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離式發動機氣道的製作方法
2023-06-07 01:06:56 2
專利名稱:分離式發動機氣道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分離式發動機氣道。
背景技術:
發動機是摩託車的一個動力部件,其原理是通過進氣道向燃燒室內輸入可燃混合氣,點火後,可燃混合氣燃燒膨脹並推動活塞運動,燃燒後的廢氣通過排氣道排出,進氣道、 排氣道對於發動機的進、排氣起到重要作用,但現有的發動機由於其進氣道及排氣道設計不合理,影響到發動機的性能。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分離式發動機氣道,本實用新型對發動機氣道進行優化,進而提高了發動機的性能。其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分離式發動機氣道,包括進氣道及排氣道,進氣道及排氣道均呈「Y」形,進氣道包括一個進氣口及兩個出氣口,進氣道的進氣口與兩個出氣口相通,排氣道包括兩個進氣口及一個出氣口,排氣道的兩個進氣口與出氣口相通。下面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技術方案進行說明。進氣道的兩個出氣口相對於進氣道的主體部分彎折,排氣道的兩個出氣口相對於排氣道的主體部分彎折。在所述進氣道彎折部分的上方設有第一內凹部,在所述排氣道彎折部分的上方設有第二內凹部。所述第一內凹部的尺寸大於所述第二內凹部的尺寸。所述進氣道及排氣道的進氣口及出氣口均呈圓形。下面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或原理進行說明進氣道及排氣道均呈「Y」形,可燃混合氣從進氣道的進氣口進入後,可燃混合氣在 「Y」形分叉處分為兩路,分別經進氣道的兩個出氣口進入發動機的燃燒室內,可燃混合氣在燃燒室內燃燒後再通過排氣道的兩個進氣口進入排氣道內,並在排氣道的「Y」形分叉處匯合為一股氣流,最終通過排氣道的出氣口排出,採用該結構,可以滿足四氣門發動的配氣需要,並且結構簡單,配氣均勻,提高了發動機的性能。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進氣道的結構圖;圖2是圖1的俯視圖;圖3是圖1的仰視圖;圖4是圖1的A-A剖視圖;圖5是圖1的B-B剖視圖;[0018]圖6是圖2的C-C剖視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進氣道的結構圖;圖8是圖4的俯視圖;圖9是圖4的仰視圖;圖10是圖7的D-D剖視圖;圖11是圖7的E-E剖視圖;圖12是圖7的F-F剖視圖;圖13是圖8的G-G剖視圖;附圖標記說明1、進氣口,2、出氣口,3、第一內凹部,4、第二內凹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如圖1至圖13所示,一種分離式發動機氣道,包括進氣道及排氣道,進氣道及排氣道均呈「Y」形,進氣道包括一個進氣口 1及兩個出氣口 2,進氣道的進氣口 1與兩個出氣口 2 相通,排氣道包括兩個進氣口 1及一個出氣口 2,排氣道的兩個進氣口 1與出氣口 2相通。其中,所述進氣道及排氣道的進氣口 1及出氣口 2均呈圓形,進氣道的兩個出氣口 2相對於進氣道的主體部分彎折,排氣道的兩個出氣口 2相對於排氣道的主體部分彎折。在所述進氣道彎折部分的上方設有第一內凹部3,在所述排氣道彎折部分的上方設有第二內凹部4。所述第一內凹部3的尺寸大於所述第二內凹部4的尺寸。本實施例具有如下優點進氣道及排氣道均呈「Y」形,可燃混合氣從進氣道的進氣口 1進入後,可燃混合氣在「Y」形分叉處分為兩路,分別經進氣道的兩個出氣口 2進入發動機的燃燒室內,可燃混合氣在燃燒室內燃燒後再通過排氣道的兩個進氣口 1進入排氣道內,並在排氣道的「Y」形分叉處匯合為一股氣流,最終通過排氣道的出氣口 2排出,採用該結構,可以滿足四氣門發動的配氣需要,並且結構簡單,配氣均勻,提高了發動機的性能。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並不以此限定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在不違反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基礎上所作的任何替換與改進,均屬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1.一種分離式發動機氣道,包括進氣道及排氣道,其特徵在於,進氣道及排氣道均呈 「Y」形,進氣道包括一個進氣口及兩個出氣口,進氣道的進氣口與兩個出氣口相通,排氣道包括兩個進氣口及一個出氣口,排氣道的兩個進氣口與出氣口相通。
2.如權利要求1所述分離式發動機氣道,其特徵在於,進氣道的兩個出氣口相對於進氣道的主體部分彎折,排氣道的兩個出氣口相對於排氣道的主體部分彎折。
3.如權利要求2所述分離式發動機氣道,其特徵在於,在所述進氣道彎折部分的上方設有第一內凹部,在所述排氣道彎折部分的上方設有第二內凹部。
4.如權利要求3所述分離式發動機氣道,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內凹部的尺寸大於所述第二內凹部的尺寸。
5.如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分離式發動機氣道,其特徵在於,所述進氣道及排氣道的進氣口及出氣口均呈圓形。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分離式發動機氣道,包括進氣道及排氣道,進氣道及排氣道均呈「Y」形,進氣道包括一個進氣口及兩個出氣口,進氣道的進氣口與兩個出氣口相通,排氣道包括兩個進氣口及一個出氣口,排氣道的兩個進氣口與出氣口相通。本實用新型對發動機氣道進行優化,進而提高了發動機的性能。
文檔編號F02F1/42GK202250443SQ20112038130
公開日2012年5月30日 申請日期2011年10月9日 優先權日2011年10月9日
發明者成竹, 李龍 申請人:廣東銀河摩託車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