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吃的語言習慣(這些跟飲食有關的文字你知道意思嗎)
2023-05-11 16:01:16 4
吃飯是人生大事,不管愛不愛吃,為了生存,吃就是動物必然要做的功課。「民以食為天」、閩南俗語「吃飯皇帝大」,很多俗語都表達吃飯這件事無可取代的重要性。
吃很重要,從文字裡也能感受到古人對吃的重視。中文與烹飪方式有關的文字數量,在全球語言裡可說數一數二,光是放在滾水裡煮的表達,就有汆燙的「汆」,涮羊肉的「涮」,清燉的「燉」……而且讓人能認知到這些手法上的差異。每天都必須吃的我們,如果對於相關的文字內涵有更多了解,也許會對於每天把食物送入口中的日常行為,有更多體會。
「土豆」還是「馬鈴薯」?食材名稱大不同
說到飲食,就從食這個字說起。在最初造字的概念裡,「食」是一張向下張開的嘴巴,吃著裝在高腳食器裡的食物,總之就是一個低頭進食的樣子。而現在有同樣概念的「吃」這個字,原本指的反而是說話結巴的意思,也就是口吃。口字旁那個乞討的乞,原本是「氣」的簡略寫法,代表不成氣、呼吸不順暢。那為什麼現在會變成進食的意義?原來過去的「吃」寫作「吃」,因為筆畫複雜,而被較簡單的「吃」給取代。
再來說食材,其實要深入介紹會有點複雜,因為同樣的食材在不同地方也會有不同說法。以兩岸來說,在中國臺灣說「土豆」,指的是花生,而不是中國大陸的馬鈴薯;中國臺灣小吃常見的「米粉」,其實也是從稻米加工品為「粉」的概念而來。
另外很多朋友知道,食材裡只要有胡、番、洋這些字,都表示來自外來品種,而非當地原產的食材,像胡蘿蔔、胡椒、番茄、番石榴、洋芋、洋蔥等等。但你知道嗎?這三個字的使用也有時代區別。被稱作「胡」的可能是漢朝至唐朝之間命名的,當時張騫通西域,開啟外來品種、尤其是西亞、中亞一帶農產品與中原地區的交流;「番」則多半是明朝前後期引進,當時有較多來自南洋的植物,對這些區域往往以「番地」視之。到了清代,與歐美的往來更多,並且習慣以「洋」來稱呼,因此從這些區域被引進的食材,就經常冠上「洋」的名稱。這雖然不是絕對的分類方式,但基本上有這樣的時代區隔。
吃,在歷史上發展出多元意涵
烹調方式在文字表達上的複雜程度也不簡單。以大火烹調,就有炒、熘、爆等不同方式。「炒」最常見,就是以大火在鍋裡把食物攪拌到熟;「熘」是指把食材先稍微熱熟,然後透過勾芡或調味,讓芡汁或調味料附著在食材上,這種「溜」過去沾附的感覺,很有畫面,如「醋熘白菜」。「爆」則是用高溫的油來爆香食材,下手需要快狠準,食材丟進油鍋裡的劈啪聲音,完全呈現爆這個字的概念。都是用一把火來煮菜,但是手法不同滋味就不同,懂得怎麼說料理,也不見得能煮得一手好菜。
最後來說鼎,西周的「毛公鼎」,這種器具在古代象徵著正統、權力,也是成語中「問鼎中原」、「鼎足而立」、「一言九鼎」的來源。不過,最初的鼎也是煮食的工具,還沒有灶臺的時代,在有三支高腳的鼎下方擺上柴火,就可以烹調大量的肉與蔬菜等供品,因此逐漸連結祭祀與儀式成為禮器的象徵。
至於鑄鼎所用的青銅,在古代是很珍貴的材料。老百姓吃飯多半是用粗陶器皿,只有貴族才能使用這種辛苦開採出金屬、透過繁複工藝打造的器具,所以具有身份地位的象徵,在舉辦重要的祭祀儀式時,也要用銅器表達敬意。西周的禮樂制度規定只有天子才有使用九個鼎的權力,往下依照階級分別是七鼎、五鼎與三鼎,更使鼎轉化為國家權力的象徵。現今的考古研究有時也會透過鼎的製作,從鼎是否製作精良或者偷工減料,來推測當時天子的實權。
總之,人們賴以為生地吃這件事,歷史上發展出了多元的文化意涵。在相關的文字裡,也能看出飲食的學問。也許這些認識,可以讓我們在觀照自己的飲食起居時,也多一點用心與慎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