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飪基本功怎麼練(學幾個細節中的)
2023-05-21 10:37:17 2
學做菜是一件很有趣的事,開始前覺得很容易,上手以後發現很頭疼,等做出幾道拿手菜以後,看著家人風捲殘雲般享受自己的作品,又會是很大的成就感。
做菜跟其他事情一樣,畫好了框架,找對了方向,然後就是細節的堆積。
很多朋友看廚師炒菜,大火大勺,急火快炒,所以就有人誤會烹飪可以是一件快刀斬亂麻的小事。
我們只看到了表,卻忽略了裡。味道都是從時間的縫隙裡散發出來的,高溫讓把時間變短卻把味道變長。
廚師與普通人的區別就在於此,要在轉瞬即逝的時機上,摳住每一個細節,讓味道得以揮發,堆積,融合。
剛學廚的時候,我第一次被我師父罵,是因為我扔了一把香菜根。
老痞廚那天要教燒魚,我被分配的任務是配小料,蔥姜蒜和香菜,很簡單的工作。
我像往常一樣,把香菜的黃葉摘掉,香菜根掐去然後衝洗乾淨。
老痞廚恰好路過,撿起我扔到垃圾桶裡的香菜根,面無表情的說道,「把這個洗乾淨,一會兒用。」
我以為他開玩笑,笑了笑沒說話。老痞廚看我沒動,一個大巴掌就呼了過來。
「臭小子,那香菜根是個好東西,你懂個屁。」
雖然不明白怎麼回事,我還是把香菜根拿了起來,仔細的衝洗乾淨。
老痞廚做魚之前,把蔥姜蒜和香菜根先放鍋裡炸香,扔了一個八角進去。生抽和花雕酒烹香,然後滿屋子都被香味兒佔領了。
後來我才知道,香菜根是香菜身上味道最濃鬱的地方,同理,蔥根也是。
老實說,一個香菜根不會把一道燒魚的味道左右太多。
但是養成了忽略細節的習慣,就不是一個香菜根能救回來了的。
把視角放到細節上以後,可能不會有立竿見影那麼明顯的效果,沉澱一段時間回頭再看,會發現你的廚藝已經甩了別人好幾條街啦。
然後那種做菜時好時壞,發揮不穩定的事兒,就徹底跟你說拜拜了。
01 撿料
蔥姜蒜這種小料以及香料能給食材去腥去異,給菜品增香提鮮,那是不是放的越多越好呢?
不僅不能多放,而且還要把它們提前撿出來。可不是過河拆橋兔死狗烹的意思,而是因為過猶不及。
蔥姜在久煮後會發酸,香料在高溫的湯中時間太久也會產生一些異味。就算是不產生異味的香料,也要提前撿出來,否則會因為香料味道過濃,壓制食材本味。
我這個人很愛吃麵條,也喜歡雞肉,所以開店以後,就研究了一種雞肉滷,可以做湯麵也能做拌麵。
賣的比較火,連在城市對角開店的朋友都知道了,厚著臉皮非讓我教他。
因為關係不錯,而且離我比較遠不會存在競爭,所以就把做法給了他。
過了幾天他給我打電話,說按照我的做法,出來的味道不如我店裡的鮮,雞肉味兒也不那麼濃。
我第一反應是料下重了,要不然就是沒有炒到位,雞肉腥味兒沒有完全炒出去。
我把自己的猜測告訴了他,過了幾天又給我打電話,說是按照我說的調整了一下。味道比以前好多了,但是又有了新問題,做的過程中味道沒問題,剛出鍋味道也很好,但是過不了多久味道就不行了。
幫人幫到底嘛,我騎著我的小電驢,跨越了整個城市去了趟他的店裡。
一看到他炒的滷,我就發現了問題的根源,那支稜的大薑片跟張牙舞爪的八角,在雞肉裡嘚嘚瑟瑟地衝我才笑呢。
「我說大哥,你沒把料撿出去呀?」
他撓著後腦勺,憨憨的道,「啊?你也沒告訴我要撿呀。」
我一頭黑線的坐下,無奈的說道,「虧你還是個廚子呢,這麼基本的道理都不懂?」
那天我逮住機會,好好訓了他一遍,走的時候還順了他一塊剛滷好的牛肉,騎著電驢一溜煙兒的跑了。
回家嘗了一口他的牛肉,果然是通病,料味兒太大了。
大家可能不知道,像我師父老痞廚那種廚師,越老越妖,他甚至會記住下料的時候,放了幾片姜,幾段蔥,多少個八角和花椒。
後來我看老飯骨視頻的時候,發現原來鄭大爺也是那樣,切姜的時候嘴裡就碎碎念,「三片兒姜啊,得記住,一會兒全挑出來。」
02 靈活用鍋蓋
食材裡面包含著很多味道,鮮,香,甜是我們喜歡的,腥,臭,苦是廚師努力要去掉的。
讓這些味道揮發出來,最有效的工具就是溫度。高溫能激發食材內部的味道,肌理間組織液儲存的異味,深藏在細胞內部的本味,在溫度的作用下,統統都跑了出來。
這是為什麼熟制食物會取代生食的原因。
在做菜的時候,大家都關心鍋好不好用,太多人的人冷落了鍋蓋。
當蓋子蓋上以後,熱量的散發會被阻止,氣壓也會隨之升高,鍋內溫度會比敞開的時候高,熱量也不會浪費。
溫度越高,鍋裡面一系列的反應也會提速,食材熟化,味道釋放,味道融合都會更快,這便是使用高壓鍋的原理。
蓋蓋加小火,找到一個平衡點以後,鍋內的溫度會維持在一個最合適的範圍內。再加上時間的作用下,催生出太多我們喜愛的美食。
軟爛脫骨,肉香濃鬱,湯鮮味濃等等這一系列的形容詞,都是形容它的。
燜面
蓋蓋烹飪,還衍生出一種烹飪手法,就是燜。燜的好處是可以保留食材所有的味道,從而讓味道更加濃鬱豐富。
燜的最關鍵一步,是關火後的幾分鐘。開火的時候,氣流在熱量的催促下,向上蒸騰循環。味道也隨之向上,關火以後,氣流回落,味道則會向下落回食材上。
蓋蓋做菜有很多優點,那麼它的難點是什麼呢?
最大的難點就是蓋上蓋子的時機,前面說過,食材中不僅有本味,還有我們所討厭的異味。
高溫下異味比本味會優先揮發,當異味揮發完以後,才能蓋上蓋子,否則這道枷鎖不僅鎖住了本味,也鎖住了異味。
估計很多人都聽過這句話,「大火燒開,小火慢燉」。這句話其實不全,應該是「大火燒開十分鐘,轉小火慢燉」。
油燜蝦
關鍵點,在於大火燒開的那十分鐘,這十分鐘儲存著一道燒菜的成敗關鍵。
以一道家常燒排骨為例吧:
排骨清洗乾淨,冷水下鍋焯水,下一點蔥姜和花雕酒。水開以後打幹淨浮末,多焯一會兒,把排骨焯透,直至沒有血水滲出,沒有浮末出現。鍋裡加油,蔥姜,八角,花椒小火炒香,可以放一小塊桂皮,我不喜歡桂皮味兒,所以不放。下入排骨,煸炒一會兒,可以把排骨中的油脂炒出來一點,這樣肥肉不膩,瘦肉更香。下花雕酒,去除腥味,下生抽和胡椒粉調味,下老抽調色。翻炒幾下加熱水,最好是開水。大火燒開,燒開以後一直保持大火滾開的狀態十分鐘。剛燒開的時候,觀察顏色,如果不夠的話可以再補一點老抽。在這十分鐘裡,顏色會定到排骨上,排骨殘留的腥味會被高溫轟走,料香味兒則會大幅度的激發到湯裡。
十分鐘之後,把蔥姜撿出去,若是不喜歡料味兒大的,可以把香料全部撿出去。我一般會撿一部分,留下一小部分,可以讓香料味兒,有一點支撐。
然後放到高壓鍋裡,電高壓鍋選排骨模式,常規的鍋,看肉的老嫩程度,現在市面上的肉,上氣兒十分鐘就差不多。壓好以後,連湯帶肉回鍋收汁,這時候把剩餘的香料全部挑出去,加鹽調味兒,湯汁收緊以後出鍋。03 不用蔥姜,用蔥姜水
這個事兒說起來,我鬧了很多笑話。
我除了愛吃麵條和排骨,也很愛吃肉丸子,哎,真是個吃貨……
肉丸子,用蔥姜去腥,但每次炸出來以後丸子上都有黑點,仔細看發現是肉裡的蔥炸糊了。
如果不放蔥,味道不好吃,放了蔥呢,又特別容易糊。後來我就把蔥切的很碎很碎,炸出來以後,發現丸子上跟沾了一圈黑芝麻似的,切的越碎,越容易糊。
第一次炒宮保雞丁這道菜的時候,味道特別腥,一點兒也吃不到飯店裡那種酸甜鮮嫩的感覺。
因為我特意去好幾個飯店觀察了他們做的宮保雞丁,在菜裡都沒有用到姜和香料去腥。
類似的笑話還有很多,直到學廚以後,我才知道了一個非常神奇的東西,蔥姜水。
這就是烹飪世界裡,食其味不見其形的境界。
蔥姜香料水
一份燉肉,可以搭配米飯,搭配饅頭,甚至搭配麵條。無論什麼主食,只要是沾上肉湯都是肉的味道。
說明味道的存在是可以脫離本身介質的,再比如一碗雞湯中,沒有一塊雞肉,卻能飽含雞肉的鮮美。
那麼我想要蔥姜的香味和去腥功能,把蔥姜榨出汁溶於水中以後,一碗蔥姜水其實就是蔥姜本身了。
打開這個思路以後,就能把以前很多被局限的事情做好了。
表面上,除了蔥姜水,你可能還會靈活的做出蔥姜酒水,花椒水,蒜水等等。
如果想的再深一點,你就會思考一個問題,一道菜的製作過程中,味道的從去異味,出本味,融合味,然後再入味。
那麼這個過程中,味道在哪裡存在呢?
異味出來以後跑了,那麼本味去了哪裡?多種食材和調料的味道碰撞融合,這些味道在哪裡融合呢?
可以確定的是,它們一部分會氣化後鑽進我們的鼻子,也就是我們聞到的香味,但是大部分味道最後還能吃到我們的嘴裡。
我想了想,決定賣個關子吧,如果大家自己想明白,會對廚藝提升有醍醐灌頂的效果。
或者大家在評論區討論,或者我寫到評論區。
我喜歡用文字分享烹飪感悟,希望跟大家一起提高廚藝。
喜歡文章的朋友,記得點擊關注,後面還有很多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