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車輛及其頂蓋後橫梁總成的製作方法
2023-07-08 09:49:41 1
一種車輛及其頂蓋後橫梁總成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申請公開了一種車輛及其頂蓋後橫梁總成。頂蓋後橫梁總成,包括圍成總成內腔的頂蓋後橫梁內板和頂蓋後橫梁外板,其中,所述頂蓋後橫梁內板的對正區域上,設置有凹向所述頂蓋後橫梁外板的凹陷結構。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頂蓋後橫梁總成,與原有改進方式的不同之處在於,在滿足背門框扭轉剛度要求之後,為了給後排乘員頭部預留更大的容納空間,不再是從整體上減小總成內腔的高度尺寸,而是採用局部減小的方式,即在對正區域內設置凹陷結構,僅使對正區域所圍成的部分內腔的高度減小,從而在不增加結構件、不增加板材厚度的前提下,以同時滿足背門框扭轉剛度和後排乘員頭部空間的需求。
【專利說明】
一種車輛及其頂蓋後橫梁總成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車體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頂蓋後橫梁總成,本實用新型還涉及具有上述頂蓋後橫梁總成的一種車輛。
【背景技術】
[0002]現有的SUV汽車中,頂蓋後橫梁內板和頂蓋後橫梁外板焊接而成的頂蓋後橫梁總成為車頂的組成結構之一。
[0003]在現有技術中,頂蓋後橫梁內板和頂蓋後橫梁外板焊接後,兩者並不完全貼合,而是在頂蓋後橫梁內板和頂蓋後橫梁外板之間形成一個內腔。針對頂蓋後橫梁總成的改進方式一般有兩種。在第一種改進方式中,如圖1所示,為了滿足車體的背門框扭轉剛度要求,就需要使頂蓋後橫梁總成的內腔的截面積增大,主要是在高度方向上增大內腔的尺寸(為了便於描述和區分,本申請中將尺寸增大後、滿足背門框扭轉剛度要求的內腔稱為總成內腔)。但是,在將頂蓋後橫梁內板01和頂蓋後橫梁外板02之間的內腔設置成總成內腔之後,就會令汽車內後排乘員頭部所處(本申請中,頂蓋後橫梁內板01的一部分與後排乘員的乘坐位置對正,為了便於描述,將頂蓋後橫梁內板01的此部分稱為對正區域)的空間減小,從而影響後排乘員的乘坐舒適性。而第二種改進方式,如圖2所示,則是為了滿足後排乘員對頭部空間的需求,令總成內腔的整體高度尺寸減小,從而為乘坐人員預留出更大的乘坐空間。但是,高度尺寸減小後又無法滿足扭轉剛度的要求,而為了彌補該問題,則需要在頂蓋後橫梁內板01和頂蓋後橫梁外板02上增加結構件、增加板材的厚度,這就又導致了汽車的生產成本增加、車身重量增加、油耗增加等一系列問題的出現。
[0004]因此,如何在不增加結構件或板材厚度的前提下,同時滿足背門框扭轉剛度和後排乘員頭部空間的需求,是目前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有鑑於此,本實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種新型的頂蓋後橫梁總成,其在不增加結構件或板材厚度的前提下,能夠同時滿足背門框扭轉剛度和後排乘員頭部空間的需求。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具有上述頂蓋後橫梁總成的車輛。
[0006]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0007]—種頂蓋後橫梁總成,包括圍成總成內腔的頂蓋後橫梁內板和頂蓋後橫梁外板,其中,所述頂蓋後橫梁內板的對正區域上,設置有凹向所述頂蓋後橫梁外板的凹陷結構。
[0008]進一步的,上述頂蓋後橫梁總成中,所述凹陷結構為構成所述對正區域的弧形板。
[0009]進一步的,上述頂蓋後橫梁總成中,所述凹陷結構為在所述頂蓋後橫梁內板上衝壓形成的球形槽。
[0010]進一步的,上述頂蓋後橫梁總成中,所述球形槽為多個,且均勻分布在所述對正區域上。
[0011]進一步的,上述頂蓋後橫梁總成中,所述球形槽為一個,且布滿所述對正區域。
[0012]進一步的,上述頂蓋後橫梁總成中,所述頂蓋後橫梁內板的內板前邊緣與所述頂蓋後橫梁外板的外板前邊緣焊接,所述頂蓋後橫梁內板的內板後邊緣與所述頂蓋後橫梁外板的外板後邊緣焊接,以圍成所述總成內腔。
[0013]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車輛,包括背門框和頂蓋後橫梁總成,該頂蓋後橫梁總成為上述中任意一項所述的頂蓋後橫梁總成。
[0014]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頂蓋後橫梁總成中,包括了頂蓋後橫梁內板和頂蓋後橫梁外板,兩者焊接之後形成了尺寸增大後、滿足背門框扭轉剛度要求的總成內腔,從而使頂蓋後橫梁總成能夠滿足背門框對扭轉剛度的需求。在此基礎之上,頂蓋後橫梁內板的對正區域不再為原來的平板結構,而是在其上設置了凹陷結構,此凹陷結構的凹陷方向為向頂蓋後橫梁外板靠近的方向,這樣在頂蓋後橫梁內板遠離頂蓋後橫梁外板的一側,就能夠為後排乘員頭部預留更大的容納空間。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頂蓋後橫梁總成,與原有改進方式的不同之處在於,在滿足背門框扭轉剛度要求之後,為了給後排乘員頭部預留更大的容納空間,不再是從整體上減小總成內腔的高度尺寸,而是採用局部減小的方式,即在對正區域內設置凹陷結構,僅使對正區域所圍成的部分內腔的高度減小,從而在不增加結構件、不增加板材厚度的前提下,以同時滿足背門框扭轉剛度和後排乘員頭部空間的需求。
【附圖說明】
[0015]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提供的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16]圖1為現有技術中一種結構的頂蓋後橫梁總成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2為現有技術中另一種結構的頂蓋後橫梁總成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頂蓋後橫梁總成的俯視圖;
[0019]圖4為圖3的爆炸圖;
[0020]圖5為圖3中A-A向的剖視圖;
[0021]圖6為圖3中B-B向的剖視圖。
[0022]在圖1-圖6中:
[0023]頂蓋後橫梁內板-01,頂蓋後橫梁外板-02;
[0024]頂蓋後橫梁內板-1,頂蓋後橫梁外板-2,凹陷結構-3,內板前邊緣-4,外板前邊緣-5,內板後邊緣-6,外板後邊緣-7,總成內腔-8,後排乘員頭部空間包絡面-9。
【具體實施方式】
[0025]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新型的頂蓋後橫梁總成,其在不增加結構件或板材厚度的前提下,能夠同時滿足背門框扭轉剛度和後排乘員頭部空間的需求。
[0026]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實用新型保護的範圍。
[0027]如圖3-圖6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頂蓋後橫梁總成,包括頂蓋後橫梁內板I和頂蓋後橫梁外板2,兩者焊接圍成了總成內腔8。本實施例中,該總成內腔8特指的是能夠滿足背門框扭轉剛度要求、高度尺寸增大之後的內腔。此種設計提升了背門框扭轉剛度的性能要求,使得車身背門框結構具有更好的抗變形能力。在頂蓋後橫梁內板I和頂蓋後橫梁外板2焊接圍成此總成內腔8的基礎之上,還對頂蓋後橫梁內板I的對正區域進行了改進,改進之處為在對正區域內增設了凹陷結構3,並令此凹陷結構3向頂蓋後橫梁外板2所在的方向凹陷,這樣就能夠為後排乘員頭部預留更大的容納空間,如圖6中凹陷結構3與後排乘員頭部空間包絡面9所示。本實施例中,對正區域特指的是頂蓋後橫梁內板I上,與車輛的後排乘坐位置對正的一部分區域。
[0028]本實施例提供的頂蓋後橫梁總成,通過上述改進,不僅為後排乘員提供了更大的乘坐空間,提高了舒適性,更好的滿足了人機舒適性要求,而且也不會對背門框的扭轉剛度造成影響,從而在兼顧扭轉剛度性能與人機舒適性的情況下,沒有增加材料厚度,沒有增加結構件,不會造成生產成本、車身重量和油耗的增加,對車身輕量化做出了貢獻。並且,上述改進方式還具有結構簡單、性能可靠、兼顧性能、成本及舒適性等優點
[0029]本實施例提供的頂蓋後橫梁總成中,在滿足背門框扭轉剛度要求之後,為了給後排乘員頭部預留更大的容納空間,不再是從整體上減小總成內腔8的高度尺寸,而是採用局部減小的方式,即在對正區域內設置凹陷結構3,僅使對正區域所圍成的部分內腔的高度減小,如圖5和圖6所示。具體的設置方式可以將對正區域所在的板材設置成弧形板,凹陷結構3即為整個弧形板,弧形板的內側空間即為凹陷空間,如圖6所示。此種設置方式在實際生產過程中較容易實現,加工難度低,所以為優選實施方案。
[0030]凹陷結構3除了以上述方式設置以外,其還可以以其他方式設置,例如將凹陷結構3設置成球形槽(圖中未示出),並令對正區域所在的板材整體圍成一個面積較大的、半球形的球形槽,即令一個較大面積的球形槽布滿整個對正區域。除此之外,也可也將球形槽設置成面積相對較小的多個(圖中未示出),並令多個球形槽均勻分布在對正區域內,從而也能夠形成凹陷結構3。當球形槽為小面積球形槽時,優選其數量為兩個。
[0031]本實施例中,頂蓋後橫梁內板I的內板前邊緣4與頂蓋後橫梁外板2的外板前邊緣5焊接,頂蓋後橫梁內板I的內板後邊緣6與頂蓋後橫梁外板2的外板後邊緣7焊接,以此種方式圍成總成內腔8。
[0032]基於上述實施例中提供的頂蓋後橫梁總成,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車輛,此車輛設置有頂蓋後橫梁總成,該頂蓋後橫梁總成具體為上述實施例中提供的頂蓋後橫梁總成。
[0033]由於上述車輛採用了上述實施例提供的頂蓋後橫梁總成,所以該種車輛由頂蓋後橫梁總成帶來的有益效果請參考上述實施例中相應的部分,在此不再贅述。
[0034]本說明書中各個實施例採用遞進的方式描述,每個實施例重點說明的都是與其他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各個實施例之間其餘的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參見即可。
[0035]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能夠實現或使用本實用新型。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範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因此,本實用新型將不會被限制於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範圍。
【主權項】
1.一種頂蓋後橫梁總成,包括圍成總成內腔的頂蓋後橫梁內板和頂蓋後橫梁外板,其特徵在於,所述頂蓋後橫梁內板的對正區域上,設置有凹向所述頂蓋後橫梁外板的凹陷結構。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頂蓋後橫梁總成,其特徵在於,所述凹陷結構為構成所述對正區域的弧形板。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頂蓋後橫梁總成,其特徵在於,所述凹陷結構為在所述頂蓋後橫梁內板上衝壓形成的球形槽。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頂蓋後橫梁總成,其特徵在於,所述球形槽為多個,且均勻分布在所述對正區域上。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頂蓋後橫梁總成,其特徵在於,所述球形槽為一個,且布滿所述對正區域。6.根據權利要求1-5中任意一項所述的頂蓋後橫梁總成,其特徵在於,所述頂蓋後橫梁內板的內板前邊緣與所述頂蓋後橫梁外板的外板前邊緣焊接,所述頂蓋後橫梁內板的內板後邊緣與所述頂蓋後橫梁外板的外板後邊緣焊接,以圍成所述總成內腔。7.一種車輛,包括背門框和頂蓋後橫梁總成,其特徵在於,所述頂蓋後橫梁總成為如權利要求1-6中任意一項所述的頂蓋後橫梁總成。
【文檔編號】B62D25/06GK205706884SQ201620419279
【公開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請日】2016年5月10日
【發明人】趙曉河, 劉躍田, 周卜軍, 王遠宏, 陳曦
【申請人】北京長安汽車工程技術研究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