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峰 今日說法(今日說法新掌門朱海峰)
2023-05-16 21:31:41 1
圖為朱海峰墨竹作品。
法制日報記者劉百軍
奔跑和國畫是最愛
說起中央電視臺的品牌欄目《今日說法》,多數人都不陌生,但提起朱海峰,可能很多人並不認識他。
在普通觀眾的視野和印象中,撒貝寧、張紹剛、陸一鳴等主持人或許才可以和《今日說法》畫上等號,一些觀眾甚至會認為《今日說法》就是這些主持人辦的,這實在是一個重大誤解。
初「識」朱海峰,是在一方小小的手機屏幕上,緣於本報邵炳芳社長發給我的一篇微信公號文章《拂素寫晴窗——朱海峰墨竹作品展》。
《生挺凌雲節》《翩翩么風下晴空》……十餘幅墨竹國畫作品,竹韻悠揚,在給人以美的視覺享受的同時,似能將觀者的神思帶入一種美好的情境,以竹的意象、品格啟迪觀者感悟。我被朱海峰的才情和墨竹吸引了。
我很好奇,朱海峰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在央視《今日說法》欄目的網站上,給他作了這樣的「速寫」——朱海峰,江西師大中文系89本,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95研。1997年進入央視,在《經濟半小時》磨礪多年,做過記者、編輯、撰稿,2003年參與創辦《第一時間》,晝伏夜出8年有餘。現任《今日說法》製片人。
個頭不高,腦袋光亮,面龐偏黑,鼻梁上架著一副近視眼鏡,穩重、和善,這是朱海峰給我的第一印象。
我跟朱海峰約了7月6日上午十點在央視進行採訪,當欄目秘書李海燕將我接進他的辦公區域時,他正在欄目組工作大平臺的一個角落審片,在那個角落的一個隔斷裡就是他的辦公桌,記者李健端坐在一旁等著他審片。他站起來和我簡單打了個招呼,就繼續幹活。我坐在他背後的沙發上,一起看他電腦屏幕上的影像《調查「奪命扣」》,一邊觀察他如何審片。對他的採訪就這樣開始了。
《今日說法》於我並不陌生,這檔欄目誕生於1999年1月2日,是中央電視臺第一檔全日播法治欄目。雖然已經好多年不再狂熱地追逐這一「中國人的法律午餐」,但是其配樂片頭畫外音「點滴記錄中國法治進程——《今日說法》」至今仍然時常縈繞在我的腦海之中。
1997年我從徐州師範大學本科畢業,邊工作邊備考全國律師資格考試,後來考研,《今日說法》一直陪伴著我,我從這檔欄目看到了各種案例,加深了對公序良俗、預期違約、犯罪構成等概念和理論的理解,也從電視畫面上走近了陳興良、馬憶南、李顯冬、李玫瑾等一批知名法律人,榮幸之處莫過於陳興良、馬憶南等以前只可在電視屏幕上仰視的一些法律人後來在我就讀北京大學法學院研究生時成為了我的老師。
《今日說法》開播以來,年年都會獲得各種獎項,如1999年全國法制節目欄目類一等獎、2010—2011年度全國電視法制節目創優評選全國十佳欄目獎、2015—2016年度全國法制電視節目「全國十佳欄目」,多次被評為中央電視臺品牌欄目獎等。
榮譽的背後,是今日說法人一直秉持著欄目開播以來恆久不變的「點滴記錄中國法治進程」理念,是他們在工作上的辛勤付出和對節目質量的孜孜以求。
古語云四十而不惑。朱海峰說,四十幾歲以後,他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欄目秘書李海燕感慨:現在科技這麼發達,完全可以在網上、手機上審片看稿,朱總並不需要每天到臺裡來,但他只要不出差,就每天都來,而且還來得特別早,精力充沛!
朱海峰告訴我,他之所以每天保持著旺盛的精力來工作,是因為他已經養成了良好的作息規律和跑步等健身習慣。
今年三月份之前,朱海峰每天晚上十點半準時上床睡覺,早上五點起床,跑步兩個小時,吃完早飯到單位開始一天的工作。三月份之後,由於報名參加了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李天旭中國傳統花鳥繪畫高研班,朱海峰把早晨主要用來跑步的兩個小時花在了國畫的學習上,然後是早飯,8點左右到單位,鍛鍊一個小時,再開始一整天的工作。
在新近評出的15名「第三屆百馬官方領跑兔」中,朱海峰被評選為「215兔子」,他這樣介紹自己:山裡長大,從小喜歡奔跑。參加過一些比賽,成績中等。全馬(全程馬拉松)的成績大概是3小時40分左右,半馬在1小時40分左右。還喜歡越野,耐寒。光豬跑者之一……
奔跑,依然是他的酷愛之一。
與朱海峰的交談中,能夠深切感受到他超強的意志力,無論是跑步還是繪畫,只要他下定決心要做的事,很難擋得住。
「對我來講從來沒有『堅持』這一說。堅持和意志力對我來講從來都不是問題。我是一個特別簡單實在的人,不說假話,人跟人之間交往就應該這樣。」朱海峰說。
四十以後才明白自己真正要什麼
記者:您是中央電視臺《今日說法》欄目的製片人,怎樣評價《今日說法》和您本人的工作?
朱海峰:在央視去年的品牌欄目排名中,第一名是新聞聯播,《今日說法》排在三、四、五名時都有過,歷史上最好時排到過第二名。
《今日說法》從1999年1月2日開播到現在,它的排名一直很穩定,是中央電視臺品牌欄目的一棵常青樹,很有活力。
現在全國有很多法治類電視欄目,由於內容良莠不齊,老百姓和很多部門都有微詞。
《今日說法》畢竟是央視的一檔普法欄目,我們更看重的是社會效益。節目好壞的判斷標準包括:選題內容是不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是不是符合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三貼近」原則。
若干年前,全社會的法治意識還很淡薄,但是現在,人們的法治意識已經覺醒。
從一個最簡單的現象來講,比如治理酒駕這一違法行為,五六年前,社會上的代駕沒有多少,代駕沒有市場,現在你看看,北京的代駕太普遍了,這種進步讓我很欣慰。在這種進步的背後,像《今日說法》這樣的普法類欄目就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你剛才和我一起看的被稱為「奪命扣」的汽車安全帶插片的片子,講述了開大型油罐車的司機巨波因超車判斷失誤和開寶馬車的女孩婷婷因疲勞駕駛引發交通事故雙雙喪命的故事,就是要通過這樣生動的案例來向老百姓普法,用一個個案例、一起起人間悲劇告訴觀眾,「奪命扣」這種東西很不安全,也不合法,大家不要用,公安機關、市場管理等有關職能部門也要積極作為。
提出要「講好中國故事」,《今日說法》就是要把中國的法治故事講好。我們每一期節目播出去,都有幾千萬人在看。我喜歡自己的工作,很有成就感。
記者:您是什麼時候到《今日說法》工作的,這裡的工作都有哪些特點?
朱海峰:2012年2月份我從央視二套來到《今日說法》做製片人。我從1997年來央視工作,一直在二套,《經濟半小時》《第一時間》都做過,從2003年到2011年我上了8年夜班,後來臺裡工作調整讓我到地方組歇一歇。做慣了業務的人,脫離了一線的生產,還是有些不適應。由於工作需要,到《今日說法》之後,工作量大了好多,每天都要盯著、每天都要審片,挺充實的。
《今日說法》的時效性不是很強,臺裡把它定位為非新聞類的專題性欄目。
我們要求一個記者每個月平均採訪製作一期節目,但也不輕鬆。在外面採訪拍攝要七八天,之前要進行選題論證,採訪溝通,後期還要跟主編反覆審看,跟嘉賓進行討論、剖析。主編和製片人都要審,如果需要修改還得拿回去改。所以,每期節目做下來很耗時間,能力強的記者相對輕鬆,能力弱的就比較累了。
記者採訪回來後要編片子做後期,攝像回來後簡單休息一下還得出差,平均下來一年要出差200多天,去年有的攝像出差天數竟然多達280天。
我們有4個主編、32個出鏡記者、9個攝像,每個主編帶一個組。其他還有做新媒體的、搞行政的、演播室人員等。
中央電視臺劃分為若干頻道,頻道下面劃分不同的欄目組,製片人就像一個車間主任,產品就是每天播出的三十分鐘的節目。
《今日說法》是央視綜合頻道少有的老欄目,同事們相處得不錯。有的記者一幹就是十幾年。但生活歸生活,工作歸工作,規則就是拿優質節目說話。我們每個季度都要評獎,每半年評一次首席記者,七個人,其中一個攝像。這是一個客觀的評選,根據每個節目收視率等指標來排名,前六個就是首席記者。沒有任何主觀的印象分。工作量高的、得獎的節目都能獲得加分。首席記者採取雙薪制。有榮譽、有經濟效益的激勵。在這裡拉關係是沒有用的。去年由於完不成工作任務等原因,欄目組辭退了兩個人。
記者:您在2014年新浪組織的一次論壇上曾表示,《今日說法》收視率表現很好,但是刑案報導佔比大,現在有沒有改觀?
朱海峰:曾經確實存在這樣的問題,但是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節目裡幾乎沒有出現過命案和其他一些大的刑事案件,現在節目絕大多數是民事、行政案件和對一些社會現象的探討,普法的取向更加明顯。
這種改變主要是從選題上嚴格把關,你看看網上的節目單就知道了。
7月4日播出的《變態辣的挑戰》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很生活化,法律點也很吸引人。
楊重是江蘇無錫的一名小夥兒,他在當地一家名為「辣府」的火鍋店裡參加了一次挑戰活動,項目是試吃這家火鍋店新推出的一種號稱「變態辣」的牛肉丸。普通人只能吃半個,楊重短時間內先後吃掉了10個。
挑戰成功之後,小楊身體的不適狀況突然惡化,腹痛難忍,被緊急送往醫院,經診斷,小楊患上了急性胰腺炎。出院之後,小楊將這家火鍋店告上了法庭索賠2萬元。
在法庭上,火鍋店提交了一份證據,是小楊在吃辣挑戰前親筆籤署的免責協議書。小楊則認為,他當時籤了這份免責協議,但是並不能因此免除火鍋店的責任。
2016年11月7日,雙方在法院籤訂了調解協議,辣府火鍋店最終同意承擔這次挑戰事件的部分責任,支付給小楊2000元作為賠償。對此,法律專家進行了具體分析。
記者:為了應對新媒體挑戰,《今日說法》做了哪些工作?
朱海峰:《今日說法》的所有節目都是原創的精心製作的優質內容,原創視頻節目本身受網際網路的影響不大。《今日說法》有固定的收視人群,觀眾的忠誠度高,有的通過電視看,有的通過網絡看,有的還在論壇貼吧討論,並且做筆記。
為應對新媒體發展,我們也成立了新媒體部門,一個主編三個記者,主要是照顧到年青觀眾的需求。相比電視的單向傳播,新媒體有互動性的優點,很受年青觀眾的喜愛。開辦了一些特色欄目,比如普法劇場、主持人演播室脫口秀、法律諮詢等。將來政策到位後,前景更好。去年,刊播「撒貝寧遭遇詐騙分子」節目的一期微信公眾號,就獲得了央視年度新媒體獎一等獎。
記者:您有跑步的業餘愛好,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朱海峰:我在山裡長大,從小就喜歡奔跑,跑步運動一直是我的愛好。四五年前,我和新華社的一個好朋友一起去呼倫貝爾出差,車剛到酒店,他就拿出跑鞋跑步去了。
啥情況?
從呼倫貝爾回來我也開始跑。那一年,雖然北京霧霾天多,每天早上我還是要跑6到8公裡。朋友勸我說空氣不好就不要跑了,為了養成跑步習慣,我還是堅持跑。
現在習慣已經養成了,所以為了心肺健康,空氣達不到良好以上的時候就不跑了。而在沒有霧霾時,每天都會跑上十公裡,這樣積累下來每月都能跑120公裡至180公裡。
去年10月16日,我參加了2016四川廣安國際紅色馬拉松賽,這是我第一次參加馬拉松比賽。
跑步簡單,不需要複雜的條件,就像山裡的孩子,樸實無華。只要有一顆奔跑的心,隨時隨地都可以跑,所以才會有這麼多人熱愛著跑步。跑步其實是一場與自己的對話:如何對待欲望,如何正確認識自己,絕望時如何讓理想之火不滅,順利時如何讓驕躁之心平復。
跑步不要求條件,不要求名牌,不要求有對手,不要求有場地,不要求專門的時間,只要有路就能跑,無論是出差、在家、在山上還是在平地上,只需要一雙跑鞋、一件T恤、一條運動褲。
記者:您的墨竹畫得很好,怎麼做到的?
朱海峰:我的國畫老師是李天旭,曾經也是咱們媒體人,他做過山東商報北京記者站站長、報社副總編,也是我很多年的好朋友。2015年他開辦了一個學習班,我去聽過兩次課,感覺自己沒有繪畫天賦,也沒時間,於是就不學了。
今年年初,他又在中國人民大學開了一個國畫班,又誠意邀請我參加,說我肯定行。為了這一份鼓勵,也認真思考了一次,這次我下決心認真參加了。先學梅蘭竹菊。竹子和蘭都已經學過了,你看到的作品展,實際上不是畫展而是作業展。我在微信朋友圈裡曾經說過,感謝老師和兄長李天旭的教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硬是把一個沒有藝術細胞的人從零起步,拉進了國畫藝術的大門。現在的畫還很稚嫩,尚未窺見真正藝術的堂奧。但我已經喜歡上水墨丹青了,必當努力勤勉。
從四五年前開始,每天不鍛鍊會覺得生活當中少了點什麼;現在又多了種愛好,只要不出差,每天不畫國畫也感覺生活中缺了點什麼。
人生是無數個選擇帶來的結果,現在很多人不快樂,有些人工作之後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四十多歲以後我才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而迷茫早已遠去。
一天當中,首先要分得清哪些時間是屬於工作和事業的,哪些時間是屬於自己的,能夠自由支配的。跑步為一動,國畫為一靜。兩項愛好讓我的業餘生活很充實飽滿,每天充滿了活力。
另外,一個月我平均讀兩本書,現在比較著迷的是一些社會、歷史、自然科學和藝術類的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