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豉製作過程中加鹽的作用(一個不可小覷的調味料)
2023-05-18 16:19:57 2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如何將食物做的色香味俱全,既健康又有營養成為了每個家庭十分注重的事。如今隨著食物的做法越來越多,各種調味料的出現和組合就成為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中就有一種家庭常用的調味料——豆豉。
豆豉是我國傳統特色發酵豆製品調味料。豆豉約創製於春秋、戰國之際。《楚辭.招魂》中有「大苦鹹酸」,根據注釋大苦即為豆豉。《史記.貨殖列傳》始見豆豉記述。《齊民要術》載有製作豆豉的技法。東漢開始用作藥物。以後歷代食籍、藥籍均有關於豆豉的記述。
豆豉,古代稱為「幽菽」,也叫「嗜」。最早的記載見於漢代劉熙《釋名·釋飲食》一書中,譽豆豉為「五味調和,需之而成」。明代楊慎 《丹鉛雜錄·解字之妙》:「蓋豉本豆也,以鹽配之,幽閉於甕盎中所成,故曰幽菽。」
豆豉以黑豆或黃豆為主要原料,利用毛黴、麴黴或者細菌蛋白酶的作用,分解大豆蛋白質,達到一定程度時,加鹽、加酒、乾燥等方法,抑制酶的活力,延緩發酵過程而製成。古人不但把豆豉用於調味,而且用於入藥,對它極為看重。
而說到藥用就不得不提到著名的詩人王勃。在我國唐朝上元二年,都督閻公因為完成了滕王閣的重修工作,便在重陽節那天大宴賓客表達自己的欣喜,而這天恰好「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路過附近,便受邀而來同各大學士為滕王閣做序,他一氣呵成的寫了著名的《滕王閣序》讓眾多人士都拍案稱絕。
閻都督欣賞他的文採,就連著好幾日專門設宴款待他,然而在宴請過後,閻都督渾身發冷,骨節酸痛,出現了一系列的病症。於是請來了當時十多位名醫診治,眾醫都主張以麻黃為要藥。但閻都督卻說:「麻黃峻利之藥,我已年邁,汗出津少,用發汗之藥,就同釜底抽薪,不可!」大夫一聽都愁眉不展,不知道怎麼有效的解決病症。
就在這個時候,王勃來向其辭行,聽說了這件事後就想起了另一件事。他有一天在河邊看見一個老翁在岸邊翻曬大豆,他覺得十分奇怪便問道:「這個大豆曬後能做什麼嗎?」老翁指著門前的兩個大缸說「做菜」。
他好奇的向前走去,發現缸裡面是藥汁,因為他曾跟著名醫學過一段時間的草藥,就指出了那幾味草藥,老翁一聽就知道也是個識藥的人,便指著另一個缸說:「這是麻黃濃煎取汁。兩缸藥汁相混,用以浸泡大豆,再煮熟發酵,做成豆豉,便可以做小菜。」他抓了幾粒放在口中咀嚼,覺得是上好的美味,於是掏出銀錢買了一大包。
他想起了這件事之後,又想到都督不願意用麻黃,但麻黃的療效卻必不可少,而前人用大黃豆卷代之稱為『過橋麻黃』,我何不用豆豉呢?於是他就將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但卻遭到了眾人的反對,他覺得可以一試,便說服了都督讓其先吃三天試一試。
都督在吃了三天過後,發現症狀得到了緩解,汗出喘止,胸悶頓減,能安然入睡,又吃了幾天竟然痊癒了。在病好之後,又專門為他踐行,並取重金感謝他,但是他拒絕了,並說道:「都督若要謝我,何不擴大作坊,使其不至失傳。」閻都督含笑點頭。
豆豉如今一直廣泛使用於烹調之中,可用作助餐小菜;也可以烹製菜餚,同時也可以作為藥用。豆豉按原料分有「黑豆豆豉」和「黃豆豆豉」兩種。以黑褐色或黃褐色、鮮美可口、鹹淡適中、回甜化渣、具豆豉特有豉香氣者為佳。豆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20%)、脂肪(7%)和碳水化合物(25%),且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胺基酸,還含有多種礦物質和維生素等營養物質。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上講,豆豉中含有多種營養素,可以改善胃腸道菌群,常吃豆豉還可幫助消化、預防疾病、延緩衰老、增強腦力、降低血壓、消除疲勞、預防癌症和提高肝臟解毒(包括酒精毒)功能;從我國的傳統醫學上講,豆豉性平,味甘微苦,有發汗解表、清熱透疹、寬中除煩、宣鬱解毒之效,可治感冒頭痛、胸悶煩嘔、傷寒寒熱及食物中毒等病症。
豆豉多會入藥使用,因炮製不同,功效作用也不同。用青蒿、桑葉同制的藥性偏寒;用藿香、佩蘭、蘇葉、麻黃同制的,則藥性偏溫;未用其他藥物同制者,其透發力很弱,若要發揮作用還需依靠麻黃、蘇葉。
豆豉的療效在我國眾多的醫學典籍中均有記述,比如《綱目》有言:黑豆性平,作豉則溫。既經蒸署,故能升能散;得蔥則發汗,得鹽則能吐,得酒則治風,得薤則治痢,得蒜則止血;炒熟則又能止汗,亦麻黃根節之義也。
《藥性論》:治時疾熱病發汗;熬末,能止盜汗,除煩;生搗為丸服,治寒熱風,胸中生瘡;煮服,治血痢腹痛。
豆豉除了作為調味品,又是一味中藥,風寒感冒,腹痛吐瀉;胸膈滿悶,心中煩躁的人都宜食用,同時豆豉性味平和,諸無所忌。所以把它僅僅當做是調味品,就不太恰當了,它帶來的除了美味的菜品,還有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