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草動物為什麼要被食肉動物吃(人類為什麼經常吃食草動物的肉)
2023-05-20 20:18:34 1
2020年,我國禽肉產量佔肉類總產量的比例,達到了30.91%,而且這個數字還在繼續提升。我國飼養的家禽是食肉動物還是食草動物呢?
答案是食草動物。其實不只是我國,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國家和地區,主要飼養的都是食草動物。
食草動物:以植物為食的動物統稱
我國飼養的家禽種類有哪些呢?主要消耗的品種是什麼?佔比多少?人類的飲食方式有過哪些變化?人類進化到現在,為什麼經常吃食草動物的肉,卻不怎麼吃食肉動物的肉呢?
幾種常見家禽動物、家畜動物種類
禽類品種數據顯示,在我國飼養的家禽品類中,雞是佔比最大的部分。2020年雞肉產量佔禽肉總量的63%,是妥妥的c位。
尤其近年來,我國白羽雞的養殖技術不斷成熟,使得禽肉產量還會保持穩步上升,而雞肉的佔比也會穩坐第一。當然,雞並不是我國唯一飼養的家禽,除它之外,還有鴨、鵝等動物。
據央視財經報導稱,中國一年吃掉50億隻白羽雞
家禽通常是指被人類馴養的鳥類總稱。也就是說,雞、鴨、鵝的前身,其實都屬於鳥類。雞是從野生原雞馴化而來的,種類繁多,有火雞、烏雞等,研究發現,人類可能在4000年前就已經馴化了它們。
家鴨被認為是從綠頭鴨馴化而來,體型相對較小,肉質鮮美,我國北京烤鴨的美味更是馳名中外。
2021年最受歡迎的十大地方美食中,北京烤鴨排名第四
鵝的前身是鴻雁或灰雁,因為地理環境的不同,所以東西方馴化的種類也不一樣,西方馴化的是灰雁,我國馴化的則是鴻雁。鵝的肉質同樣鮮美,但更讓歐洲人著迷的,是它體內的脂肪肝,歐洲人甚至將鵝的脂肪肝,列為了世界三大美食之一。
當然,這些家禽除了肉,其卵和羽毛,也是人類可以利用的部分。可以說,人類飼養的家禽,身上幾乎不存在沒用的東西。
雞蛋:富含膽固醇,是人類常食用的食物之一
那麼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飲食方式有過哪些變化呢?又為何很少吃食肉動物?
飲食方式的變化地球上的生物,都是經歷了漫長的演化形成的,無論是飲食方式,還是生活習慣,又或者是身體的某些變化,都是為了適應環境而產生的。
人類在進化過程中最顯著的變化是學會使用工具
科學家在研究人類的進化過程中發現,人類的祖先,或者說地球所有生物的祖先,都是從海洋中進化而來的。畢竟地球最開始的時候,原本就是一片汪洋,氧氣也是從海裡的藻類植物中產生,所以海洋確實具備了生命形成的基本條件。
後來,隨著溫度的升高,地球上的海洋面積開始逐漸減少,海裡的四足魚類只能嘗試走向陸地,換取新的生存機會。這一部分成功存活的動物,逐漸適應了陸地上的生活,並走入了森林,進化成了兩棲動物,又分化出了不同的種類。猿類動物便是其中一種,最初猿類還是素食動物,主要吃果實和樹葉為生。這一點可以從人類目前找到的古猿化石中推斷出來。
猿類與人類最為相似,主要以樹葉和樹枝為食
後來一些古猿接觸到了腐肉,畢竟那個時代,整個地球都是自然界,弱肉強食,總會留下許多動物屍體。也許古猿是出於好奇,也許是太餓了沒找到吃的,總之,有一部分就去嘗試吃了腐肉。
結果這不吃不知道,一吃就感覺發現了新世界,一傳十十傳百,越來越多的古猿開始食用腐肉,覺得這玩意兒比樹葉和果實好吃多了。不過腐肉畢竟是生肉,有些時間長了還有腐爛的味道,總感覺好像差點什麼。
在大約150萬年前,人類學會了使用火
直到火種的出現,幫助人類祖先解決了這一問題,古猿在進化過程中,智力和行動能力都在提高。自從發現火種後,它們便學會了使用火來烤熟生肉,還會用火作為驅趕敵人的武器。
熟肉是人類飲食習慣的一大重要改變,從這個時期開始,人類深深陷入了熟肉的美味誘惑中。甚至為了得到食物,開始對活著的動物進行狩獵。當然,他們只敢攻擊那些弱小的食草動物。至於獅子、老虎、狼等兇猛的食肉動物,還是得躲得遠遠的。
易捕獲的食草動物
那時候的人類,攻擊力確實低於食肉動物,狩獵的話會十分危險。但現如今人類已經有了這麼多專業設備,為何還是很少吃食肉動物呢?
為何很少吃食肉動物人們喜歡吃肉這一點,沒什麼爭議。世界上被人們吃過的動物種類,可能連動物專家都得分析個幾天幾夜。不過相比食草動物,人們確實很少吃食肉動物,除了早期的捕獵危險性,還有幾個其它的原因。
遠古食肉動物的體型龐大,難以狩獵
第一個是不易馴養,要知道人類進化到現在,已經不再依靠捕獵來獲取食物了,而是到菜市場、超市去購買自己的食材。而供應到這些場所的食物,都是由養殖場提供的,無論是蔬菜還是肉類,如今都由人類自己種植、養殖,然後再進行售賣和食用。
比如雞、鴨、鵝就是人們專門飼養來食用的家禽。餵養這些家禽只需要一些飼料,雖然這些飼料的主要成分是糧食作物,看起來每年確實要「浪費」不少的糧食。但其實這筆買賣是划算的,畢竟是消耗植物換取了肉類產品。
家禽體型小,養殖成本很低
而如果飼養食肉動物,不僅馴養難度大,它們還需要吃很多的肉才會長大,人們本身就是為了獲取肉類,才養的它們,結果還要搭上更多的肉,顯然並不划算。
另一個原因是營養的高低,雖然食肉動物在野外攻擊力更強,會吃掉許多食草動物,但營養的攝取會在每一級之後變得更少。比如,一隻食草動物吃了10斤草,那麼它體內就會攝取到草的大部分能量和營養,而如果這隻動物又被食肉動物吃掉,十斤草的營養到這裡就沒多少了。所以人們直接吃食草動物,能夠獲取的營養反而更多。
能量沿著食物鏈流動時,每一級傳遞的能量都有一定消耗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味道的差異,食物美不美味、好不好吃,是人們選擇的主要標準,畢竟現在大多數人都不用擔心填不飽肚子了。食草動物以植物為食,進食的成分簡單,植物也沒什麼大的異味,所以它們的肉質通常都更鮮美。
而食肉動物,尤其是野生的,為了捕獵,它們會不斷地發起攻擊,在頻繁的戰鬥中,它們的肉質會變得又緊又硬,口感極差。再加上以肉為食,所以身體的腥味也很重,很多人都受不了這種味道。
肉食動物的產肉量少,吃的肉卻多,難以量產化
這麼看下來,食肉動物確實沒什麼好吃的。其實除了食草動物,人們也飼養了很多雜食性動物,它們也是人類餐桌上的常見食物。
雜食性動物比如豬肉,到目前為止,豬肉是我國肉類消費佔比最高的食物,前面提到的雞肉也只能在禽肉中稱王,與豬肉相比還得排第二。
豬肉渾身都是「寶」,無論哪個部位都能被做成美味佳餚
還有一些水生生物,算是雜食性也算是食肉動物,但它們卻還是很受人們喜愛。難道這些動物,就沒有前面提到的那些問題了嗎?
當然有,比如魚類有腥味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一進入水產市場就會聞到。許多魚類都要以小蝦小螺為食,但這些食用量其實並不大,比起陸地上的大型食肉動物,這已經很省飼料了!
魚類的生物鏈示意圖
而且目前大部分水產資源,都是直接從自然界的水域中捕撈起來的,環境是自然界的,食物也是自然界的,人們不需要餵養和照顧,只要在它們的成熟期帶著漁船來打撈就可以了。這根本就是0成本的買賣,加上人們本來也喜歡吃各種各樣的食物,陸地生物吃煩了就換換海鮮,口味和營養都得跟上。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產品生產國、消費國、進出口國之一
人類的食譜非常廣,有葷有素還有各種營養搭配,當然也有很多素食主義者,他們認為殺害動物是一件很殘忍的事,所以選擇不食用肉類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