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於磁共振成像系統的足膝踝射頻線圈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29 21:45:41 2
專利名稱:用於磁共振成像系統的足膝踝射頻線圈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於磁共振成像系統的足膝踝射頻線圈裝置。
背景技術:
磁共振影像系統(MRI)是核磁共振(NMR)在醫學上的一個應用。磁共振影像系統的主磁系統產生均勻強磁場(稱為MRI系統主磁場一B0)ο人體中的氫原子核在BO場下發生自旋極化。磁極化的氫原子核自旋在人體中產生磁矩i。在沒有BO以外的外磁場激勵情況下,該磁矩處於穩態,方向和主磁場BO方向同軸向,不產生有用的信息。當有外加的均勻的射頻(RF)磁場(稱為激發磁場或BI磁場)存在時,人體內磁矩受激產生核磁共振信號,經接收線圈採集,電子線路和軟體整合處理後,最終獲取磁共振影像系統(MRI)的數據和圖像。具體而言,射頻發射線圈在所需探測的圖像區域產生BI磁場,該射頻發射線圈由採用功率放大器的受計算機控制的射頻發射器驅動。在激發過程中,原子核自旋系統吸收能量,使磁矩繞著主磁場方向進動。在激發後,進動的磁矩將經歷自由感應衰減(FID),釋放其吸收的能量並返回穩態。自由感應衰減(FID)過程中釋放的能量以射頻電磁場向周圍傳播,在人體受激部分附近放置的接收射頻線圈會受此射頻電磁場感應而產生感應電壓,經前置放大器放大後即得到核磁共振(NMR)信號。接收射頻線圈可以是發射線圈本身也可以是專門接收射頻信號的獨立線圈。集成在主磁場系統中的梯度線圈可以產生附加脈衝梯度磁場,選擇性地激發所需要位置的體內的原子核,並對信號進行頻率編碼和相位編碼,在空間頻率坐標系(k空間)中建立一幅完整的核磁共振信號圖,最終經過傅立葉變換,在尋常空間(R空間)內得到一幅完整的磁共振影像。在實際情況中,垂 直場磁共振系統一般由多個永磁材料製成的磁塊按照特殊設計的空間分布拼接而成,其通常採用C形臂、U型臂或雙立柱來支撐,一般由上下兩組磁體構成,兩組磁體之間的空間為患者的檢查空間。由於這種類型的系統的這一結構特點,使其磁力線沿上下方向分布,與受檢患者的身體長軸相互垂直,所以我們稱之為垂直場系統。在這類系統中,主磁場BO為上下方向,發射線圈也不適合同時作為接收線圈。在磁共振影像系統中,通常發射線圈已包含在系統整體這一客觀環境之內,無法改變。但要對人體不同部位進行成像掃描診斷,就需要更換各種不同類型的接收線圈,接收線圈的大小、形狀、通道數決定了該成像區域的信噪比(SNR)。簡單的來說,通道數越是多、接受範圍越是小、形狀越貼合被測物體的線圈其信噪比(SNR)越高,而信噪比(SNR)是磁共振成像中最重要的一個參數,它直接決定了診斷掃描的成像質量。所以採用專用線圈進行射頻接收以提高所需探測部分的信噪比(SNR)是關鍵。設計較佳的專用射頻線圈應當具有下列功能:高信噪比、好的均勻性,諧振電路的高空載質量因子(Q)。此外,線圈裝置必需設計成適於醫生操作並具有舒適度,而且在病人與射頻電子設備之間提供保護屏障。一種提高信噪比(SNR)的方法是正交接收。在這種方法中,由覆蓋所需探測區域的兩個互相獨立的線圈探測兩個信號。採用正交接收的射頻信號信噪比是採用單個線性線圈情況時的倍。另外一種提高信噪比的方法是相控陣線圈技術。為了對一個較大的區域進行成像,如果使用單個較大的線圈,線圈所覆蓋的所有區域的噪聲均進入線圈,因此信噪比差。如果使用相控陣技術,使用多個獨立的小線圈一起聚焦此區域,由於只有臨近線圈的很小區域的噪聲才能進入線圈,因此能夠有效地提高信噪比。足膝踝聯合射頻線圈裝置在臨床磁共振成像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用於精確診斷膝蓋、踝關節、腳掌等區域的病變。一般來說,一家大型綜合醫院中,膝蓋部位的診斷量佔到磁共振診斷室一天所有診斷量的20%左右,而在一些骨關節類的專科醫院中,這一數值更是高達50%以上。如何提高掃描診斷效率,如何減輕醫生負擔,一直是相關科室所關心的問題。在目前市面上所有垂直場磁共振成像系統中,用於診斷膝蓋、踝關節、腳掌的通常是膝蓋線圈、柔性線圈,甚至是頭線圈。其中,單純膝蓋線圈通常由兩個或者四個接收單元組成,能夠對膝蓋部位進行較為清晰的成像,但是,目前所有的膝蓋線圈均為兩頭空的圓孔狀,其形狀僅適合放置人體膝蓋而無法將腳踝與腳掌安置在內,所以,它無法對其他部位進行檢查。另外,相對高昂的價格也使得並非所有擁有磁共振系統的醫院擁有膝蓋線圈。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中小型醫院迫不得已採用柔性線圈來替代它,垂直場中的柔性線圈是一種採用泡沫海綿內封裝柔性印刷電路板設計製成的圓環形射頻線圈,按照這個圓環直徑的不同分為大柔線圈和小柔線圈,基於這種可適當變形的設計,使得柔性線圈既可以包繞在膝蓋上進行成像,亦可以包繞在踝關節或者腳掌上進行成像。在柔性線圈具有廣泛的適用性的同時,也相對存在一些缺陷,譬如:A.柔性線圈只有單個通道,只有在這個通道所包繞的有效接收範圍內的信噪比才能得到保證,超出此範圍之外,信號急劇衰減,生成的圖像完全無法滿足診斷需求。換而言之,小柔線圈只能在較小的FOV (觀察視野)內生成高SNR的具有診斷意義的圖像,也就是說,該線圈在對較大物體進行成像時,貼近線圈表面的部位會呈現高SNR,而藏在較深處的病灶將因為線圈穿透深度無法達到而無法被清晰顯示,甚至被誤診,漏診。大柔線圈雖然能夠對大範圍進行較為均勻的成像,但眾所周知,單個線圈的SNR和其覆蓋範圍成反比,因此其大範圍成像後的圖像質量可見一斑。B.磁共振檢查有個必要要求,那就是需要被測物體在掃描進行過程中保持靜止,而柔性線圈一般以被測部位作為固定源,一旦在掃描過程中,病人無法按照要求進行有效的配合,線圈將會隨著病人運動而運動,產生嚴重的運動偽影,影響診斷。C.柔性線圈在使用過程中會反覆摺疊,因此,在一定的使用頻率下,它的使用壽命會比硬性線圈要短,短得多。使用頭線圈對踝關節或者腳掌進行成像也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方法,因為頭線圈的內部空間較大,能夠完整容納踝關節和腳掌,也正是因為它大,引入了更多的噪聲源,所以SNR也就相對較低。
發明內容為解決現有的各種用於足膝踝成像射頻線圈裝置存在的圖像質量不佳、不易固定、易損壞、適用性單一等缺陷,本發明了提供一種可通過自由組合,適合人體生理結構,同時又是多通道、高信噪比、大視野、易於固定、長使用壽命的用於磁共振成像系統的足膝踝射頻線圈裝置。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用於磁共振成像系統的足膝踝射頻線圈裝置, 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部呈下凹半圓柱形且內設有射頻線圈;所述底座上可拆卸連接下部呈半圓柱形的膝蓋上蓋或下部呈平面的足踝上蓋,所述膝蓋上蓋及所述足踝上蓋內設有射頻線圈。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優選方案為,所述底座上方兩側外部設有卡扣,所述膝蓋上蓋或所述足踝上蓋下方兩側外部設有與所述卡扣匹配的旋鈕。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優選方案為,所述底座上面兩側邊沿設有母射頻通道連接器及導向孔,所述膝蓋上蓋或所述足踝上蓋下方兩側邊沿設有與所述母射頻通道連接器匹配連接形成射頻通道的公射頻通道連接器和與所述導向孔匹配的導向柱。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優選方案為,所述導向柱高度大於公射頻通道連接器高度。本實用新型的第四優選方案為,所述旋鈕內側設有弧形導軌,所述卡扣於弧形導軌內運動。本實用新型的第五優選方案為,所述底座與膝蓋上蓋連接,構成膝蓋線圈,所述膝蓋線圈包括獨立的第一環形單元、第一反向環形單元、第一蝶形單元上及第一蝶形單元下,所述單元兩兩之間無交叉幹擾。本實用新型的第六優選方案為,所述底座與所述足踝上蓋連接,構成足踝線圈,所述足踝線圈包括獨立的第二環形單元、第二反向環形單元、第二蝶形單元上及第二蝶形單元下,所述單元兩兩間之間無交叉幹擾。本實用新型的第七優選方案在於,所述底座與所述膝蓋上蓋間形成圓柱形空腔,所述圓柱形空腔兩埠徑大於中間部位。本實用新型的第八優選方案在於,所述底座與所述足踝上蓋間形成半圓柱形空 腔。本實用新型的第九優選方案在於,所述足踝上蓋豎直方向上設有空心豎井。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優勢在於:採用一個共用的底座加上兩個不同的上蓋,通過不同組合,構成兩套測試不同部位的線圈,針對被測部位的生理結構造型,每套線圈均擁有4個獨立的不同形狀的接收單元,能對膝蓋或者腳踝進行大範圍高質量成像。同時,不同的外形設計使得每個部位能夠自然的被固定在線圈中央,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患者不自覺的運動,避免了運動偽影的產生,提高了掃描成功率。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膝蓋組合裝整體結構分解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足踝組合裝整體結構分解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膝蓋組合裝內部單元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足踝組合裝內部單元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1-鎖扣,2-導向孔,3-母射頻通道連接器,4-第一導向柱,5-第一公射頻通道連接器,6-弧形導軌,7-第一旋鈕,8-膝蓋上蓋,9-圓柱形空腔,10第二導向柱,12-第二公射頻通道連接器,13-第二旋鈕,14-足踝上蓋,15-空心豎井,16-第一環形單元,17-第一反向環形單元,18-第一蝶形單元上,19第一蝶形單元下,20-膝蓋線圈,21-第二環形單元,22-第二反向環形單元,23-第二蝶形單元上,24-第二蝶形單元下,25-腳踝線圈,26-半圓柱形空腔。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詳細闡述,以使本發明的優點和特徵能更易於被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從而對本發明的保護範圍做出更為清楚明確的界定。本實施例中的用於磁共振成像系統的足膝踝射頻線圈裝置主要由支撐人體膝蓋和腳踝部位的底座1、基於膝蓋造型設計的膝蓋上蓋8、基於足踝造型設計的足踝上蓋14三部分組成,所有外殼部分均由ABS板材製成,內部封裝有採集信號的射頻電路,通過底座I與不同上蓋組合,其中的射頻電路形成兩種不同的射頻迴路組合,分別構成了適用於膝蓋的四個接收單元或適用於整個腳掌與腳踝的四個接收單元。如圖1所示,由底座I和膝蓋上蓋8構成的膝蓋線圈20的內部成像空間大致為圓柱形空腔9,但中間部位的口徑略小,兩頭方向略有放大,當患者將腿部放入該區域後,髕骨下方、股骨和脛骨的交匯處位於線圈中部口徑最小的位置,小腿延線圈底面自然下垂,使整個大腿至膝蓋至小腿保持一個最自然的體位,在掃描時讓患者獲得最佳的體感舒適度。線圈兩側分別安裝第一公射頻通道連接器5和第一導向柱4,線圈安裝時,第一導向柱4因為較長而優先沒入導向孔2,第一公射頻通道連接器5在第一導向柱4的引導和保護下插入母射頻通道連接器3,線圈兩側外部有線圈固定鎖扣I和線圈鎖定第一旋鈕7,當旋鈕向上旋轉後,旋鈕內側的弧形導軌6脫離鎖扣1,便可將線圈的底座I與膝蓋上蓋8分開,當第一旋鈕7向下旋轉後,鎖扣 I整個沒入第一旋鈕7內側的弧形導軌6,線圈即合為一個整體上下無法分離。當線圈正確安裝後,底座I內鋪設的射頻電路和膝蓋上蓋8內鋪設的射頻電路通過射頻連接器連接為四個迴路,作為線圈的4個接收單元,在正常工作時使整個圓柱形腔體9內形成有效的接收磁場,接收來自X軸和z軸的共振信號。如圖2所示,由底座I和足踝上蓋14構成的足踝線圈的內部成像空間大致為:下半部分呈半圓形,用於承載腳後跟和腳踝部分,上半部分前後端平面略高於下半部分的上平面,兩部分形成半圓形空腔26,足踝上蓋14內的中部有向上的空心豎井15,空心豎井15的空間呈金字塔狀,下端開口處較大,上端開口處略小,空心豎井15靠近腳底部位的平面垂直於水平面,腳踝放入時,該平面對腳底形成支撐,可以避免掃描過程中患者不自覺的運動導致的偽影。空心豎井15靠近腳背部位的平面自上而下向前傾斜,這樣整個空心豎井15的底部就擁有較大的空間以容納自然放置的腳踝,而不會對其造成壓迫使之產生不適感。線圈兩側同樣安有第二公射頻通道連接器11、第二導向柱10及第二旋鈕13等裝置,和膝蓋線圈20 —樣可以通過旋轉鎖定第二旋鈕13安裝或者拆卸線圈。當線圈正確安裝後,底座I內鋪設的射頻電路和足踝上蓋14內鋪設的射頻電路通過第二公射頻通道連接器連接為四個迴路,作為線圈的4個接收單元,在正常工作時使整個線圈半圓形腔體26和空心豎井15內部空間形成覆蓋整個腳踝及腳掌、腳趾的有效接收磁場,接收來自X軸和z軸的共振信號。如圖3所示,底座I和膝蓋上蓋8組成的膝蓋線圈20,其內部鋪設的射頻電路所構成的4個接收單元:[0032]第一環形單元16,它位於線圈中部,包繞於塑料外殼上兩圈,兩圈等大,之間間隔5釐米,下部線路交叉連接,使這兩圈線路成為一個具有相同電流方向的迴路,這個迴路將產生一個延z軸方向垂直於y軸的矢量磁場。進行臨床檢查時,患者膝蓋被安置在線圈內,其髕骨下方,脛骨與股骨的交匯處正好位於線圈的中部——即第一環形單元16的兩圈中間,而這個位置是該單元產生磁場最強的區域,磁力線最為密集的區域,因此被測物體在該區域能夠獲得最高的信號,此層面的圖像亦具備最優信噪比。第一反向環形單元17,它分布於塑料外殼的前後兩頭,在兩頭分別形成一個並不封閉的環形,兩個環通過下方的兩根平行的導線連接,成為一個完整的迴路。這種結構的迴路也會產生一個延z軸方向垂直於I軸的矢量磁場,但不同於第一環形單元16的是,第一反向環形單元17兩頭的兩個環所產生的磁場方向雖然同樣平行與z軸,但它們一個與z軸同向,一個相反,兩者相差180度。第一蝶形單元上18,它包繞在整個膝蓋上蓋8上方,兩側延伸至底座I兩側上部,產生一個同時垂直於z軸和y軸的延X軸方向的磁場並用於採集來自該方向的信號。第一蝶形單元下19,它包繞在整個底座I下方,產生一個同時垂直於z軸和Y軸的延X軸方向的磁場並用於採集來自該方向的信號。如圖3所示,四個接收單元疊加分布在膝蓋線圈20內,設計多通道相控陣線圈有一個重要的技 術環節就是如何解決cross talk問題,因為每個單元都對同一區域內進行作用,它們所產生的磁場由於方向、強度等因素不同會產生強烈的耦合,這就是所謂的crosstalk,若不解決這個問題,它將會嚴重的影響設備的工作狀態,影響磁場的均勻性,從而對掃描圖像造成各種各樣的偽影,使醫生無法閱片診斷。本發明通過設計和調諧兩方面解決了這個重要問題。首先,使用該膝蓋線圈20時,膝蓋線圈20是延z軸方向水平放置在病床之上的,所以第一環形單元16所產生的磁場與z軸一致,同樣這种放置狀態下第一蝶形單元上18和第一蝶形單元下19所產生的磁場與X軸方向一致,第一環形單元16形成的磁場與第一蝶形單元上18和第一蝶形單元下19形成的磁場相互垂直,相互垂直的磁場之間是不會發生耦合的,所以第一環形單元16和任意一個蝶形單元均不會產生幹擾。第一反向環形單兀17和第一環形單兀16 —樣產生兩個z軸方向上的磁場,不同的是這兩個磁場方向相反,不過既然是z軸方向,它垂直於X軸,所以對於兩個蝶形單元來說,第一反向環形單元17對它們依然不會產生任何幹擾。但對於第一環形單元16來說,我們採取調諧的方法,以第一環形單元16為中軸,對稱調節第一反向環形單元17的前後兩端兩個環的位置,使其對於第一環形單元16來說,前後兩端的磁通量能量相等、方向相反,這樣它倆之間的問題便不存在了。關於兩個蝶形單元,由於這兩個線圈分處上下位置,耦合程度很小,所以只需要通過在兩側面進行適當的交疊便可解決耦合的問題。根據上面的幾種解決方案,本發明的四個接收單元兩兩之間均不會發生耦合,cross talk的難題就迎刃而解。按照這四個單元的空間分布方式,第一環形單元16能夠在脛骨股骨間半月板處提供足夠的信號,但以此為中心,信號向兩邊逐漸衰減,第一反向環形單元17的兩個環形分別包繞在股骨下端和脛骨上端,它能為兩端包繞處提供較強的信號,同樣,也分別以兩個環為中心,向兩邊衰減,兩環中間的位置信號相對就較弱了,第一蝶形單元下19能夠加強膝蓋下方血管、韌帶的信號採集能力,第一蝶形單元上18能夠加強膝蓋上方骨骼、軟骨的信號採集能力。四個單元組合在一起後,第一環形單元16對主要病患位置提供優良的信號,第一反向環形單元17為環形單元兩頭衰減的信號進行補充,上下兩個蝶形單元和這兩個環形單元正交分布,為整個膝蓋部位提高倍的信噪比,4個單元為整個圓柱形空腔9內提供了均勻而強烈的磁場,使此區域內的圖像獲得了優質的信噪比,讓臨床診斷的準確性得到了提高。如圖4所示,底座I和足踝上蓋14組成的腳踝線圈25,其內部鋪設的射頻電路所構成的4個接收單元:第一環形單元21,它位於線圈中部,包繞於塑料外殼上兩圈,兩圈等大,上半部分依附於機械結構便面較為扁平,類似半圓形,之間間隔5釐米,下部線路交叉連接,使這兩圈線路成為一個具有相同電流方向的迴路,這個迴路將產生一個延z軸方向垂直於y軸的矢量磁場。進行臨床檢查時,患者腳踝被安置在腳踝線圈25內,腳掌被套在空心豎井15內,該腳踝線圈25緊緊包繞在踝關節四周,而這個位置是該第一環形單元21產生磁場最強的區域,磁力線最為密集的區域,因此被測物體在該區域能夠獲得最高的信號,此層面的圖像亦具備最優信噪比。第二反向環形單元22,它分布於底座I塑料外殼的前後兩頭,在兩頭分別形成一個並不封閉的半圓狀環形,兩個環通過下方的兩根平行的導線連接,成為一個完整的迴路。這種結構的迴路也會產生一個延z軸方向垂直於y軸的矢量磁場,但不同於第二環形單元21的是,第二反向環形單元22兩頭的兩個環所產生的磁場方向雖然同樣平行與z軸,但它們一個與z軸同向,一個相反,兩者相差180度。第二蝶形單元下23,它包繞在整個底座下方,產生一個同時垂直於z軸和y軸的延X軸方向的磁場並用於採集來自該方向的信號。第二蝶形單元上24,它包繞在足踝上蓋14的空心豎井15上,兩側向下延伸至底座I兩側上部,產生一個同時垂直於z軸和y軸的延X軸方向的磁場,接收空心豎井15內安置的整個腳掌的信號。如圖4所示,四個接收單元疊加分布在足踝線圈內部,第二環形單元21及第二反向環形單元22與兩組蝶形單元構成的磁場相互垂直,它們之間不會發生耦合。第二環形單元21與第二反向環形單元22之間通過調整第二反向環形單元22的兩個環的位置改變它對於第二環形單元21的磁通量分布來解決它倆之間的耦合。第二蝶形單元上24和第二蝶形單元下23通過改變兩·側兩個通道間的交疊面積對其耦合程度進行調諧。按照這四個單元的空間分布方式,第一環形單元21包繞在踝關節四周且緊貼其表面,第一環形單元21的中心磁力線最為密集的區域正好穿越踝關節的脛骨、腓骨、距骨、跟骨等位置,為該區域提供了優質的信噪比。第二反向環形單元22的兩個環形包繞在前後兩端即腳底和脛骨的位置,使整個踝關節及足踝上部圖像均勻。第二蝶形單元下23能夠加強踝關節下方跟骨、跟腱等部位的信號採集能力。第二蝶形單元上24緊密的包繞在空心豎井15上,對安置在內超過其他幾個單元安置高度的腳掌腳趾進行有效成像。四個單元組合在一起後,第二環形單元21對主要病患位置提供優良的信號,第二反向環形單元22為第二環形單元21兩頭衰減的信號進行補充,第二蝶形單元下23與兩個環形單元形成正交,為踝關節提高倍的信噪t匕,第二蝶形單元上24覆蓋在空心豎井15上採集整個腳趾腳掌的信號。4個單元為腳踝線圈25內部成像空間提供了均勻而強烈的磁場,既使重點病患部位腳踝的信號採集得到加強,又能對足踝和整個腳掌的全局進行大範圍掃描,讓患者的任何部位都逃不過線圈銳利的「眼睛」,避免漏診。設Y軸為系統永磁體所產生的磁場方向,也就是所謂的BO場。而X與z軸與主磁場相垂直,所有可供線圈採集的信號均來自於這兩個方向。[0041]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並不僅限於上述實施方式,凡是屬於本實用新型原理的技術方案均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對於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而言,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進行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 新型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1.一種用於磁共振成像系統的足膝踝射頻線圈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部呈下凹半圓柱形且內設有射頻線圈;所述底座上可拆卸連接下部呈半圓柱形的膝蓋上蓋或下部呈平面的足踝上蓋,所述膝蓋上蓋及所述足踝上蓋內設有射頻線圈。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用於磁共振成像系統的足膝踝射頻線圈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底座上方兩側外部設有卡扣,所述膝蓋上蓋或所述足踝上蓋下方兩側外部設有與所述卡扣匹配的旋鈕。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用於磁共振成像系統的足膝踝射頻線圈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底座上面兩側邊沿設有母射頻通道連接器及導向孔,所述膝蓋上蓋或所述足踝上蓋下方兩側邊沿設有與所述母射頻通道連接器匹配連接形成射頻通道的公射頻通道連接器和與所述導向孔匹配的導向柱。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用於磁共振成像系統的足膝踝射頻線圈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導向柱高度大於公射頻通道連接器高度。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用於磁共振成像系統的足膝踝射頻線圈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旋鈕內側設有弧形導軌,所述卡扣於弧形導軌內運動。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用於磁共振成像系統的足膝踝射頻線圈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底座與膝蓋上蓋連接,構成膝蓋線圈,所述膝蓋線圈包括獨立的第一環形單元、第一反向環形單元、第一蝶形單元上及第一蝶形單元下,所述單元兩兩之間無交叉幹擾。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用於磁共振成像系統的足膝踝射頻線圈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底座與所述足踝上蓋連接,構成足踝線圈,所述足踝線圈包括獨立的第二環形單元、第二反向環形單元、第二蝶形單元上及第二蝶形單元下,所述單元兩兩間之間無交叉幹擾。
8.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用於磁共振成像系統的足膝踝射頻線圈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底座與所述膝蓋上蓋間形成圓柱形空腔,所述圓柱形空腔兩埠徑大於中間部位。
9.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用於磁共振成像系統的足膝踝射頻線圈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底座與所述足踝上蓋間形成半圓柱形空腔。
10.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用於磁共振成像系統的足膝踝射頻線圈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足踝上蓋豎直方向上設有空心豎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用於磁共振成像系統的足膝踝射頻線圈裝置,主要由支撐人體膝蓋和腳踝部位的底座(1)、基於膝蓋造型設計的膝蓋上蓋(8)、基於足踝造型設計的足踝上蓋(14)三部分組成,所有外殼部分均由ABS板材製成,內部封裝有採集信號的射頻電路,通過底座(1)與不同上蓋組合,其中的射頻電路形成兩種不同的射頻迴路組合,分別構成了適用於膝蓋的四個接收單元或適用於整個腳掌與腳踝的四個接收單元。採用一個共用的底座加上兩個不同的上蓋,通過不同組合,構成兩套測試不同部位的線圈,針對被測部位的生理結構造型,每套線圈均擁有4個獨立的不同形狀的接收單元,能對膝蓋或者腳踝進行大範圍高質量成像。
文檔編號G01R33/36GK203117409SQ201320025698
公開日2013年8月7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17日 優先權日2013年1月17日
發明者方磊 申請人:上海辰光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