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有哪些特色美食(舌尖上的楚辭除了粽子)
2023-05-16 14:22:05 1
來源:中新社微信公眾號
在講究「吃」的中國人心中,每一個節日都少不了美食,因緬懷屈原而積俗成節的端午也不例外。在屈原故裡秭歸,端午的飲食習俗又與其他地方不同,凝聚著屈鄉兒女對「中華詩祖」的別樣情懷,就連食物都充滿詩意。
在秭歸人心目中,粽子與屈原難分難解。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十五、二十五,秭歸百姓都會全家齊動員,用蓼竹葉包糯米,包出三角稜形、中間有紅棗的、綠油油的粽子。
秭歸粽子俗稱清水粽子,口味清淡、吃法簡單,解開縛扎線索,剝開簝葉,將糯米「菱角」蘸糖吃。端午,就從一顆顆清香軟糯的粽子開始了。
然而,秭歸的端午美食,卻遠不止有粽子。
小編吞著口水,從《楚辭》中一口氣數出了30餘種食物。麵點、肉食、滷味、濃湯、山珍海味一應俱全。
室家遂宗,食多方些。
稻粢穱麥,挐黃粱些。
大苦醎酸,辛甘行些。
肥牛之腱,臑若芳些。
和酸若苦,陳吳羹些。
胹鱉炮羔,有柘漿些。
鵠酸臇鳧,煎鴻鶬些。
露雞臛蠵,厲而不爽些。
粔籹蜜餌,有餦餭些。
瑤漿蜜勺,實羽觴些。
挫糟凍飲,酎清涼些。
華酌既陳,有瓊漿些。
歸來反故室,敬而無妨些。
這是詩祖屈原《楚辭·招魂》中的一段。
中國飲食文化專家林乃燊教授在《中國飲食文化》中的翻譯的令人饞涎欲滴:家裡的餐廳舒適堂皇,飯菜多種多樣:大米、小米、二麥、黃粱,隨便你享用;酸、甜、苦、辣、濃香、鮮淡,盡會如意伺奉。牛腿筋閃著黃油,軟滑又芳香;吳廚師的拿手酸辣羹,真叫人口水直流;紅燒甲魚、掛爐羊肉,蘸上清甜的蔗糖;炸烹天鵝,紅燜野鴨,鐵扒肥雁和大鶴,喝著解膩的酸漿。滷汁油雞、清燉大龜,你再飽也想多吃幾口。油炸蛋饊,蜜沾粱粑,豆餡煎餅,味酸又清涼。為了解酒,還有玉漿的酸梅羹。歸來吧!老家不會使你失望。
看了學者專家們的譯文,小編口水都要流出來了。
《楚辭·大招》中有這樣一份誘人魂魄的「菜單」:
五穀六仞,設菰梁只。鼎臑盈望,和致芳只。內鶬鴿鵠,味豺羹只。魂乎歸來!恣所嘗只。
鮮蠵甘雞,和楚酪只。醢豚苦狗,膾苴蒪只。吳酸蒿蔞,不沾薄只。魂兮歸來!恣所擇只。
(此處省略若干……)
《楚辭譯文》中這樣翻譯的:
這裡有很多精細的食糧,用菰米做飯真香。食鼎滿案陳列,食物散發芬芳。肥嫩的鶬鶊鵓鳩天鵝肉,還調和著豹狗的肉湯。魂魄啊!回來吧!任你品嘗。
鮮美的大魚燉肥雞,再放點楚國的乳漿。豬肉醬和苦味的狗肉,再切點苴蓴加上。吳國做的酸菜,淡淡正恰當。魂魄啊!回來吧!任你選擇哪樣。
(此處省略若干……)
屈原在《楚辭·招魂》中多次提到美食,傳給後人有清楚菜名的就有二十多道,涉及的食材多達六七十種。屈原故裡秭歸屈原家宴就是從「屈原」「粽子」「端午節」三者關係開始的。
秭歸根據《楚辭》還原古楚烹飪方法,結合傳承幾千年的飲食風俗及獨有的食材,將屈原家的「私房菜」重新擺上了餐桌,把對歷史的追憶、對家鄉的眷戀做成了一道道令人饞涎欲滴的美味佳餚。
話不多說,小編還是先點一桌「屈原家宴」解解饞吧。
古法炮羔羊
古老的烹飪方法炮製最新鮮的美味,舌尖流淌的是千百年亙古不變的滿足與欣喜。
端陽蒸五黃
端陽花開,龍舟號子聲中溢出陣陣清香,五黃的鮮鹹清甜碰撞激發出屈鄉兒女最飽滿的生活熱情。
椒醬胹鱉
胹、燉,煮爛的意思。在楚辭《招魂》中,鱉的做法是清純成肉羹。屈原家宴取大塘鱉,配以特製醬料燒制而成,比清燉之法更香濃,是滋陰涼血潤燥之佳品。
橙皮牛肉
屈原《招魂》中有「肥牛之腱,臑若芳些。」用黃牛的牛腱與屈原家鄉特產新鮮橙皮一起燒燉入味,待湯汁漸濃隨即收汁裝盤,橙香味特別濃鬱。此菜為「中國臍橙之鄉」經典代表作,被評為「中國名菜」。
橙香粉蒸肉
楚地粉蒸起源於江漢平原,已近2000多年歷史,楚地粉蒸肉凸顯食材的原滋原味,粉蒸肉做好後,在鍋中煎炕後加入鮓辣椒即可。這道菜裡柑橘吸收了粉蒸肉的油膩,粉蒸肉吸收了柑橘的橙香,肥而不膩。
屈鄉蒸臘蹄
臘蹄子是秭歸人民招待貴客的必備菜餚,用清洗乾淨的臘蹄子和當地土母雞,再加上秭歸人家家曬制的洋芋果果兒(幹土豆)一起蒸煮,湯色乳白,臘蹄肉和土豆都軟而不爛,無論是喝湯還是吃肉都是極好的。
青灘嗦丟兒
所謂「青灘洩灘不算灘,崆嶺才是鬼門關」,秭歸佔據了三大險灘,因此,青灘船工生活特別艱辛,食材匱乏,船工就用鵝卵石加各種調料烹製成麻辣鮮香的下酒菜,船工們吮吸石頭下酒,隨後便將石頭丟棄。在秭歸方言中,吮吸即為「嗦」,因此,這道菜就叫「嗦丟兒」。此菜被譽為「世界上最硬的菜」,食用此菜需謹慎,只可嗦味,不可用牙咬。
勤勞智慧的秭歸人民將對家鄉的熱愛融進了一道道菜品。以屈原曾經歌詠的香草、柑橘入味烹調,開發出秭歸獨特的藥膳宴、臍橙宴。
2018年,「中國美食之鄉」花落秭歸,屈原家宴被評為「中國名宴」,古法炮羔羊、端陽蒸五黃等14道菜被評為「中國名菜」。
食物寄託人們最原始的鄉愁。通過還原歷史的味道,吸引荊楚兒女甚至是華夏兒女到屈原故裡來尋找精神根脈。屈原家宴重回餐桌,成為一種活色生香的歷史文化記憶符號。
文字:周華山 郭曉瑩 董曉斌 向紅梅
圖片:秭歸縣委宣傳部供圖
【編輯:蘇亦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