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跟磨損情況判斷身體狀況 正確的走路姿勢是怎樣的?
2025-07-22 03:00:09
日常生活很多小事情都可以反應出我們人體是否健康,不注意小細節也容易導致身體出現問題,走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也是這樣的,今天小編要跟大家說的就是鞋跟磨損情況和走路姿勢跟身體的巧妙關係,鞋跟磨損不對稱可能是你脊椎出問題了。
鞋跟磨損判斷身體狀況
鞋跟磨損的狀態往往反映走路時腳底應力的情況,如果整個腳掌均勻承力,很自然,局部受力的區別不大,鞋底就不會出現一側過度磨損。
1、外側都出現磨損
有些人走路是比較明顯的外八字。走路時壓力多積聚在腳外側,久而形成「O形」腿,則外側鞋跟磨損得嚴重些。
2、內側都出現磨損
有些人走路是比較明顯的內八字。鞋跟內側著地重,外側用力輕,同時,腳趾向外翻的角度過大,久而久之,就會影響膝關節的機械軸線,雙腿形成「X形」,內側鞋跟會磨損得較為厲害。
不管外八還是內八,只要走慣了,都容易引起膝關節疼痛,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關節的退化,形成惡性循環。
3、鞋子只有一邊(左or右)外側是磨損的
一隻鞋正常,另一隻鞋跟外側有磨損的朋友,可能平時走路時兩腳受力方向不對,鞋底被磨掉的那部分就是平時受力比較大,摩擦比較劇烈的位置,小夥伴們要多多注意平時的走姿啦!
4、鞋跟較為整齊,不偏向哪一邊
鞋跟不怎麼會磨損的朋友,恭喜你,你是個難得的走路姿勢端正的人兒喲~
總之,行走時請記住保持以下正確姿勢:上身挺直,下巴前伸,兩肩向後舒展,伸直膝蓋,自然擺臂,不要將手插在衣袋裡。
鞋跟不對稱磨損脊柱有問題
網上有傳:「人的鞋子就像汽車的輪胎,如果鞋跟磨偏得厲害,就要考慮是不是脊柱出了問題。如果鞋跟內側磨損得較厲害,很可能是第三、四腰椎有恙;外側磨損較嚴重的,則與第五腰椎有關。」這個說法未免有點以偏概全。
的確,當腰椎間盤突出壓迫下肢神經,兩側肌群由於失神經支配,力量不平衡時,會導致足部應力分布改變而產生鞋跟磨損。
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的鞋跟磨偏都跟脊柱有關,更別說哪邊磨偏就對應哪個節段的腰椎有恙了。
特殊磨損,可能提示某些足部疾病
不過,鞋底的磨損情況,有些確實可以反映出人的足底負重分布及某些特別的畸形。
1、正常腳形的鞋底磨損
正常腳形的鞋底磨損形狀,並不位於鞋底中央而是靠在偏外邊。
例如後跟磨損的標準位置,是在有鞋後跟的中央算起,磨損腳跟的外上邊約三分之一的地方。腳掌磨損的部分是從腳的小尾指到大腳趾所對應的地方。
而運動員的鞋底磨損情況又會根據運動類型有所不同。
例如:排球運動員的鞋底磨損會相對偏內側,特別在腳的大拇指關節處磨損會更明顯。
因此,在觀察鞋底磨損情況時,也必須同時了解其運動習慣。
2、中間磨損型:提防扁平足
如果發現在鞋的中間部分有磨痕,那說明足部中間部分受到的壓應力比較大。
平時我們足的中間部分為足弓所在部位,當足部中間部分著地時,往往說明有扁平足的情況,特別是發現鞋的中間內側鞋幫處出現鬆弛或磨損時,更說明內側足弓的塌陷。
3、外緣磨損:鞋尖太窄或馬蹄內翻足
鞋子的外緣磨損很多,說明鞋子存在鞋尖部分太窄、空位不夠,也可能存在馬蹄內翻足畸形或有此傾向。
此時,足部關節較僵直,依靠足的外側部分負重,外側鞋幫亦出現鬆弛或磨損。往往在鬆弛或磨損的鞋幫相對應處的足部,有足部老繭或雞眼的存在。
4、內磨損:大拇指外翻,足弓塌陷了
內磨損,即磨損的部分在鞋底的內緣,說明內側負重,足弓塌陷。
如果在大腳趾下方的鞋底出現磨損,可能是大腳趾在行走時的旋前所致,存在拇指外翻的情況。(穿高跟鞋最容易導致)
如果在鞋的中後部,那說明有平足或內側踝關節不穩,距骨、跟骨等後足向外翻;也可能存在X形腿及小腿旋轉畸形等問題。
5、前足1/3處磨損:前足異常負重
前足1/3處出現磨損,有可能是前足負重,踮腳行走,說明有跟腱攣縮或小腿腓腸肌腱膜攣縮等情況存在,及早就醫吧。
正確的走路姿勢
正確地走路,上體伸直,身體的任何部位都不過於用力,心情舒暢,步伐輕鬆,颯爽英姿。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下面將正確走法歸納為五個要點。重要的是五個方面的動作要協調成一個動作。五個動作作為一個整體,形成走這個動作。最基本的是腰要伸展,腰若彎,就不能恰當地支撐體重,上體也不能直立。其他五個要點是由此派生出來的。
1、上體伸展
上體筆直,下巴前伸,高抬頭,兩肩向後舒展。這樣,脊柱伸直,輕微呼吸時,腹部稍有起伏。用這種姿勢走,你會覺得是用胸走、用腰走。因為走的時候,胸和腰稍向前突出。這種姿勢與那種直通通像個棍似的直立姿勢不同,它要求上體稍向前傾,走起來颯颯有聲。這樣走,不但看起來看,還有一定道理。
首先,下巴突出、抬高頭,氣力充實。這時就像頭頂有根繩吊著上體似的,而且好像線頭有幾米長。這樣專心致志,思想集中在一點上,精力自然旺盛。其次,兩肩向後拉,肺部可以吸入更多的空氣。由此點出發,可以看出走是一項可持續時間長的運動,這麼說毫無勉強,由於兩肩向後拉,兩手才可大幅度擺動。
需要指出,即使說兩肩向後拉,也不要有意用力向後拉,而是自然向後。脊柱伸直後,就可調整全身的姿勢,並使身體維持平穩。無論用多大勁走,都要採用這種姿勢。輕微呼吸時,腹部略有起伏。這說明腹部處於輕度緊張狀態。這樣可減輕腹腔內的臟器對腰的負擔。最後一點,在走時胸和腰感到位置稍微提向前方。這樣有利於邁大步,而且腿部有從後面反彈過來的感覺。這種姿勢走起來很帥,易于堅持。
2、伸直膝蓋
展開膝蓋,並非僵硬、不靈活,而是使伸直的膝蓋在不受力的情況下行走。膝關節伸直了,步伐變大。大步走必須伸直膝蓋。至於步幅到底多大,應使你覺得舒服為好。伸直膝蓋有個竅門。伸直膝蓋走時,上體稍向前傾,好像要倒下來似的。後腿蹬,這樣前腿膝蓋自然伸直,步子也邁得大了。
此外前腳向前邁出時,同一側腰也好像向前運動,腰與腿要有效配合。走的時候要大腿帶動小腿,膝伸直,步幅也就大了。膝蓋伸展開,上體自然保持端正,速度也出得來。這就是伸直膝蓋的理由。如果走的時候膝蓋是彎曲的,腿只有一部分肌肉起作用,這樣易覺疲勞,腿部很快會沒勁兒。
3、腳跟著地
腳跟先著地,再將身體重心移到腳尖前腳著地時,腳跟先著地,身體重心落在腳跟上。然後,身體重心由腳跟通過腳掌向腳尖方向「滾轉」,最後到達腳尖。實際上,有人走路時,身體重心是由腳跟馬上移到腳尖。也有人用腳尖著地,這麼走,屬芭蕾舞等特殊情況。關於身體重心從腳跟到腳尖的滾轉有幾點值得注意。首先腳跟著地,不等於腳跟承受全部體重,也不意味著腳跟使勁兒踏地,使勁踏會震腦袋。
練習時,不抬胯,後腿膝關節彎曲,然後向前自然擺出。這樣,只有前腳腳跟著地。抬高大腿的「高抬腿」走,消耗的能量太多,不屬於現在提倡的自然走法之列。需強調的是,腳跟不承受全部體重,身體重心移動是流暢地在整個腳底下進行。前腳著地瞬間,後腳尖同時蹬出。身體重心移動是順理成章的事。因此,支撐體重的點不是腳跟,而是後腳大拇腳趾趾根附近區域。
4、腳向正前方邁
上體伸展,膝蓋伸直,走起來腳自然向前邁。在這個過程中,關鍵是後腿要伸直。腿伸直,膝蓋伸直,前腳自然向正前方邁。前腳向正前方邁出,腳的內側足跡形成一條直線。一般人們總覺得腳尖多少有點向外撇。有時為追求速度,向外撇點很有必要。有的人慢步時也腳尖外撇,俗稱八字腳,這樣走較穩定。
前腳向正前方踏出的動作和後腳重心轉移是有一定關係的,當腳跟著地,身體重心在整個腳掌上滾動,由腳跟移向腳尖,後腳以第一、第二和第三腳趾為中心踢出,形成前腳向正前方踏出的動作。腳掌的其餘部分發揮彈力的作用,使步行圓滑、流暢。步子邁大了,你就能掌握昂首挺胸,有韻律走的要領了。順便說一下「螃蟹步」的走法。這是腳尖向外撇,腳跟外側著地,大拇腳趾內側踢地。此外,它的特徵是彎腰、屈膝、駝背,並且腳不要向正前方邁。
5、擺胳膊
擺胳膊對走也很重要,時常會看到一些人,走路時,兩手插在衣袋裡。這種走法不對。這樣走兩肩收攏,走起來松松垮垮。胳膊擺得好壞,還要看手與腳的動作是否同步。因為在走這個動作中,手與腳,或者說胳膊與腿有密切關係。胳膊與腿的動作也是相互關聯的,右腳向前邁出,左手向前擺。
其中,特別是當膝蓋伸直,腳向正前方邁時,與腳的動作相對應,胳膊自然擺出。如果擺的比肩還寬,膝蓋易彎曲。擺動時,大拇手指似觸非觸衣服為佳,在不受力的狀態下,胳膊擺動時,肘部分自然伸與折。最近美國流行一種訓練方式,叫做「運動式走」。
這股風也傳到了日本。其特點是胳膊要擺到90度,臀部也要左右擺動,精神要飽滿。我倒認為自然擺動更好些。美國的「運動式走」可能適宜訓練,但人為因素較多。估且不論它在平地有何利弊,起碼這種走法不是到處可行的。因而,還是把胳膊自然地甩起來吧。
總結:其實生活中很多小事情都是會影響到身體健康的,保持一個好的形體只是這其中的一小步,但是也需要十分注意。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