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上海最好吃的五種小吃(舌尖上的上海除了小籠)

2023-05-19 06:54:43 1

-風物君語-

上海小吃

魔都裡的人間

吾吃儂!

▲ 喜歡就要「吃」出來。供圖/soogif

「吃」在上海話裡有喜歡的意思,但凡上海人喜歡的,無論什麼都能「吃」。上海是座移民城市,上海本幫菜是一種融合菜,地處江尾海頭,中西交融,上海人也確實什麼都吃

▲ 上海人的年夜飯,菜品受到蘇幫菜、徽菜、無錫菜、杭幫菜等菜系影響。供圖/圖蟲·創意

小吃也一樣,很難說哪一品類就是上海獨家。數十年前,滬上滑稽戲名家王輝荃、譚義存創作的《上海小吃》裡有一段貫口(類似相聲裡的《報菜名》),列了百餘種上海小吃。人說上海是座排外的城市,但這裡的小吃文化足以自證並非如此。

最愛小鮮肉:小籠·生煎·鍋貼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帶不走的各地美食在入海口積澱下來,形成了上海小吃獨特的風味。這種風味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持續更新,即便是最有上海特色的小籠、生煎,也沒有一個絕對正宗的標準像

▲ 生煎的吳語發音是「桑季」,你可以留意一下上海人說這個詞是什麼表情,渾身觸電一樣的。供圖/soogif

上海城隍廟的南翔小籠和南翔古鎮的就不是一個味道,六零後、七零後記憶裡的生煎和九零後、零零後愛吃的生煎,做法、口味都不相同,倒是城隍廟裡但凡標「正宗」字樣的就一定不正宗

小籠饅頭丨不是「上海小籠包」

在北方,有餡的叫包子、沒餡的叫饅頭。吳地的人們則不作區分,統稱為饅頭,像什麼肉饅頭、菜饅頭、小籠饅頭、生煎饅頭……這是古漢語的遺留。

▲ 熱氣騰騰的小籠一籠籠疊起,整顆心都隨著蒸蒸日上了。供圖/視覺中國

小籠饅頭確實不是「小籠包」,麵皮並不發酵,需要保持韌性來兜住內裡的湯汁。用筷子夾起一個,湯汁左右搖擺,像品酒時晃動的酒杯,薄薄的麵皮卡在要破沒破的臨界點上,看到這種情景,吃客們便知道:這包湯可以期待一下了。

▲ 上海人夾起一隻滿是湯汁的小籠,和青島人提起一塑膠袋啤酒的心情是相似的。供圖/soogif

國內打著「上海小籠包」旗號的店鋪不少,其實上海沒有這種叫法(同理也沒有「上海青」)。吃過「上海小籠包」的上海人,免不了要大呼上當,因為吃到的都是小個的肉包子,厚實的麵皮天差地別,鎖住湯汁什麼的就更不要想了。反倒是「上海灌湯包」——雖然也是個在上海不存在的名字,口感上稍微接近一些。

▲ 上海的小籠和山寨「上海小籠包」最大的區別就在麵皮製作上。供圖/圖蟲·創意

▲ 有肉不在褶上。供圖/soogif

上海的小籠特指南翔小籠(南翔是上海近郊的古鎮),南翔小籠又特指鮮肉小籠,點單的時候徑直說小籠就好。若是店員追問你要吃什麼小籠,那就是準備「宰」你了——蟹粉小籠之類主要是抬價用的。清末民國,城隍廟的南翔饅頭店把南翔小籠發揚光大,後者也被上海人調教成了實際上的「上海小籠」:在市區吃慣南翔小籠的人,到了南翔很可能會吃得一言難盡。

▲ 小籠好不好吃,既看用料,也看師傅的手法。供圖/視覺中國

生煎&鍋貼丨本來一鍋端,相煎何太急

生煎饅頭鍋貼的做法其實都是「生煎」——生著放在鐵鍋裡煎。油煎過程中會加水,冷水熱油相撞,「颯」地一聲,吊足了一旁排隊者的胃口。

師傅有節奏地轉動大鍋來保證受熱均勻,等的人心裡焦急:怎麼還沒轉好?邊看、邊等、邊聞著從蓋子裡逃出來的香氣,仿佛是取得正果前的卓絕修行。最艱難的一關是,眼看這鍋輪到自己綽綽有餘,前面一「大戶」頓時打包了半鍋,又得再等!

▲生煎和鍋貼上鍋以後的工序是一致的:旋轉,跳躍,我閉著眼。供圖/soogif

生煎與鍋貼的餡料、麵皮都不相同,造型差別就更明顯:前者像煎包、後者像煎餃。這是四個完全不同的物種,最明顯的區別是:吃煎包、煎餃和吃包子、餃子是一種吃法,拿起來就吃,而生煎、鍋貼和小籠是一個吃法,畢恭畢敬地用嘴在食物上開個小洞,再吸湯汁——一定是小心翼翼的,一不留神用力過猛,汁水就會直接濺到對麵食客的身上,場面相當尷尬。

▲ 湯汁飽滿的生煎饅頭。供圖/圖蟲·創意

嚴格來說,生煎並非都有湯汁。上海生煎分兩大派:「大壺春」不放肉皮凍,肉餡緊實,食時無湯,是為「肉心幫」「蘿春閣」皮薄滷多,則是「湯心幫」。品相也不一樣,「肉心幫」用全發酵的麵團,皮厚,所以煎時褶朝上,「湯心幫」是半發酵面,皮容易破,所以厚褶在下。大壺春還在,蘿春閣業已關門,但「湯心幫」卻幾乎統一了上海——小楊生煎以及今天滬上絕大多數生煎都是這一脈。

▲ 肉心幫和湯心幫,你會區分了嗎?供圖/圖蟲·創意

在上海,生煎、鍋貼各有粉絲,有時也暗搓搓較勁。一些小鋪兩邊都想討好,一口鍋裡生煎、鍋貼各放一半地煎和售賣。說來奇怪,但凡這麼操作就絕少有好吃的,看似製作流程相近的兩道美食,卻在分寸裡宣告了自身的獨一無二。

甜甜黏黏鹹鹹,糕糕團團圓圓

城隍廟是上海最負盛名的小吃集散地,上海人對它的感情卻很微妙,一邊勸著周圍朋友千萬別去那裡吃小吃,一邊懷念那裡曾經的上海味道。從前,上海人去逛城隍廟都會選在飯點之前稍早時分,這樣就可以留著肚子邊吃邊逛,東吃吃西吃吃,轉一圈下來也就飽了。

▲ 上海人對城隍廟的情感是比較微妙的,老味道消逝,新味道進來。供圖/圖蟲·創意

可以拿在手上吃的,比如奶油五香豆,底子是幹蠶豆,有桂皮、茴香、糖、鹽這些傳統香料,也有奶油這種過去比較有腔調的海派風情,甜甜鹹鹹,有滋有味;又如梨膏糖,原來是用作止咳化痰的,味道清甜,也就當了糖果吃,最有特色的是賣糖人的吆喝,三分賣糖,七分賣唱,那種廟會的「鬧猛」感覺就出來了。

▲ 奶油五香豆,豆子上的霜是一大特點,滋味的奧妙都在上頭。供圖/圖蟲·創意

城隍廟是原來上海老城廂的位置,最初的「上海味道」就是在這裡形成,近代的南翔饅頭店賣的其實是隔壁嘉定縣的美食,同樣是老字號的寧波湯糰店賣的是浙江特產,解放後南翔併入上海不說,寧波湯糰也早就被看作是上海美食的代表。

▲ 城隍廟還是一如既往的熱鬧,老店都開在核心位置,比如圖左的寧波湯糰店。老店之外的小吃店就要慎重了。供圖/圖蟲·創意

說起來,上海小吃的底子是蘇式糕點,本地的青團、酥皮月餅都是耳熟能詳的了,因為什麼內餡都能加,是當之無愧的網紅,還有不少精緻糕點則是從蘇州五芳齋傳入。

較不為外人知的是浙江飲食對上海的影響,比如寧波。

▲ 青團和酥皮月餅,清明和中秋時候爭奇鬥豔的網紅。供圖/圖蟲·創意

上海人說起湯糰,首先想到的就是寧波湯糰水磨粉做的外皮細膩軟糯。內餡分甜鹹兩口,有芝麻的和的,說是芝麻餡其實更複雜——是用新磨黑芝麻粉與豬油、白糖混拌而成,呼作「黑洋酥」。從湯糰那裡,上海人繼承了寧波人的糯米基因,滬上有名的糕團店喬家柵最初也是做湯糰起家,近兩年各種寧波糕團更是「迴光返照」,成了滬上最紅的小吃

▲ 大個的湯糰,撒著桂花。供圖/圖蟲·創意

在吳語區人們的觀念裡,大的叫湯糰,小的叫圓子。後者最出名的是酒釀圓子,一般要麼家裡做,要麼酒店裡吃,路邊小吃攤不賣。因為不常吃,所以成了上海人吃酒席時最期待的點心

▲ 沒有一個上海人會拒絕一碗酒釀圓子。供圖/soogif

酒釀圓子有個變種,就是用年糕丁代替小圓子。上海人吃得較多的是寧波年糕,和蘇州年糕略有不同,糕粉是用寧波特產的上白「晚稻米」加水磨製而成,綿軟又不黏牙。上海人烹調年糕,無論炒年糕、湯年糕、糖年糕,年糕都被切成薄片,這也是寧波人的做法。

▲ 過年的時候,家裡的年糕就這樣搭積木一樣地摞起來,這其實也是寧波年糕的擺法。

香甜軟糯的吃食,桂花香氣是點睛之筆。秋天收集的桂花,用糖或鹽醃好,芝麻糖團加一點、酒釀圓子加一點、條頭糕上加一點、糖年糕裡加一點、糖粥裡再加一點……甚至當你把糯米塞在藕孔裡,藕上也要撒一點,名字當然也很江南,叫作桂花糖藕

▲ 撒著釀桂花的條頭糕。供圖/圖蟲·創意

豬排配咖啡,十裡洋場的派頭

外地人都知道的小吃街是城隍廟,本地人心裡分量更重的則是雲南路。前面說的大壺春生煎就在這條街上,湯圓有成昌園子(現在併到了沈大成),還有一雞一鴨——「小紹興」的白斬雞、「小金陵」的鹽水鴨,小紹興每天限量供應的雞粥最是不容錯過,雞湯熬製,鮮得掉眉毛。

▲ 雲南南路上的大壺春,是老一輩上海人眼中的小楊生煎。供圖/圖蟲·創意

上海最早的西餐館之一——德大西菜社,也搬到了雲南路。上海是近代中國的開放口岸,又有租界,很多西式美食流傳民間,不斷本土化,形成一種「海派風格」

最典型的是炸豬排,把醃製過的豬排裹上麵粉、蛋液和麵包粉,下油鍋炸,原來是當主菜的,現在多是小吃。炸好的豬排香氣四溢,咬下去吱吱作響,再配上上海特色的「辣醬油」——本土化的英國黑醋、源自印度,是打耳光都不肯放的。

▲ 上海炸豬排的靈魂就在最後一下的辣醬油。圖/網絡

上海人的腔調在於小吃也得配湯,小籠、生煎配咖喱牛肉湯、油麵筋百頁湯(地道叫法:「雙檔」),炸豬排就得配西式的羅宋湯。羅宋者,Russia也,但上海的羅宋湯比較實惠,用本土化的紅腸代替了牛肉,味道好,成本低。上海人本來就有吃「大排」(帶骨豬裡脊)的傳統,小吃裡有紅燒的排骨年糕,後來也有了炸豬排的版本,中西結合了。

▲ 上海羅宋湯,簡易版的平民西餐,和炸豬排是絕配。圖/網絡

▲ 排骨年糕,中西合璧。供圖/soogif

上世紀九十年代,是中小學門口小攤上炸豬排最風光的時候,搶了原來蘿蔔絲餅(油墩子)的風頭。那種豬排特別薄,基本上就是吃麵粉,西式情調就這樣消解在孩子們的打鬧聲中。過了幾年,臺灣炸雞排興起,堪稱無縫銜接,上海原來不怎麼有炸雞排的傳統,可能是方言裡不太好聽吧。

▲ 小攤上的「油墩子」,真香。供圖/圖蟲·創意

上海小吃往往重油,怎麼不養生怎麼來。比如西點裡最叫人念念不忘的蝴蝶酥,源自法國的Palmier,就得吃國際飯店的,老字號大酒店捨得放黃油——蝴蝶酥層層起酥,黃油不夠,內裡的幾層口感會很硬,沒有「酥」的感覺。

▲ 蝴蝶酥,不像蝴蝶嘛,為什麼不叫愛心酥?供圖/視覺中國

這些海派西點也不儘是國外傳來的,有不少是上海西點師傅的再創作,比如「凱司令」慄子蛋糕。凱司令和慄子蛋糕分別上過張愛玲的《色·戒》和《半生緣》,是當時上海人「腔調」的象徵。慄子蛋糕的蛋糕很少,主體是由蛋白球、慄子醬、鮮奶油膏三種乳製品做成,口感比較肥潤。還有上海人喜歡吃「摜奶油」,可以理解為膨脹版的鮮奶油,同樣是凱司令的招牌。現代人沒有以前那麼嗜甜嗜奶油,建議搭配黑咖啡食用。

▲ 凱司令摜奶油杯,嘗一口嗎?圖/網絡

魔都的本相

▲ 遠處是高樓大廈,近處是城隍廟,什麼才是上海?供圖/圖蟲·創意

小吃裡隱現著上海人的生活態度。上海的小吃都不貴,也就是比大餅油條等「四大金剛」稍微進階一點的日常獎勵,唾手可得。

周末時候,等一屜小籠出鍋、慢慢地吹涼、吸汁、喝一口「雙檔」,怎麼慢、怎麼愜意怎麼來;糕團店、湯糰店少了,店裡的客人常常是專程來的,人們珍惜老味道,一些不值錢的小吃也當喜茶一樣大排長龍;上海人不那麼愛吃甜了,但也會偶爾買些慄子蛋糕、奶油小方,一家人合吃一個,甜甜蜜蜜是生活裡的小情調……

▲ 在光明邨排隊買鮮肉月餅的上海人,中秋時候的氣勢完爆喜茶。供圖/圖蟲·創意

高樓大廈裡的魔都,可能有一千種面向,但當你吃著上海小吃,體驗著那種小市民小樂惠、小幸福,這座城市的本相就顯露出來了。

▲ 為了方便外地/外國人士理解,上海人也跟著說「小籠包」了。其實叫什麼不重要,滋味好才是生活的意義。

- END -

文圖丨Face

封圖 | 圖蟲·創意

參考資料

指尖沙《舌尖上的上海:上海LOCAL美食精華》,2012

林蘇欽《上海名小吃》,2003

,
同类文章
昆明小吃特色小店(介紹15款昆明百姓小吃)

昆明小吃特色小店(介紹15款昆明百姓小吃)

來雲南旅遊的外省朋友下飛機到昆明,或者其它地方到昆明玩的,或者在昆明打拼的,給大家推薦幾個百姓小吃。 本人最鍾愛的就是路邊攤,拋開衛生不衛生的問題,好吃才是最重要的 找到那些「隱於世」的美味小吃 找到了下面這些國寶級的小吃店 到昆明想吃到正宗實惠的百姓小吃,那麼這家一定
這4種美食一定要少吃(也別碰這4種美食)

這4種美食一定要少吃(也別碰這4種美食)

在看臉的時代,除了要有顏值外,身材好也越來越重要。物質的極大豐盛,讓我們每天都可以吃到很多以前沒有吃過的東西。我們都知道,胖是吃出來的,有些我們平常常吃的食物,看似沒什麼油,吃了應該會很健康,不長肉,但恰恰不是這樣的。以下4種美食,看似含油少,其實是很容易長肉的,來看看下面這4種是不是你常吃的。
正宗烤魚做法烤箱竅門(烤魚只要方法正宗)

正宗烤魚做法烤箱竅門(烤魚只要方法正宗)

炙烤鱸魚 愛情容易讓人痴狂,殊不知美食也是如此,尤其還是如此鮮美的鱸魚。 食材準備 400克鱸魚,40克大蔥段,薑片少許 1臺烤箱,1張錫紙,1把刷子,2克鹽 5毫升料酒,食用油適量烹飪步驟 1 洗淨的鱸魚兩邊切上一字花刀。 2 取一盤,放入鱸魚,往鱸魚身上撒
沒有糯米粉怎麼做湯圓詳細步驟(一碗糯米粉一把芝麻)

沒有糯米粉怎麼做湯圓詳細步驟(一碗糯米粉一把芝麻)

一碗糯米粉一把芝麻,教你在家做湯圓,香甜又軟嫩,比買的還好吃 元宵節是中國人十分重要的節日,所以民間有「元宵大如年」的說法。每到傳統節日元宵節,到處張燈結彩,不管南方北方,都有吃湯圓(也叫元宵)的習俗,不僅開胃可口,也是為新一年討個好彩頭。 其實湯圓的做法很簡單,一碗糯米粉加上一把芝
又滑又嫩又脆的基圍蝦怎麼做(基圍蝦這樣做太好吃了)

又滑又嫩又脆的基圍蝦怎麼做(基圍蝦這樣做太好吃了)

還有幾天就要過年了,大夥這幾天應該都挺忙的吧!家鄉的父母正在忙著辦年貨,而在外工作的你,或許正在忙著買車票吧,您啥時回家過年呢?小時候覺得一年時間好慢,但是長大以後就覺得時間太快了,一轉眼就到了,如果是上班的話領12次工資就完了,做生意的話估計這幾天正在忙著收帳了吧,反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衷,長大
熟綠豆怎麼樣做綠豆餅(綠豆別再煮湯了)

熟綠豆怎麼樣做綠豆餅(綠豆別再煮湯了)

綠豆別再煮湯了,教你自製綠豆餅,皮薄餡大酥掉渣,餡料綿密細膩 最近綠豆餅似乎又火起來了,看到別人都在吃,我也忍不住買了兩盒,味道確實不錯,外面的皮很薄,並且比較酥,裡面包裹著的綠豆餡也香得很,不算特別甜,並且綿密細膩,一口咬下去冰涼爽口。 立夏將至,天也熱了,家裡的綠豆除了煮湯之外,不
北京哪裡烤魚最好吃(北京最美味的烤魚店TOP10)

北京哪裡烤魚最好吃(北京最美味的烤魚店TOP10)

推薦閱讀發送「推薦」提取文章 2015北京必吃100家餐館 北京適合請爸媽吃飯的館子 北京南城、東城、西城、北城美食地圖 北京古代天黑沒電,他們幹啥 京城那些排長隊的餐館 江邊城外烤全魚 人均:67元 地址:東直門內大街15-2號 推薦理由:分
汗蒸房為什麼要一直開著(幹蒸房很多人也理解為汗蒸房是否對)

汗蒸房為什麼要一直開著(幹蒸房很多人也理解為汗蒸房是否對)

最近有在網上接待了不少客戶朋友的小編,聽到了客戶朋友會問到,有沒有幹蒸房,最後經過細細了解才發現,幹蒸房和汗蒸房存在分不清的情況,這裡給大家普及一下吧。 首先我們都知道土豆,只要一說土豆就知道它是可以吃的,什麼土豆燒肉,乾鍋土豆片什麼來的,但是有些地方就喜歡叫馬鈴薯,如果當地有一個人想要網上尋
相府油潑魚(浙江臨海各派出所大廚曬廚藝)

相府油潑魚(浙江臨海各派出所大廚曬廚藝)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陳棟 通訊員 馮佳麗 不少人很好奇,那些威武神勇、無所不能的警察,平日裡都吃的啥,一日三餐又是誰在打理? 近日,浙江臨海市公安局就別出心裁,舉辦以「我為祖國獻道菜」為主題的廚藝大賽,將臥虎藏龍在各派出所背後的大廚們請了出來,大家切磋廚藝,拿出一道各自的拿手好菜,並邀
肉絲麵如何做好吃(炒出來的肉絲麵的做法)

肉絲麵如何做好吃(炒出來的肉絲麵的做法)

想吃炒麵,但是家裡只有普通的白麵條,於是這道午餐就誕生了。。。。 製作方法和炒麵非常相似,因為這種白麵條比較嫩,所以不適合炒太長的時間,我是把所有的蔬菜和肉都炒熟之後再放入麵條,這樣既能保持麵條的完整性,而且吃起來也別有一番風味 圖片中我準備的蔬菜比較多,是兩個人的分量,而且我自己也喜歡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