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性壞疽手術處理原則 只有截肢可以選了嗎?
2025-07-22 03:19:09
乾性壞疽是指人體組織在壞死後因為發腐敗菌和其他細菌的影響,壞死組織呈現出黑色或者暗綠色的情況,乾性壞疽多在四肢的末端出現,與周圍健康組織之間有明顯的分界線,治療方面目前有暴瘦的藥物治療和手術切除,依情況不同處理方法也不相同,下面我們一起來深入的了解一下。
什麼是乾性壞疽
乾性壞疽大多是壞疽的一種,常見為肢端組織缺血壞死,乾枯變黑並向軀幹發展,直到血液循環足以防止壞死的地方停止。乾性壞疽的病變界線清楚。早期乾性壞疽的症狀為患處表面發白,感覺鈍痛和冷。在這個階段局部改善循環有治癒的可能,其後則需要去除壞死組織。但不經處理的話,最終壞死部分也會自行脫落。
乾性壞疽多見於四肢末端,例如動脈粥樣硬化、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和凍傷等疾患時。此時動脈受阻而靜脈回流通暢,故壞死組織的水分少,再加上體表水分易於蒸發,致使病變部位幹固皺縮,呈黑褐色,與周圍健康組織之間有明顯的分界線。由於壞死組織比較乾燥,因此腐敗菌感染一般較輕。
乾性壞疽治療方法
1、保守治療
對於乾性壞疽的治療,外治法是很重要的,不能把疼痛、壞死作為清創的原則,更不能見黑就切。對於較淺的一些創面比較適合用油紗敷貼法,煨膿化腐,腐肉軟化後再進行清創。對於已經侵犯到筋骨的創面適合用燥溼敷貼法,使壞死的組織和正常的組織完全的脫離後,在進行清創。
另外還要重視患者的全身治療,用胰島素控制血糖,使血糖達到正常的水平,控制好自身的飲食,及時糾正低蛋白血症和水電解質平衡的失調。另外還可以服用一些中藥要進行全身的調理,加速創面的癒合。
2、手術方法
採用截趾(指)術,可及時切除感染壞死病灶,促進創面癒合,縮短療程,且手術操作簡單,範圍小,創傷小,不增加病人的負擔,避免了某些不必要的截肢致殘,但必須嚴格掌握手術指徵,否則術後不但不癒合,反而易引起急性壞死和炎症擴散。
乾性壞疽手術處理原則
1、嚴格無菌操作,壞死感染的組織與健康組織孚善膈離,減少汙染機會,防止切口感染;
2、為保證血運,以採用等長皮瓣為宜。切口用利刀一直切至趾(指)骨,儘量避免擠壓、鉗夾組織;
3、肌腱以利刀快切,勿用力向外牽拉,防止肌腱回縮,將感染帶入;
4、止血儘量用3個0細絲線結紮或不結紮,以免遺留異物,影響創口癒合;
5、截骨時,斷端要用咬骨鉗咬平,防止遺留骨碎片,關節面軟骨應剝離乾淨;
6、游離皮瓣不宜過長,縫合前創面應用溫床大黴素鹽水輕輕衝洗乾淨,切口內常規放置細橡皮條引流,防止淤血而導致感染和脹開;
7、皮膚縫合不能過緊過密,否則易發生血運障礙,形成壞死。對潰瘍壞疽,應按一般原則處理。在血液循環明顯改善後再施行大小型截肢手術,對截肢術要嚴格掌握。
乾性壞疽和溼性壞疽的區別
1、乾性壞疽
大多見於四肢末端,例如動脈粥樣硬化、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和凍傷等疾患時。此時動脈受阻而靜脈回流通暢,故壞死組織的水分少,再加上體表水分易於蒸發,致使病變部位幹固皺縮,呈黑褐色,與周圍健康組織之間有明顯的分界線。由於壞死組織比較乾燥,因此腐敗菌感染一般較輕。
2、溼性壞疽
溼性壞疽多發生於與外界相通的內臟(腸、子宮、肺等),也可見於四肢(伴有淤血水腫時)。此時由於壞死組織含水分較多,故腐敗菌感染嚴重,局部明顯腫脹,呈暗綠色或汙黑色。腐敗菌分解蛋白質,產生吲哚、糞臭素等,造成惡臭。
由於病變發展較快,炎症比較瀰漫,故壞死組織與健康組織間無明顯分界線。同時組織壞死腐敗所產生的毒性產物及細菌毒素被吸收後,可引起全身中毒症狀,甚至可發生中毒性休克而死亡。常見的溼性壞疽有壞疽性闌尾炎、腸壞疽、肺壞疽及產後壞疽性子宮內膜炎等。
總結:通過小編的介紹大家對乾性壞疽一定有了了解,這裡小編再次提醒患有乾性壞疽的患者,乾性壞疽是一種比較嚴重的疾病,一定要趁早的控制住病情,無論是保守治療還是手術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