微絮凝裝置和微濾機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此提供一種新的汙水淨化系統。本實用新型為組合集成的一套可移動式渦流微絮凝裝置-微濾機一體化設備,採用該設備進行汙水淨化時水力停留時間短,可移動式快速消除黑臭、深度去除懸浮物、磷等汙染物,快速改善水質,且其出水水質清澈無味,感官效果極佳,產水率高達99.5%。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汙水淨化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汙水淨化系統中渦流微絮凝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汙水淨化系統中微濾機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為格柵渠,2為提升泵池,3為提升泵,4為管道混合器,5為加藥罐,6為渦流微絮凝裝置,61為殼體,62為絮凝單元,63為進水口,64為出水口,65為隔板,66為導流孔,67為導流擋板,68為拉條,69為排汙口,7為微濾機,71為箱體,72為濾布,73為入水口,74為支撐平臺,75為負壓抽吸泵。
具體實施方式
為更好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下面將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汙水淨化系統,其包括渦流微絮凝裝置6、微濾機7和加藥罐5,如圖3所示,微濾機7包括箱體71,箱體71內設有多層濾布72,箱體71上設有入水口73;如圖2所示,渦流微絮凝裝置6包括殼體61,殼體61內設有多級絮凝單元62,殼體61上設有進水口63和出水口64,進水口63通過第一管道與加藥罐5相連接,出水口64與入水口73連通。
本實用新型將渦流微絮凝裝置和微濾機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可以充分利用絮凝過程中的接觸絮凝作用,小絮體逐漸凝聚成大絮體,絮體隨汙水流入微濾機,在微濾作用下,絮體被截留下來,以此實現汙水淨化處理。本實用新型為組合集成的一套可移動式渦流微絮凝裝置-微濾機一體化設備,採用該設備進行汙水淨化時水力停留時間短,可移動式快速消除黑臭、深度去除懸浮物、磷等汙染物,快速改善水質,且其出水水質清澈無味,感官效果極佳,產水率高達99.5%。
上述加藥罐5的主要作用是溶解和儲存混凝劑,加藥罐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設於箱體71和/或殼體61內。本實施例中,箱體71和殼體61中均設有加藥罐,並且,為了將混凝劑定量加至渦流微絮凝裝置6中,第一管道上設有計量泵。
優選地,殼體61內還設有隔板65,多級絮凝單元62通過隔板65隔開;隔板65上均設有導流孔66,且相鄰兩個隔板65上的導流孔66分別設於隔板65的上端和下端。通過在隔板65上設置導流孔66以保證水體由初級絮凝單元流動至末級絮凝單元;相鄰兩個隔板65上的導流孔66分別設於隔板65的上端和下端,這樣交替分布的導流孔66可保證水體能夠一上一下的流過多級絮凝單元。
為了改變水流的位置,保證最後一級出水是高位出水,殼體61內還設有導流擋板67,導流擋板67位於末級絮凝單元62的出水處。
為了使得末級絮凝單元62結構穩定,導流擋板67上設有拉條68。
進一步地,殼體61上設有多個排汙口69,排汙口69與絮凝單元62連通。
為了使得箱體71結構穩定,箱體71內還設有支撐平臺74,多層濾布72均位於支撐平臺74上。
優選地,濾布72的孔徑為10um以下。採用所述濾布可截留水體中粒徑大於10μm的粒子,去汙效率高。
優選地,濾布72上設有活動吸口,箱體71內還設有負壓抽吸泵75,負壓抽吸泵75與活動吸口連接。負壓抽吸泵74能抽吸濾布上的汙泥,並將汙泥排出。
為了對汙水進行預處理,除去汙水中的懸浮物和雜質,本實用新型的汙水淨化系統還包括格柵渠1和與格柵渠1連通的提升泵池2,提升泵池2內設有提升泵3,提升泵3通過第二管道與進水口63連接。
優選地,第二管道上設有管道混合器4,第一管道連接於管道混合器4上。
使用本實用新型的汙水淨化系統時,水體和儲存於加藥罐中的混凝劑由渦流微絮凝裝置的進水口進入絮凝單元中,混凝劑與汙染物形成微小而密實的絮體,隨著汙水在設備中的流動,在水力攪拌的作用下,增加絮體間碰撞機率,隨著流速的梯度下降,充分利用絮凝過程中的接觸絮凝作用,小絮體逐漸凝聚成大絮體,絮體隨汙水流入微濾機,在微濾作用下,絮體被截留下來。
最後所應當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本實用新型保護範圍的限制,儘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實質和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