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的早期症狀有哪些?治心臟怎麼治療?
2025-07-19 23:19:28
患有心臟的人們要第一時間的到醫院接受治療,這樣可以幫助控制病情的加重,關於心臟病的治療哪些方法好是人們最關心的問題,心臟病的治療一定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法,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心臟病的治療哪些方法好。
心臟病的早期症狀有哪些
1、呼吸作了一些輕微活動時,或者處於安靜狀態時,出現呼吸短促現象,但不伴咳嗽,咳痰。這種情況很可能是左心功能不全的表現。
2、臉色如果臉色灰白而發紫、表情淡漠,這是心臟病晚期的病危面容。如果臉色呈暗紅色,這是風溼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的特徵。如果呈蒼白色,則有可能是二尖瓣關閉不全的徵象。
3、鼻子如果鼻子硬梆梆的,這表明心臟脂肪累積太多。如果鼻子尖發腫,表明心臟脂肪可能也在腫大或心臟病變正在擴大。此外,紅鼻子也常預示心臟有病。
4、皮膚慢性心力衰竭、晚期肺源性心臟病患者的皮膚可呈深褐色或暗紫色,這與機體組織長期缺氧,腎上腺皮質功能下降有關。皮膚黏膜和肢端呈青紫色,說明心臟缺氧,血液中的還原血蛋白增多。
5、耳朵心臟病人在早期都有不同程度的耳鳴表現,這是因為內耳的微細血管動力異常,病症尚未引起全身反應時,內耳就得到了先兆信號。如果你的耳垂出現一條連貫的皺褶,極有可能是冠狀動脈硬化所致。
6、頭頸如果由鎖骨上延伸到耳垂方向凸起一條表筋,如小指粗,很可能是右心功能不全。
7、肩膀天氣明明很好,左肩、左手臂內側卻有陣陣酸痛,這有可能是冠心病。
8、手腳手指末端或趾端明顯粗大,並且甲面凸起如鼓槌狀,常見於慢性肺原性心臟病或先天性青紫型心臟病患者。
9、下肢中老年人下肢水腫,往往是心臟功能不全導致靜脈血回流受阻的表現。此外,如果時常心悸、氣喘,只有蹲位才得以緩解,這是紫鉗性心臟病的特有表現。
治心臟怎麼治療
手術治療:手術治療是心臟病治療的主要方法,它實用於各種簡單先天性心臟病(如:室間隔缺損、房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等)及複雜先天性心臟病(如:合併肺動脈高壓的先心病、法樂氏四聯徵以及其他有紫紺現象的心臟病)。
介入治療:介入治療為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治療方法,主要適用於動脈導管未閉、房間隔缺損及部分室間隔缺損不合併其他需手術矯正的畸形患兒可考慮行介入治療。兩者的區別主要在於,手術治療適用範圍較廣,能根治各種簡單、複雜先天性心臟病,但有一定的創傷,術後恢復時間較長,少數病人可能出現心律失常、胸腔、心腔積液等併發症,還會留下手術疤痕影響美觀。而介入治療適用範圍較窄,價格較高,但無創傷,術後恢復快,無手術疤痕。
治療心臟病還要注意定期進行體檢,因為心臟病在很大程度上會帶動血壓的升高和血糖的異常,引起心臟病發作的同時還會造成有糖尿病高血壓等附加反應,要重視積極的而護理和治療。
在心臟病的發病階段,很多人群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心臟變化影響和刺激,導致心臟體系支撐被批淮,所以要重視對於藥物的定期使用,緩解心臟運行的壓力,同時注意將毒素及時排出體外。
治療心臟病的時候還得分清楚自己患病的類型,來根據自己患病的類型進行對症的治療,並且在治療的時候如果疾病嚴重的話,那麼建議及時的採用手術這種方法來加以治療,並且手術也是有很多種,建議患者根據自己的症狀來決定。
心臟病人吃什麼比較好
1、黑芝麻
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對維持血管壁的彈性作用巨大;另外,其中含有豐富的α-亞麻酸,也能起到降低血壓、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
2、燕麥
含有豐富的亞油酸和B族維生素,可以防止動脈硬化的粥樣斑塊形成;同樣含有大量的水溶性纖維素,能降低血中膽固醇含量。
3、魚類
比大多數肉類所含的脂肪和飽和脂肪酸都低,能增加血液中「好」的膽固醇,協助清除「壞」的膽固醇。
4、黃豆及其製品
含多種人體必需胺基酸和不飽和脂肪酸,能促進體內脂肪及膽固醇代謝,保持心血管通暢。
5、菠菜和胡蘿蔔
菠菜中富含葉酸。有研究表明,服用葉酸可以降低25%罹患心臟病的風險;而胡蘿蔔中的胡蘿蔔素可以轉化成維生素A,保持血管暢通從而防止中風。
6、黑木耳
由於黑木耳具有獨特的止血和活血雙向調節作用,所以又有「天然抗凝劑」之美稱,對防治冠心病和心腦血管病十分有益。
7、綠茶
營養成分極其豐富,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茶多酚。研究發現,茶多酚可以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具有預防動脈硬化、降低血壓和血脂、防治血栓等作用。
8、椰菜
營養豐富,富含維生素C、β胡蘿蔔素、纖維素以及鈣、鉀等。一棵中等大小的椰菜可以提供220%每日所需維生素C以及15%每日所需維生素A(以β胡蘿蔔素形式),並且具有低脂肪、低能量的優點。
9、堅果類
杏仁、花生等堅果富含對心臟有益的胺基酸和不飽和脂肪酸,能降低患心臟病的風險。杏仁、山核桃和花生都有助於保護心臟,但每天只要吃1把(大約42克)即可,不可以多吃。
10、土豆
也稱馬鈴薯、洋山芋。該食品含有較多的維生素C和鈉、鉀、鐵等,尤其鉀含量最為豐富,每100克中含鉀502毫克,是少有的高鉀蔬菜。
心臟病人不能吃什麼
1、苦瓜
苦瓜屬苦寒食物,風心病病人多為心脾陽氣不足,如過食苦寒食品,會損傷人體陽氣,加重病情,故心臟病者應少食。
2、慈茹
慈菇屬苦寒食物,風心病病人多為心脾陽氣不足,如過食苦寒食品,會損失人體陽氣,加重病情,飲食油膩引起的心臟病者可適當吃些。
3、蝦皮
蝦皮含有很多鈉鹽,會導致鈉水瀦留,增加血容量,加重心臟負擔,而且它富含膽固醇,對心血管不利,心臟病等心血管病患者應少食。
4、蝦米
蝦米含有很多鈉鹽,會導致鈉水瀦留,增加血容量,加重心臟負擔,而且蝦米還富含膽固醇,對心血管不利,心臟病等心血管病患者應少食。
5、墨魚
墨魚含膽固醇較高,多食易導致動脈粥樣硬化,不利於保護心血管健康,高血脂、高膽固醇血症、動脈硬化、心臟病等心血管病及肝病患者應慎食。
6、肥肉
肥肉的脂肪含量可高達90.8%,而且多為飽和脂肪酸,多吃肥肉會導致體內形成更多的粥樣硬化板塊,對肥胖、高血脂、糖尿病、心臟病、脂肪肝、高血脂等人群均有害無益。
7、豬大腸
豬大腸含有較高的脂肪和膽固醇,會導致熱量過剩,增加血管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故不適合高血壓、心臟病、脂肪肝、高血脂、肥胖等需要控制脂肪攝入的人群。
8、豬腰子
豬腰子膽固醇含量較高,長期過量攝入會導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增加冠心病、心絞痛、心梗等疾病的發病率,高膽固醇血症、肝病、高血壓和冠心病患者應少食。
9、瑤柱
瑤柱含有較多的膽固醇,多食會引起血膽固醇增高,加速動脈硬化,故高血脂、脂肪肝、肥胖、心臟病人群應少食。
10、雞肝
雞肝含有大量的膽固醇,長期食用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對心血管健康極為不利,高膽固醇血症、肝病、高血壓和冠心病患者應少食。
心臟病的有哪幾種
1、先天性心臟
一些染色體異常的疾病常伴有先天性心臟病,家族遺傳史。
2、風溼性心瓣膜病
也稱慢性風溼性心臟病,是指急性風溼性心臟炎後所遺留下來的以心臟各瓣膜病變為主的一種心臟病。
3、冠心病
抽菸及糖尿病、高血壓等導致血管硬化狹窄,使血流受阻,易使心肌缺氧而受損。勞累或精神緊張時出現胸骨後或心前區疼痛或緊縮樣疼痛;體力活動出現胸悶、心悸、氣短;出現與運動有關的頭痛、牙痛、腿痛;飽餐、寒冷或看驚險片時胸痛、心悸;平臥時突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性生活或排便困難時出現心慌、胸悶等不適。
4、高血壓心臟病
動脈性高血壓會導致左心室肥大;肺高壓症會導致右心室肥大。由於血壓長期升高,心臟的左心室泵血阻力上升,左心室長期處於超負荷狀態,因代償而逐漸肥厚、擴張,心肌耗氧增加,心肌重量增加,但無相應的供血增加。同時,高血壓損害冠狀動脈血管,發生粥樣硬化,使供應心肌的血液減少。兩者聯合作用,會導致心律紊亂、心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
5、風溼性心臟病
風溼性心瓣膜病也稱慢性風溼性心臟病,是指急性風溼性心臟炎後所遺留下來的以心臟各瓣膜病變為主的一種心臟病心臟病的七大種類心臟病的七大種類。心悸氣短,活動後喘促、疲勞,乏力,咯血等左心功能不全。重者出現頭昏,心絞痛,心律失常,甚至暈厥,猝死。晚期出現呼吸困難、咳嗽、咯血等左心功能不全症狀,體徵為主動瓣區聽到響亮粗糙的吹風樣收縮期雜音,向頸部傳導,並伴有收縮期震顫等。
6、肺源性心臟病
簡稱肺心病,是由於各種胸肺及支氣管病變而繼發的肺動脈高壓,最後導致以右室肥大為特點的心臟病。大多數肺心病是從慢性支氣管炎、阻塞性肺氣腫發展而來,少部分與支氣管哮喘、肺結核、支氣管擴張有關。肺源性心臟病常年存在,多於冬春季節並發呼吸道感染而導致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病死率較高。
7、心肌、心臟腫瘤及血管病變
新陳代謝或荷爾蒙異常的心肌變化等,有時酗酒,藥物亦導致心肌變化,心臟腫瘤大多為良性腫瘤,以黏液瘤為最常見,原發性心臟惡性腫瘤很少見。血管病變包括高血壓引起之動脈
怎樣預防心臟病
1、一周進行一次桑拿浴
芬蘭最新的研究發現,定期洗桑拿浴可以使患心臟病的風險降低60%。對中年人而言,定期洗桑拿浴的人比起那些從不洗桑拿浴的人死於心臟病的可能性減少一半。溫熱使心率加快,讓你的心血管系統進行了有效的「鍛鍊」。
然而,英國塞文歐克斯醫療中心顧問心臟病學家愛德華·蘭福德博士警告:「對那些有心臟病的人來說,忽然增加的心臟壓力可能會引發心臟問題。」
2、早餐喝燕麥粥
燕麥含有可溶性纖維,菊聚糖和低水平的有害膽固醇。它會形成一個厚的像牆紙一樣的凝膠,粘住腸道裡的膽固醇,防止其被吸收到血液中。營養學家薩拉·辛克說,每天3克菊聚糖(一般尺寸的一碗燕麥粥提供1.5克菊聚糖)就能把膽固醇水平降低5%到10%。薩拉建議人們把零食替換成燕麥餅或燕麥麵包。
此外,堅果也能對降低膽固醇起到有益的影響,因為其含有的植物淄醇能阻止膽固醇被吸收。記得每天吃一小把堅果(20顆杏仁、10顆腰果或核桃)。
3、務必定期用牙線清潔牙齒
牙齦病與動脈硬化和心臟病有著一定的關聯,人們認為引發蛀牙的細菌也能誘發與心臟病有關聯的炎症。
專家建議要定期刷牙並用牙線認真清潔牙齒(不光是為了清潔牙縫間的食物殘渣,牙線也能有效破壞細菌團形成的菌膜)。
4、一周兩次性生活
刊登在美國《心臟病學》雜誌上的一篇文章稱,性生活一周至少兩次的人比起那些一個月一次或更少的人患心臟病的概率小45%。
英國倫敦克裡登大學醫院心臟病學家阿西姆·莫霍特拉說:「這可能是歸因於性生活帶來的身心兩方面的好處,以及壓力的釋放。」
5、戴眼罩睡覺
英國華威大學的一項研究稱,睡眠缺乏具有較高的心臟病突發致死風險,夜裡睡眠不足6小時的人,該風險增加50%。
睡覺時務必保證房間處於黑暗狀態,戴上眼罩是個好方法,因為光會抑制睡眠時荷爾蒙褪黑激素的分泌。
6、降低糖分攝入
美國去年發表的一項研究稱,比起鹽,糖可能更容易導致高血壓。他們發現,低鹽水平飲食驅使人們增加了澱粉和糖的消耗。
領導這項研究的聖盧克美國中部心臟研究所心血管研究科學家詹姆斯·尼可蘭特尼奧說:「鼓勵人們對糖說不,可能是控制血壓更好的飲食策略。」
7、定期去旅行,享受陽光
美國匹茲堡大學的研究者們稱,定期去旅行可以把死於心臟病的風險降低三分之一。陽光假日帶來諸多益處。去年,南安普頓大學和愛丁堡大學的研究發現,陽光改變了人體一氧化氮的水平,使血管舒張、血壓下降。
8、吃酸奶
澳大利亞醫學院格裡菲斯健康研究所的一項研究顯示,每天攝入一定的「有益菌」或益生菌(從酸奶或營養劑中獲得),可以降低血壓,特別是對於那些血壓指數高的人。
有理論認為,好的細菌能阻礙引發跟心臟病有關聯的炎性過程。
9、跟朋友們去看電影
開懷大笑能促進血液循環,一些研究表明壓力破壞效應可以降低患心臟病的風險。美國科學家所做的研究表明,人們跟他人在一起時,開懷大笑的可能性比獨處時增加30倍。
10、不要憋尿
臺灣對早期心臟病人所做的一個小規模研究表明,過度充盈的膀胱能讓心臟跳動更快,對冠狀動脈形成不必要的壓力,使它們收縮。
11、站立式辦公
研究表明,一天坐8小時使人們患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糖尿病的風險增加了40%。因此,儘量使用站立式辦公桌。一天至少要站立兩小時,四小時更理想。
12、下載「正念」解壓應用
美國布朗大學新近的研究發現,進行「正念」 冥想的人大多擁有一顆健康的心臟。該研究首席作者、流行病學專家埃裡克·勞克斯教授說,通過「正念」——冥想的一種,人們得到了徹底的放鬆。心臟病學家推薦人們下載「正念」應用,指導人們進行「正念」解壓。
13、減少肉類攝入
眾所周知,素食者患心臟病的風險較低。哈佛大學新近的研究發現,把一日三餐肉轉化成一周三次肉就能把患心臟病的風險降低19%。尤其要注意紅肉如香腸,辣腸,培根和火腿的攝入量。
14、減輕體重
長期以來的研究都表明,體重減輕5%到10%可以降低血壓,減少壞膽固醇和血液裡的脂肪,減輕炎症,降低血糖水平。減重非常重要,尤其對那些脂肪堆積在腹部的人來說更是如此。
15、每天喝一點橄欖油
地中海飲食——以魚類,蔬菜,水果和橄欖油為主——能保護心臟健康。其中,橄欖油具有顯著的抗炎效果。英國倫敦克裡登大學醫院心臟病學家阿西姆·莫霍特拉每天攝入四匙冷壓初榨橄欖油,他說:「橄欖油含有一種名為多酚的化合物和維生素e,這兩樣東西能快速降低血液凝結的風險。對引發心臟病的慢性炎症有著積極影響。」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