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蒸棗花饃怎麼做(原創年味兒是記憶中母親蒸的那熱氣騰騰豆包饅頭棗糕饃)
2023-05-01 08:19:30 2
(記憶中的春節前蒸饅頭場景)
人們常說,年紀大點的人,每當看到眼前身邊的景象,便很容易觸景生情,勾起對陳年往事的回憶中,臨近春節了,兒時記憶中那一幕幕與濃濃的年味兒有關的溫馨往事,更是猶如潮水般湧上心頭。年味兒是記憶中那扣人心弦、炸響在耳畔空中的爆竹聲聲,年味兒是記憶中熱氣騰騰的豆包饅頭棗糕饃……
小時候家境窘迫生活清貧,一年之中家裡日常飯桌上,極少能嘗到白面饅頭,只有趕上要過年了,到了年關的臘月二十六、七母親才會毫不吝嗇一般,用面瓢取出盛在廚房瓦罐中的白面,發上大大的一瓷盆麵團,蒸上幾籠白面饅頭,儲備出可供一架八口人吃上十來天的不同類型的饅頭、菜包饃,對於今天生活甜蜜的人們來說,這,或許是一件難以想像、不可思議的事兒。
(記憶中的春節前蒸饅頭場景)
春節前蒸饃這兩天,是母親一年之中最盛大、最忙碌的時刻。母親提前一天便要泡上用作發酵麵條的「面劑兒」,用家裡那個直徑近兩尺的大陶瓷和面盆,發上滿滿一大盆白白的麵團,用於第二天用來進行大規模的正式的蒸饅頭操作。這是那年代家庭廚房巧婦們蒸饃最有效的絕招兒,就是用上一次發酵好的蒸饃麵團中,掐出拳頭般大小的「酵種兒」,放在盛麵粉的器具裡,成為固體形狀,然後在下次蒸饃發麵時,用一碗涼水將其泡開為糊狀,使其成為天然的發酵元素,聰明勤勞的母親們,用這種古老的傳統方式,蒸出的手工饃口感甜美瓷實,蒸饃味兒十足。
(記憶中的春節前蒸饅頭場景)
那時候,由於家裡白麵粉數量有限,為了全家人過年時能多吃幾天自己手工蒸的饅頭,母親還想著法子侍弄出風味獨特的餡來,提前煮上一小盆紅豆,然後將煮得爛熟的紅豆,加上幾個煮熟的紅薯,搗弄成稠糊狀的豆泥,蒸製成甜滋滋、風味純正的紅豆包饅頭,令家人們百吃不厭。母親還會用泡漲的粉條、肥豬肉榨油後的「肉芝料」,摻在一起剁碎,做成香噴噴的餡,蒸製成美味可口的大包子。令兒女們記憶猶新的是,母親每年還總會和上一盆紅薯面,蒸製成黑乎乎的紅薯面饅頭,這是由於為讓我們兄弟姐妹六人能多吃幾個白面饃,留給父親、母親自己享用的。
(這張母親存世不多的照片是我給拍攝的)
第二天一大早,母親從大陶瓷盆裡取出發酵了一夜、膨脹得幾乎溢出盆外的白麵團,在廚房裡那張大大的案板上兌上乾麵粉,用雙手奮力揉成一坨坨軟硬適中的麵團,然後再揉搓成一個個半成品的饅頭,整整齊齊擺放在案板上,直待裝籠上鍋開蒸時刻。在廚房為母親當幫手的大姐、二姐,也同時把爐火燒的旺旺,將蒸饃用的尺八大鐵鍋燒上半鍋熱水,加上兩層籠畀籠圈,隨後用盒盤把母親揉制好的、一排排整整齊齊擺放在案板上的半成品饅頭,小心翼翼的端到熱氣騰騰的蒸鍋前,再由母親按照一定的合適間隙,有規則的擺放成環形的「小饅頭陣」,之後雙手託舉起鐵籠鍋蓋,嫻熟的合上兩層高的籠籠,並吩咐姐姐們看好火爐,要把爐火燒的猛猛!的,使鍋中升騰起「嗤嗤」從蒸籠縫隙中冒出的熱氣,然後又轉身返回到案板前,準備鞣製下一鍋上籠的半成品饅頭。望著母親在廚房灶臺前這一連串嫻熟的操作,兒時的我感覺是那麼神奇,十分崇拜忙碌而神通廣大的母親。
(記憶中的春節前蒸饅頭場景)
與母親和姐姐們在廚房中忙活著蒸製饅頭的過程中,大哥也被父親分配了力氣活兒,他掄起家裡那把大大的劈柴闊板斧,將燒柴木頭劈成一條條小塊,以供有源源不斷足夠的柴火,來滿足蒸饃爐中火旺盛。而我也抱著大哥劈好的柴禾,供給給熊熊燃燒的灶臺。同時,還負責盯著放在院裡窗臺上的鬧鐘,不時向母親報告著時辰。
(記憶中的春節前蒸饅頭場景)
四十多分鐘後,母親吆喝著姐姐們暫時遠離鍋臺蒸籠,自己則用雙手握住籠蓋耳環,口中喝著「揭鍋嘍——!」用力掀開蒸籠蓋,頃刻間,一股濃濃的水蒸氣瞬間升騰,迅速瀰漫整個小小的廚房空間,一股沁人心脾的蒸饃香甜氣味撲年而來,母親望著蒸籠上個個發脹白饅頭,笑臉蕩漾在瀰漫著的氣霧中,雙手麻利的快速將饅頭下籠,擺放在竹編的圓形簸籮中,那喜氣洋洋的一幕猶如一幅生動的畫面,定格在腦海裡……
(記憶中的春節前蒸饅頭場景)
家裡兄弟姐妹們吃飯的人口多,母親每年往往總是要這樣從一大早開始,忙碌到下午蒸七八鍋饅頭。饅頭分類和形狀也煞是有趣,有圓圓的實心饅頭,有味道甜滋滋的紅豆包饅頭,有香噴噴的大花紋包子,有橢圓形的刺蝟形狀饅頭,還有盤花棗糕饃,其中,還有每年總是要整蒸上兩個的、個頭如大花碗麥垛狀的超大饅頭,這是要留到最後供全家人最後分成八瓣來吃的。蒸製的這些饅頭往往能盛上大半個簸籮,蒸的饅頭能讓全家人吃上整個春節。
(記憶中的春節前蒸饅頭場景)
那時候,吃著母親蒸製的饅頭是那麼好吃,在口中是那麼耐嚼,香噴噴甜滋滋的,饃味十足,特別是那甜滋滋的豆包饃、棗糕饅,吃起來更是竟然感覺回味無窮,那種味道和口感,與如今市面上饅頭鋪子裡賣的那些相比,猶如天壤之別,也是再也難以尋回那種令人回味無窮、難以忘懷的饃味道。
記憶中的 那個年代,在春節前勞作過年食品時,左鄰右舍家家戶戶都要這樣進行隆重而又富有儀式感的進行這樣的蒸饅頭環節,寓示著來年的五穀豐登,充滿著衣食無憂喜慶感,更瀰漫著濃濃的過年氣息,是令人永久留在記憶當中的特殊而又難忘的年味兒……
附錄:全國著名書法大師沈安良先生的閱後點評——
左宏,你今天這篇「年味兒",看似寫你自己的母親,你的兄弟姐妹們,實是寫出當了時那個時代的天下所有的母親和任何一家人的兄弟姐妹們。
這還是指有一定條件的家庭情況,若是更貧困的地區,更艱難的家庭,這情形也難以如你筆下的情景,令其回憶,因為這些家庭過年過的是比平時日子更難的關口一樣,實再是難以度過的。所以說"年關"就是這個意思。
那麼,你這這篇"年味兒",只所以寫的這麼深刻、清晰、真實、尤如又把經過那個時代的人們都拉回去一樣,所以讓人感受到當時過年前幾天因有吃的好而有回味不完的幸福感。
總之給我的感覺是,你的"年味兒"也是我的年味兒,更是天下人家的年味兒。寫的非常平常,品味著確實又非常!好上加好的文章!
沈安良
2021年2月8日晨於墨竹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