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陝西的特色美食是羊肉泡饃(最能代表陝西文化的美食)
2023-05-12 21:57:11 4
長安自古帝王都,西安,古稱長安。她既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又是一座世界著名的旅遊城。對中國頗有研究的一位外國專家這麼說過,看十年的中國看深圳,看百年的中國看上海、看千年的中國到西安。這話說的不錯,西安確實是以古而聞名於世。
豐富的古文化,久遠的史前文明,使西安在中國,在世界的文化史上,特別在古文化史上佔有重要一頁,人們研究中國不能不研究陝西、研究西安,他的深厚的歷史和文化積澱,也為中國的飲食文化的發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牛羊肉泡饃誕生在古長安,不但是歷史的必然,也給這種飲食本身蒙上了一層厚厚的神秘的文化色彩,人們在西安爭先品嘗牛羊肉泡饃,也是試圖從牛羊肉泡饃中破譯西安這個古都和古文化之謎,了解西安這個古老而文明的城市。
牛羊肉泡饃的饃,是一種白面烤餅,還叫「飥飥饃」,掌心大小。
這種饃的製作工藝融我國燒餅和阿拉伯烤餅於一身,面微微有些發,烤出來中央白而不生,兩背烤出來的金黃色花紋宛如菊花綻開,邊沿微鼓,像一個棕色的鐵圈套在上面。
西安人吃泡饃都用手掰。機器撕的饃或者是用刀切的饃,都會造成饃的切縫變「死」,這樣一來湯的香味就不容易滲透到饃中,那泡沫的味道自然是大打折扣。把手洗得乾乾淨淨,拿起一個圓圓的饃一掰兩半,取其中一半順著邊沿慢慢掰碎,用指尖掐成小粒,再把那金黃的皮撕成薄片撒在碗裡抖落均勻。掰饃必須耐住性子精雕細刻,絲毫急躁不得,掰得如蠶豆般大小, 泡起來才越潤味兒。掰饃的過程很像喝茶,若是幾人同席,正好聊天解悶,若是一人獨坐,則可以靜靜地參悟點什麼了。
煮饃講究以饃定湯,因為掰饃大小是和煮法統一的,原則是湯寬饃塊大,反之則小,有經驗的廚師要根據用餐者掰饃的大小決定加多少湯。用餐者掰好的饃晚被編上號送給掌勺的大師傅,掌勺的大師傅把饃煮好以後再附上自己的號牌給用餐者端過來。其中還有一些特殊的交流語言,用餐者掰完饃,把一根筷子放在碗上,夥計便會明白,這要的是「幹拔」的煮法;碗上不放筷子則表示吃「口湯」和「水圍城」。
羊肉泡的傳統煮法有四種:單走、幹拔、口湯、水圍城。
口湯,煮出來的饃酥軟光滑,吃碗饃和肉後,碗底餘一口湯,故名口湯;第二種叫單走,有的食客要一碗羊肉湯,不要煮饃進去,單拿餅就湯吃,這叫單走;第三種叫幹泡,通過煮製,湯汁完全收入饃內,此饃筋而韌,粘而滑,吃後碗內無湯、無饃、無肉;第四種叫水圍城,寬湯大煮, 把煮熟的饃、肉放在碗中心,四周圍以湯汁,饃在湯中間冒一個尖尖,就像水圍著城一樣。
吃羊肉泡饃的時候,不要狼吞虎咽,也不要用筷子攪拌,倘若一攪和,味兒就散了,吃起來沒有層次,而要從碗的一邊一點一點蠶食,這樣才能品出羊肉泡饃的肉爛、味濃、湯鮮醇香、肥而不膩的滋味來。真正的吃主兒必是沿著碗邊一點一點「蠶食」,於水霧繚繞中細嚼慢咽,吃後飲「高湯」(即原汁湯加粉絲燴制而成)一碗,異香滿口,頓覺神清氣爽,精神倍增,唯有這樣才能對得起這大半天的工夫。
牛羊肉泡饃吃起來實惠,場面上相對節儉而不失禮節。從勞作的角度講,牛羊肉泡饃最適宜補充能量,在從前西部荒涼的歲月裡,吃泡饃首先是為頂飽,最早是販夫走卒垂涎欲滴的美食。而且很耐餓,吃完飯兩三個小時過去,還像剛吃過那樣飽。從招待賓客的角度講,吃牛羊肉泡饃就不適宜於舉行盛宴,甚至連四菜一湯的俗套都可以免去,享用「天下第一碗」足矣。
「三千萬秦人齊吼秦腔,一碗羊肉泡喜氣洋洋」,這是對陝西人豪邁性格的生動寫照,也充分表明了陝西人對 「天下第一碗」——羊肉泡饃的依賴。牛羊肉泡饃是中國飲食文化的傑出代表,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驕傲。從某種意義上說,已超出了飲食文化,而形成了一種地域文化,風俗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