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低排放生物質炊事爐的製作方法
2023-06-03 01:16:01
專利名稱:高效低排放生物質炊事爐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爐子,具體是一種高效低排放生物質炊事爐。
背景技術:
傳統的爐具燃料多以煤、液化氣等為主,使用中易燃易爆,而且煤氣容易中毒,造成環境汙染。生物質主要是指農林業生產過程中除糧食、果實以外的秸稈、樹木等木質纖維素(簡稱木質素)、農產品加工業下腳料、農林廢棄物及畜牧業生產過程中的禽畜糞便和廢棄物等物質,特點是可再生性、燃燒值高、低汙染性及廣泛分布性。所以目前農村大多數都使用生物質炊事爐,但是現有生物質炊事爐的爐箅都固定於爐膛上,生物質燃盡成灰後從爐箅下落時都是手工通過搖杆伸入漏灰口將灰漏下,這樣會產生大量的灰塵,汙染環境。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現有生物質炊事爐漏灰時會產生大量灰塵從而汙染環境的問題,提供了一種高效低排放生物質炊事爐。本實用新型是採用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高效低排放生物質炊事爐,包括內設爐膛的爐體,爐體上開有向爐膛內加料的加料門,爐膛上方設有爐灶,爐膛下方設有爐箅組合,爐箅組合下方設有排灰抽屜,爐膛與爐灶之間設有圓錐體狀助燃器,圓錐體狀助燃器的側壁上設有助燃孔;爐箅組合包括至少兩組翻轉爐箅,翻轉爐箅由貫穿爐體且鉸接於爐膛上的轉軸和垂直固定在轉軸上的若干根固定杆組成;轉軸伸出爐體外的一端固定有支撐杆,相鄰支撐杆之間鉸接有連接杆;任一個轉軸伸出爐體外的一端還固定有搖臂。使用時,搖動搖臂,帶動固定有搖臂的轉軸以及固定在轉軸上的支撐杆轉動,從而通過鉸接於相鄰支撐杆之間的連接杆帶動與之相鄰的轉軸轉動,繼而帶動所有的轉軸轉動,這樣將所有翻轉爐箅翻轉,將翻轉爐箅上的灰落入排灰抽屜裡。本實用新型不會產生大量灰塵,減小了環境汙染,可以使得室內環境整潔。進一步地,所述相鄰翻轉爐箅之間的間隙為0. 5cm-l. 5cm,同時本實用新型的結構使得搖臂的搖動範圍為0_25度;這樣可防止翻轉爐箅的翻動幅度太大時,將燃燒著的生物質一起下落到排灰抽屜中,浪費資源。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設計巧妙,解決了現有生物質炊事爐漏灰時會產生大量灰塵從而汙染環境的問題,可用於所有農村炊事。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的右視圖。圖3是圖1中爐箅組合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_爐體;2-加料門;3-爐膛;4-爐灶;5-搖臂;6-排灰抽屜;7_圓錐體狀助燃器;8-助燃孔;9-轉軸;10-固定杆;11-支撐杆;12-連接杆。
具體實施方式
高效低排放生物質炊事爐,包括內設爐膛3的爐體1,爐體1上開有向爐膛3內加料的加料門2,爐膛3上方設有爐灶4,爐膛3下方設有爐箅組合,爐箅組合下方設有排灰抽屜6,爐膛3與爐灶4之間設有圓錐體狀助燃器7,圓錐體狀助燃器7的側壁上設有助燃孔 8 ;爐箅組合包括至少兩組翻轉爐箅,翻轉爐箅由貫穿爐體1且鉸接於爐膛3上的轉軸9和垂直固定在轉軸上的若干根固定杆10組成;轉軸9伸出爐體1外的一端固定有支撐杆11, 相鄰支撐杆11之間鉸接有連接杆12 ;任一個轉軸9伸出爐體1外的一端還固定有搖臂5。相鄰翻轉爐箅之間的間隙為0. 5cm-l. 5cm。
權利要求1.高效低排放生物質炊事爐,包括內設爐膛(3)的爐體(1),爐體(1)上開有向爐膛(3) 內加料的加料門(2),爐膛(3)上方設有爐灶(4),爐膛(3)下方設有爐箅組合,爐箅組合下方設有排灰抽屜(6),爐膛(3)與爐灶(4)之間設有圓錐體狀助燃器(7),圓錐體狀助燃器 (7)的側壁上設有助燃孔(8);其特徵在於爐箅組合包括至少兩組翻轉爐箅,翻轉爐箅由貫穿爐體(1)且鉸接於爐膛(3)上的轉軸(9)和垂直固定在轉軸上的若干根固定杆(10)組成;轉軸(9)伸出爐體(1)外的一端固定有支撐杆(11),相鄰支撐杆(11)之間鉸接有連接杆(12);任一個轉軸(9)伸出爐體(1)外的一端還固定有搖臂(5)。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低排放生物質炊事爐,其特徵在於相鄰翻轉爐箅之間的間隙為0. 5cm-l. 5cm。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爐子,具體是一種高效低排放生物質炊事爐。本實用新型解決了現有生物質炊事爐漏灰時會產生大量灰塵從而汙染環境的問題。高效低排放生物質炊事爐,包括內設爐膛的爐體,爐體上開有向爐膛內加料的加料門,爐膛上方設有爐灶,爐膛下方設有爐箅組合,爐箅組合下方設有排灰抽屜,爐膛與爐灶之間設有圓錐體狀助燃器,圓錐體狀助燃器的側壁上設有助燃孔;爐箅組合包括至少兩組翻轉爐箅,翻轉爐箅由貫穿爐體且鉸接於爐膛上的轉軸和垂直固定在轉軸上的若干根固定杆組成;轉軸伸出爐體外的一端固定有支撐杆,相鄰支撐杆之間鉸接有連接杆;任一個轉軸伸出爐體外的一端還固定有搖臂。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設計巧妙,可用於所有農村炊事。
文檔編號F24B1/193GK202066064SQ20112016785
公開日2011年12月7日 申請日期2011年5月24日 優先權日2011年5月24日
發明者李赤明 申請人:山西家家旺科貿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