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話美味(西北方言中的美味)
2023-05-02 22:27:36
方言中的美味:焪焪瓜瓜魚魚果果腱胡兒散飯
秦玉龍/文
在甘肅平涼各縣區方言中,關於吃食(食物)的叫法不一,稱謂各異,但差別不是很大,加之各縣區的人在一起工作、生活日久,逐漸熟悉了對方的語言特色,所以「串味」現象較為普遍。原來只是某一縣一鄉的叫法,如今也為大多數平涼人所了解並沿用。
洋芋焪焪
如洋芋焪焪(qióng),很多農家樂都寫成「瓊瓊」。「焪」是一種烹飪方式,即把洋芋、槐花抑或青菜、野菜等與麵粉攪拌在一起,上鍋蒸熟,謂之焪焪。「焪」,平涼方言讀qiòng,本意是暴曬的意思,用少量的水蒸煮食物。在《玉篇》中說「焪,盡也,幹也。」。《廣韻》:「焪,火乾物也」。平涼話裡「焪」還有動詞用法,如「焪一鍋洋芋吃。」
吃完攪團吃瓜瓜
瓜瓜,不是地瓜,也不是倭瓜,而是做完散飯、攪團等黏結在鍋底上的鍋巴,平涼人稱之「瓜瓜」。「瓜」是「呱」的諧音,指鍋巴吃起來有清脆響亮的聲音。
地道農家拌湯
拌湯,早些年間,平涼農村最為常見的一種湯羹。做法是先把面和成絮狀,然後撒在開水鍋中攪拌而成的湯。
莊浪散飯
散飯,莊浪的一道特色美食,平涼(崆峒區)人稱作「攪團」,但製作方法與味道略有差異。散飯有洋芋散飯,玉米面散飯。做法是在半鍋滾燙的開水裡放入洋芋塊,然後把拌好的玉米面倒入鍋中,用勺子來回攪拌,再不斷撒入玉米面,不停攪拌,等到筷子撈起不掉就可以舀到碗裡,在調些涼菜或醃製的酸菜、鹹菜就著吃。
涼粉魚魚
魚魚,不是鯉魚也不是草魚,而是一種麵食。把蕎面、玉米面或粉面(洋芋加工的麵粉)調成稠糊糊,用一個有橢圓形孔眼的漏勺漏在開水鍋中,定型後狀如小魚,謂之「魚魚」。
燴麻食子
麻食子,平涼人常吃的一種麵食,其名稱很可能源於蒙語。麻食子的製作方法比較簡單,把和好的面揉搓成手指粗細的長條,再切成小拇指末節大小的劑子。每一粒面劑子在刻有花紋的木條上用大拇指搓成扁平狀,一面有花紋與麻點。元雜劇中提到一種麵食叫「禿禿麻食」,估計就是麻食子的乳名。
油香蘸蜂蜜
油香,又叫油餅,平涼人最愛吃的一種油炸麵餅。平涼回族的油香久負盛名,有起面油香,也有死面油香。油香蘸蜂蜜,絕配。
油炸果果和饊子
果果,不是指水果,而是一種有著各種造型和花樣的油炸食品。平涼人待客,不但要上水果、瓜子,油炸果果也是必不可少的。
腱胡兒肉
腱胡兒,只有平涼、慶陽人才聽得懂的牛身上一個部位,俗稱「牛腱子」。牛腱子肉是指牛大腿上的肌肉,前腿肉稱前腱,後腿肉稱後腱,筋肉相同呈花形,適於燉、燜、醬等。腱胡兒是指牛膝關節往上大腿上的肉,有肉膜包裹,內藏筋,硬度適中,紋路規則。平涼人好友聚會,喜歡來二斤腱胡兒下酒,吃起來耐嚼筋道。
酒麩子
酒麩子,平涼人夏季常喝的類似於飲料的一種食品。燕麥煮熟後發酵,澱粉轉化為糖,甘甜而有酒香,故稱「酒麩子」。
平涼釀皮子
釀皮子,「釀」平涼人讀作「rǎng」,隴東地區久負盛名的一道美食。平涼釀皮子製作方法不同於關中涼皮,工藝相對複雜一些。先把小麥麵和成麵團,揉筋道後,放入清水中,再用手搓洗成麵糊糊,盛入鐵皮鑼裡搖勻攤平,上鍋蒸熟。「釀」指攪拌,「皮」指蒸熟後的面呈薄片狀,像皮張一樣有韌性。
釀皮子與涼粉同為夏季清涼食品,可以涼拌著吃,也可炒著吃。現在年輕人都把釀皮子稱作「涼皮」,它是起源於陝西關中地區的傳統美食,據說源於秦始皇時期,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如今的平涼人,不光愛吃釀皮子,還有外來的擀麵皮、烙麵皮等,有麻辣、酸甜、香辣等各種口味。
在平涼崆峒區坊間,人們還把食物散發出的香味稱作「爨」(cuān)。爨,本意為灶,即燒火做飯。《廣雅》註解:「爨,炊也」。經過千年的流傳,平涼方言把「爨」引申為香氣撲鼻的意思,比如「這個烤饃饃吃著味道爨滴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