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好吃懶做會有什麼後果(原來真的是種病)
2023-05-13 13:49:06 3
「好吃懶做」居然還頗感委屈,原來是醫生在為其「撐腰」。
近日,面色紅潤的趙先生(化名)來到浙江省人民醫院複查時,握住該院院長助理、胃腸胰外科主任牟一平教授的手,很是感激:「太感謝了,是您為我洗盡『冤屈』,以前我說自己有病,誰信哪!」
牟一平教授笑著稱,這是一種「小眾」疾病,不少基層醫生也可能不知這種病,確實容易引起誤解。
「來院時血糖只有2.2mmol/L,遠低於平均水平5-6 mmol/L,結合其他症狀與檢查,比如吃得多卻沒力氣等,我們基本可以確定是什麼病了。」醫院胃腸胰外科主治醫師周育成,介紹趙先生當時的病況。
來自浙東某鎮的的趙先生,33歲,身體健壯,工作積極,頗受單位及親朋好友的好評。不知怎的,要強的他漸漸變了個人似的,工作或幹點事情懶懶的,沒什麼精神。而趙先生說因為「時常全身乏力,容易出汗,應該是身體出了問題。」
「有病就去醫院嘛!」在妻子陪同下,到了當地醫院,但幾次常規檢查都顯示良好。還讓單位同事及家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趙先生一邊說沒有力氣,卻飯量漸長,一反常態大量進食,沒多少日子胖了好多斤。吃得多,又懶得做事,這不是「好吃懶做」嗎?
時間一長,趙先生在眾人眼裡形象陡降。連鄰居教育小孩也拿他做反面例子,「好好學習,勤快些,別像隔壁趙叔叔那樣遭人嫌!」
「真的是吃得多但人沒力氣,醫院檢查卻沒問題,又無法自證『清白』,憋屈得很啊!」 趙先生說起「血淚」史,一臉無奈。
不久前,趙先生一天晚上加班時突然昏迷,大家都嚇壞了。被送往醫院檢查,血糖只有2.2mmol/L……但他吃得不少啊,肯定不是單純的血糖低!趙先生被輾轉送到浙江省人民醫院。「儘管這樣的病人並不多,但我們還是憑多年診治經驗,很快確診為胰島素瘤。」牟一平教授介紹說,隨後帶領團隊為趙先生施行微創手術,即在腹部開幾個小洞,然後用腹腔鏡進入胰腺,順利地將胰島素瘤切除。住院不到一周即痊癒出院。
此次來複查,趙先生精神煥發,開心地告訴牟一平教授等醫生,體力、飲食等完全恢復正常。同事及家人得知詳情後也恍然大悟,是以前誤解了趙先生。
牟一平教授介紹, 別說患者及家人不知,一些基層的醫務人員可能也不知這種病。因此希望通過媒體,讓更多患者和醫務人員關注這個病。
胰島素瘤好發於青壯年,男女比例為2:1,90%以上為良性。胰島素瘤是長在胰腺上的腫瘤,有一定遺傳傾向,而一旦發病,不同年齡段的人表現不盡相同,需要經驗豐富的醫生才能準確診斷。
牟教授具體總結出該病的臨床特點:
年輕人常表現為頭暈乏力不願動,被人誤解為好吃懶做;
中年人會表現為記憶力減退,有時連回家的路都會忘,被人誤以為精神病;
老年人會表現為突然昏厥,則被誤以為是心血管病。
其實,這些異常的表現,都是胰島素瘤造成血糖過低所導致,醫學上叫「低血糖症」。
當胰腺上長了胰島素瘤後,胰島素分泌就出現異常,患者就會飢餓、頭暈、乏力、心慌,嚴重的會出現昏迷。這時,吃一顆糖會得到暫時的緩解,但長期發生這樣的情況,最直接受損害的就是大腦。因大腦細胞單純靠葡萄糖供應能量,而其他細胞血糖不足,改由脂肪供應能量。
胰島素瘤關鍵是要及時確診,及時治療,常規體檢加上針對性檢查可以及時發現。「在血常規和血生化中,都會做到血糖以及胰島素水平。如果血糖低而胰島素高,那麼就要懷疑患上這個病了。」
牟一平教授介紹, 如確診為胰島素瘤,治癒的辦法就是手術切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