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中風的中藥配方及其製備方法與流程
2023-05-02 13:25:31 1
本發明屬於中藥組合物,具體地說,是涉及一種治療中風的的中藥配方及其製備方法。
背景技術:
中風是因為血管受阻而導致缺血或者血管破裂出血而導致細胞壞死或即將壞死,其症狀表現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手腳麻木等,如不及時進行治療,則後果不堪設想。風易患者多為高血壓、舒張壓升高或波動較大者更易發生。冠心病同時腦動脈硬化及風溼性心臟病易引起腦栓塞。糖尿病血粘稠度高多動脈硬化。腦動脈硬化性腦梗塞,血膽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其它為頸椎病肥胖、吸菸與飲酒、性情急躁、氣候與季節等都存在危險因素。治療中風從藥物開始,實際上,藥物治療期可能較短,病情已受控制後的復康治療期往往長得多。治療中風要對症下藥,利用中草藥治療,具有安全、有效的優點。
本發明用於治療中風護理的中藥配方及其製備方法,針對中風病因病機,以清熱解毒,清熱利溼,清熱疏風,通經活血、行血消腫,活血散瘀,散結通絡,散結消腫為治則,使邪伏、病退、正復而身安,達到清熱化痰,通腑瀉濁的功效。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解決現有技術上的問題,特提供了一種效果明顯、療程較短的治療中風的中藥配方及其製備方法。
為了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製成該藥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其重量配比為:丹參16g,豨薟草45-60g,制首烏11g,桑葚子16g,當歸13g,川芎13g,菊花13g,白蒺藜16g,水蛭1-2g。
本發明中藥組合物的製備和使用方法:水煎服:每天1劑,7劑為一療程,需要用藥2-6療程。
發明用於治療中風的中藥配方及其製備方法,選擇天然藥物,針對中風病因病機,各味藥材各具其效,互相協調,制川烏大辛大熱,溫痰化飲;制南星解痙化痰,而緩解痙攣;白附子平肝滌痰解痙,可加強制南星作用;桃仁、紅花、薑黃活血化瘀。上述諸味藥物共用,相互協同相得益彰,共奏清熱解毒、清熱利溼、清熱疏風、通經活血、行血消腫、活血散瘀、散結通絡、通便活血之效,使邪伏、病退、正復而身安,達到化瘀滌痰通絡,治療中風目的。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一種治療中風的中藥配方及其製備方法,按重量份數包括以下中藥成分:丹參16g,豨薟草45-60g,制首烏11g,桑葚子16g,當歸13g,川芎13g,菊花13g,白蒺藜16g,水蛭1-2g。
實施例2:如果患者有面肌麻木症狀,在上述組分中加全蠍3g,僵蠶11g,蟬蛻6g。
實施例3:如果患者有口角流涎症狀,在上述組分中加益智仁2g,佩蘭13g。
實施例4:如果患者有高血壓症狀,在上述組分中加鉤藤16g,夏枯草16g,決明子16g。
水煎服:每天1劑,7劑為一療程,需要用藥2-6療程。
以下通過實用例來闡明本發明所述用於中風護理的中藥配方及其製備方法的臨床治療效果。
1、臨床資料
50例中風患者,患者平均年齡45±20歲(25~65歲),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中的中風診斷標準,全部診斷為中風患者。
50例中風患者全部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手腳麻木等症狀。
2、療效標準
治癒:臨床症狀消失,身體恢復正常;
顯效:臨床症狀明顯減輕,生活能夠自理;
無效:臨床症狀無明顯減輕或加重,判定為無效。
3、治療結果
50例中風患者治療3~4療程後,治癒38例,治療顯效8例,無效2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3%。
典型案例:
李某,62歲,男性,2年前,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頭暈左側肢體痿軟無力,左手不能持物,左腳走路拽地,但無發熱、頭疼、噁心、嘔吐及二便失禁,在我院診斷為:高血壓腦梗塞,住院治療好轉出院。但一直遺留左上肢屈曲,左手不能持物,左腳走路跛型。近5天來,自覺頭暈,左側肢體痿軟無力症狀較前加重,休息及服用丹參片,卡託普利片等藥物效果欠佳,以高血壓病腦梗塞後遺症收入中醫科。患病後飲食一般,大小便正常。既往史:發現血壓高2年。否認「肝炎」、「結核」等傳染病史;無重大外傷、手術史;無輸血獻血史,無特殊食物過敏史;預防接種史不詳。餘系統回顧未見特殊異常。之後服用本發明配方6劑,水煎服,每天1劑,每日3服。第二診:腿腳逐漸恢復行動力,繼服12劑,三診:病症基本解除,之後,為鞏固治療效果,囑繼續服用12劑。隨訪1年,一切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