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湯麵與陽春麵(被外地人戲稱醬油湯煮麵)
2023-05-22 21:32:34 2
從本質上講,一碗麵的指標在於麵條本身,但江南地區的麵條大都是機器面,像南方人婉約的性格一樣,口感並不筋道。
與北方麵條的手工制、韌性足相比,本身就不佔優勢,所以南方麵條更需要湯頭、澆頭來輔佐修飾,並且口味還得多樣化。
而陽春麵作為江南地區的「名面」,更是將南方麵條的「簡約」發揮到極致,只需用鹽、醬油、一小塊豬油打底,衝入骨湯做湯頭,將煮好的麵條放進去,點綴些許蔥花即成。
湯微鹹,面鮮爽,就是這麼簡單,連澆頭都沒有。
雖然大道至簡,但要知道的是,江南括了如今的上海、揚州、蘇州、淮安等地,在不同城市中,陽春麵的做法也略有差別。
例如蘇幫陽春麵用的是紅湯,就是將醬油熬製過後,添入湯頭之中,本質上更貼近於醬油麵;而上海幫陽春麵用的則是白湯(骨湯),並沒有醬油一說。
相較之下,後者就比較講究,畢竟在紅湯中,醬油重口調製簡便(即便是用數種調料熬製),而想要熬出鮮美清澈的白湯,所付出成本自然更高一些。
陽春麵最早叫「清湯光面」(也就是清湯麵),原本就是給走卒販夫吃的。
因為早年間這面賣10文錢一碗,而農曆的十月又被稱為小陽春,且清、光等字眼不受商賈待見,故而才被人取了個「陽春麵」的雅號。
這充滿意境的名字,讓人對它充滿無限遐想,但事與願違的是,許多外地吃貨在品嘗之後,往往給出「麵條夾生」、「醬油湯煮掛麵」的評價,湯清清面光光,陽春白雪幾乎成了中性詞。
確實,連澆頭都沒有的陽春麵,身上倒是有著「珍珠翡翠白玉湯」的影子,出身貧寒且用料簡單,符合了江南麵條的小家碧玉,但得到外地食客的如此評價,倒也不算奇怪。
甚至就連出生在上海的女作家張愛玲,也曾對江南地區的麵條做出如此評價:
我剛巧最不愛吃湯麵,認為「寬湯窄面」最好窄到沒有,只剩一點面味,使湯較清而厚。
拋開其從小「嬌生慣養」的主觀口味不談,江南的麵條粗細大致一樣,的確稱不上什麼創意,往往喜歡在煮麵的火候上下點功夫,像略微夾生的叫「斷生」,再熟一些叫「健面」,再熟一點就叫「爛糊面」了。
種種如此,確實不如湯頭受人喜愛。
——輕肥說——
在北方地區,因為自古以來環境艱苦,麵條這種食物更偏向果腹生存,所以北方人更注重於麵條本身的口感。
唯獨富裕的江南地區,造就了南方人精緻細膩的性格,使其更喜歡在細節上下功夫,今天的「陽春麵」,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蘇南蘇北的口味尚且不同,更何況來自天南海北的外地食客,一種吃食能得到本地人的肯定並發揚光大,就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END·
本文由@輕肥食譜原創,專注美食多年,歡迎關注,帶給您更多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