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特色小吃最全攻略(開封夜市和小吃的前世今生)
2023-05-19 09:22:26 1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周斌
引子
別小看這小吃,如果選一個去成都、開封這等老城的理由,排在第一的未必是武侯祠、杜甫草堂、龍亭、鐵塔、相國寺,很可能是缽缽雞、串串香、肥腸粉、炒涼粉、桶子雞、灌湯流油小籠包……
去成都吃小吃妙處在尋覓,很多地道的「蒼蠅館子」隱藏在斜斜窄窄的巷子裡;而開封則不同,曾幾何時,夜幕初降,城市裡最寬闊熱鬧的廣場、路口,忽然被不知從那條胡同裡鑽出魚貫而來、喧叫聲聲、熱氣騰騰的小吃餐車瞬間「佔領」。流光溢彩、百味雜陳,小吃夜市開場了。
眼下臨近春節,開封的街頭夜宴又到了火爆時節。記者專門採訪了開封的餐飲文化名家孫潤田先生,請他追溯一下開封夜市和小吃的前世淵源和今生來歷,梳理出若干個您非來開封一次不可的理由。
北宋汴京夜市,百姓有了常態化的夜生活
吃飯這件事,在廳堂或戶外,是兩樣心境。古人是否有此心得不得而知,總之早在古遠的周代,就有了日落後販賣飲食的街頭攤販。
到了唐代,長安城(今西安)出現了夜市。但只是曇花一現,很快被「宣令禁斷」的詔令禁止了。因為唐政府有規定:城、坊、市門必須在日頭一落就關閉,城市裡面普遍夜禁,連燃燭張燈也有限制。
北宋,首都東京汴梁城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從御街,到城外的八個關廂,處處店鋪林立,形成商業飲食市場20餘處,連皇宮的東華門外,也是一個「市景最盛」的飲食市場。
宋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四月十三,詔開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來,不得禁止。」帝王發布文書命令「不禁夜市」,這使得之前王公貴族獨享的夜生活,在百姓市井中得以常態化地進行了。
從此,汴京城的飲食夜市逐漸繁榮。宋人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裡記載:「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要鬧去處,通曉不絕。」「冬月雖大風雪陰雨,亦有夜市。」這是當時汴京「夜市」的真實寫照。
當時的汴京城是名副其實的不夜城,「店鋪夜市不可細數」。著名的夜市有:州橋夜市、馬行街夜市、礬樓門前夜市以及朱雀門外街心市井、潘樓酒店下、土市子從行裹角(土市子東大街)等夜市。州橋夜市跨御路,臨汴河,位於東京城內的水陸要衝。蘇軾詩中有句贊之:「龍津觀夜市,燈火亦煌煌……不知京國喧,謂是江湖鄉。」
廚成功仿製了梅堯臣詩句中的「東華鮓」
讀者一定感興趣,千年前的夜市都有什麼美味小吃呢?
孫潤田告訴記者,當年的小吃大都失傳,但名字卻留了下來。有李四家、段家的北食,金家、周家的南食,張家、鄭家的油餅,萬家的饅頭,史家的瓠羹,丁家的素分茶,曹婆婆肉餅,王道人蜜煎,鹿家包子,李慶糟羹,段家熬物,曹家從食,「胡餅店」賣的門油、菊花、寬焦、側厚、髓餅、新樣滿麻等等。託盤提籃串街的小販兒賣的有酒蟹、獐巴、鹿脯、火雞、滷鴨、肚肺、雞碎、腰腎、鱔魚、辣腳子姜、細粉素籤、砂糖冰雪、圓丸子、水晶皂兒、批切羊頭、旋燻羊白腸、炸脯、煎夾子、旋炙豬皮肉等等。
在汴京宮城東華門外,有一家風味小吃店叫「魏氏鮓鋪」,人們就把它售賣的鮓叫做「東華鮓」。詩人梅堯臣曾寫有「客從都下來,遠遺東華鮓。荷香開新苞,玉臠識舊把。」的詩句。
鮓,《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為:用米粉、麵粉等加鹽和其他作料制的菜,可貯存。這道美味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初名鱃,又名鮨,多以鯉魚、青魚為原料,也可用禽鳥、家畜、蔬菜製作。鮓既可冷食,也可熱烹,東華鮓常常被送到皇宮御宴上作為大菜。
1984年,開封市飲食公司宋菜研究組的孫世增、高世選、李全忠等名廚成功仿製出了黃雀鮓、東華鮓、旋鮓、肉鮓等品種。2007年,在河南省烹飪大賽上,高世選製作的鵪鶉鮓一亮相,就受到現場觀摩的人嘖嘖稱讚。孫潤田說起當時情形:「這道菜一端上評判臺,評委們目瞪口呆,別說吃過,見恐怕也是頭一回!」
上世紀八十年代鼓樓夜市的小吃工商戶
「瞅著鍋裡像小氣蛤蟆似的水煎包,聞著香噴噴的味兒」
輝煌的北宋王朝難逃灰飛煙滅的命運,而「草根」的夜市和小吃生命力卻非常頑強,在開封一直跨越千年流傳至今。
民國十六年(1927年),馮玉祥主政河南,將相國寺改為「中山市場」。飯鋪和小吃攤以及推車、挑擔兒、擓籃兒、挎盒盤的小販也多集中於此,十分興盛。就連馮玉祥將軍也時不時到市場裡品嘗風味小吃。
生於1950年的孫潤田,趕上了相國寺為一方樂土的熱鬧。「我上小學的時候,家住胭脂河街,離相國寺一拃遠,放了學背著書包去相國寺裡玩,蹭戲園子去看關靈鳳的《三上轎》,鑽書棚去聽段紹周的《大宋八義》,扎人堆兒去聽石中立、楊寶璋的相聲《粥桃子》,看馬家的打彈弓、看小辮兒的摔跤……」
「餓了,就跑到寺門口的尹家水煎包子鋪,聽著拉風箱的聲音,瞅著鍋裡像小氣蛤蟆似的水煎包,聞著香噴噴的味兒,回家!沒錢吃啊,只是偶爾吃一次,那是真得勁!就像過大年。如今的州橋日夜餐館晝夜營業已60年了,賣的羊肉水煎包和羊肉胡辣湯,就是尹福明老師親手傳下來的手藝。」
上世紀八十年代鼓樓夜市的小吃工商戶
「官辦夜市」讓位個體戶
說到今天的開封夜市,孫潤田說:「中國改革開放有多少年,開封的夜市就有多少年。」
1956年「公私合營」,餐飲業也一樣,全都合進國營的飲食公司,個體攤販聚集的夜市自然就消失了。但也只是中斷了20多年。1976年,開封鼓樓僅存的臺基被拆除,騰出來個廣場。
1978年,政府號召搞勞動競賽,活躍市場。於是開封市飲食公司就組織國營的飯店開進鼓樓廣場,率先辦起了「夜市」。「第一樓」賣餛飩,「萬芳春」賣薩其馬、蛋散、開口笑、水晶包,「鼓樓餃子館」賣水餃,「又一新」炸雙批油條,還有饊子、麻花、燒餅等,人們稱這個時候的夜市是「官辦夜市」。
上世紀八十年代鼓樓夜市的小吃工商戶
「國營單位的職工,幹了一整天,晚上讓誰加班誰都不情願,而且連 1分錢的加班費也不發。很快,當時剛剛出現的個體戶跟進了,飲食公司的攤兒很快敗下陣來,退出了夜市。」
1983年,鼓樓夜市主要是飲食小吃和木器家具兩個行業,由最初十餘戶增加到百餘戶。到了1984年冬天,行業戶數愈加增多,廣場已容納不下,向東延伸到鼓樓街,南北方覆蓋了馬道街和南書店街。自1985年到1994這10年間,開封夜市是由自發形成的小夜市到政府正式批准為正規夜市。截止1994年底,經開封市政府正式行文批准的夜市有17個之多:鼓樓廣場、相國寺門前、西門外、大南門、五座樓、三裡堡、鐵北街、汴京公園、宋門外、學院門、東城市場、新街口、東司門、北道門、曹門關、臥龍街北口、西司廣場。
鼓樓夜市以廣場為主的3000多平方米的飲食區、傳統小吃多、風味獨特而最為有名,在全國也屈指可數。自1988年到1994年連續五年被評為河南省文明市場,連續三屆被國家工商局授予全國文明市場。
上世紀八十年代鼓樓夜市的小吃工商戶
如今開封夜市的小吃與北宋時已無從比較,但仔細尋味還有些似曾相識的當年模樣:湯鮮魚嫩的黃燜魚、熱鮮嫩香的炒涼粉、湯味醇厚的羊雙腸、味道醇厚的羊肉湯、酥鬆適口的花生糕、清涼沙甜的冰糖梨棗、外焦裡濃的玫瑰糖糕、酥焦五香的油酥面蛹、外焦裡喧的雞蛋灌餅、清鮮利口的雞絲餛飩、甜香可口的缸爐燒餅,以及麻辣花生、艮焦花生仁、五香花生仁、江米甜酒臥雞仔、五香燒雞、五香風乾兔肉、五香鹹羊肉、五香板羊肉、五香豆沫、肚肺湯、雞血湯、鴨血湯、江米切糕、煎餅果子、羊肉炕饃、滷羊蹄、醬牛肉、茶雞蛋、杏仁茶、各種砂鍋、各種燒烤、各種滷菜……可謂琳琅滿目,洋洋大觀。
近年來,開封市對夜市的環境、餐車、餐具等各方面進行改造升級,夜市面貌、衛生條件大為改觀。尤其是鼓樓夜市,復建的鼓樓聳立在廣場中央,仿古的餐車環繞在四周,夜市與鼓樓相互輝映,流淌著濃鬱的市井風情,已成為開封宋文化旅遊的一道魅力四射的景觀。
圖片為孫潤田提供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裴申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