簋街為啥叫簋街(為什麼美食街要叫)
2023-05-21 13:17:56 1
來源|喜馬拉雅APP 超級製作的精品課程《河森堡:了不起的博物館》
編輯|檸心榭
中國人有多愛吃,這件事我覺得不需要論證。稍微去博物館看看,從石器時代開始,中國人的食器之豐富多彩,多到那些東西的名字你都不認識。舉個例子,鼒簋簠鬲盨甗這些字你認識幾個?所謂「葡萄美酒夜光杯」,不同的食物也要用不同的容器來盛裝,才能讓味道得到最大化的凸顯。
愛吃小龍蝦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北京的東直門內北新橋附近有一條簋街。進簋街之前,你就能在路標處看到一個大型的青銅器雕塑,長得挺奇特的:兩邊都有提手,敞口的大肚子容器,下邊還有一個底座。同志們,這個東西就叫做「簋」,是古代一種裝食物的容器。
美食與食器:你方唱罷我登場簋是一種用來盛蒸煮過的食物的容器,也是非常重要的禮器。民以食為天,人類生存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吃飽了。所以自古以來,祭祀很多時候都是為了祈求風調雨順,糧食豐收。祭禮就是起源於向神靈奉獻食物,所以表示「祭祀」的字多與飲食有關。
我們來看「簋」這個字,按象形的方式來解釋,就是竹製裝食物的器皿。目前的考古發現,簋是從商代出現,差不多西周之後就逐漸被取代了,一般是青銅或者陶器,倒是沒見過竹製的。我個人認為,這種器型這麼大的物件,很難用竹子來做。
簋的形制很多,變化也比較大。商代的一般比較厚重,圓形深腹,圈足的比較多。而到了周,就出現了多足、多耳的變化。
商代青銅器之繁複精美,是絕無僅有的。西周時期,盤旋龍紋已經形成,這就是後來非常流行的盤龍紋的雛形。這種花紋,在食器上也多有出現。
中國古代的食器之多,很難計算數目。這是祖先對「吃」這件事無比尊重的表現。崇尚飲食的中國人,發明了各種食器,常用的有鼎、簋、鬲、盂、敦、盆、豆、釜等等。每種都有不同的用途,也有不同的位置。
這些食器雖然在歷史的變遷中漸漸被現代的餐具取代,但是卻展現了祖先對於飲食的智慧和對生活的熱愛。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著一件禁止出國展覽的重要文物,名為西周利簋。屬於西周早期的青銅器,1976年出土於陝西省臨潼縣。臨潼縣就是秦始皇陵兵馬俑所在地,其下轄各鎮都有歷史悠久的文物。
利簋採用上圓下方的形制,是西周初期銅簋的典型造型,同時也是中國古人對天圓地方這種古老觀念的體現。底座是圓形兩耳方座,這是西周才有的新形制。整個利簋上澆築饕餮紋,四角飾蟬紋。器內底鑄銘文4行33字。因制器者名利,故稱利簋。
這件西周利簋的出土,為考古界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實物證據。《詩經·大雅·大明》記載:「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說的是武王伐紂的決勝戰——牧野之戰。利簋的銘文內容:「武王徵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闌師,賜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寶尊彝」也記錄了這場戰役。
一直以來,關於牧野之戰的時間,史學界有多大40多種不同的說法。這個簋的出土,特別是銘文的記載,為準確地判定牧野之戰的時間,劃分周和商的斷代,提供了絕對時間的證據。不僅如此,它還證實了《尚書·牧誓》、《逸周書·世俘》等文獻記載的某些具體史實。
這件西周利簋的銘文有非常重要的史料價值,而且饕餮紋營造的威嚴感,將禮器的獰厲之美發揮到了極致。整個器身所飾的花紋,體現了特有的歷史面貌和時代風格。它是鎮國之寶,是祖先光榮的印記。
關於主播和課程:
喜馬拉雅FM自製頻道——超級製作,打造經典獨家課程。分享大師們的精彩,和你一同感悟學習。
迄今為止,人類文明的精華,有一大半在博物館裡。可以回顧我們從何而來,可以洞察我們將去向何處。歷經時間的考驗留存至今的瑰寶,在博物館裡,我們可以用最短的時間探尋一遍。講解器裡不講的事兒,河森堡講給你聽。
關於喜馬拉雅:
喜馬拉雅,中國知名音頻平臺,4.8億用戶的共同選擇。不用看,聽喜馬拉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