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老北京芝麻餅的教程(美食是鄉愁的重要載體)
2023-05-18 23:58:43 3
《華原風》文學季刊2022年第2期目錄
美食是鄉愁的重要載體
——兼談德懋恭的水晶餅
商子雍
前一向,曾在一個展覽的開幕論壇上演講,其中談到「鄉情、親情、友情、愛情,是人類最彌足珍貴的四種感情」,講稿在公眾號發布以後,有朋友讓進一步說說鄉愁和鄉情的同異,我回應曰:按辭書詮釋,鄉情被定義為對故鄉的感情,而鄉愁,則是專指那種有著幾分憂傷的深切思念家鄉之情,兩相比較,鄉情的涵蓋面要廣闊很多,而鄉愁,則是被包含在鄉情之內。
鄉情(當然也包括鄉愁在內)是一種形而上的東西,貌似看不見、摸不著,但卻通過諸多具象的東西,讓人感受到這種抽象感情的無處不在,而美食,就是鄉情的重要載體。
民以食為天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一種說法,語出司馬遷《史記·酈生陸賈列傳》:「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稍後一些,在陳壽《三國志》裡,也有類似的表述:「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
從古到今,對民以食為天這麼一個命題,無論廟堂之高,抑或江湖之遠,好像不曾有人公開質疑。這是因為大家都明白,任何一個人,從來到世界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了對食物的攝取,此之謂以食養生;並且,這種攝取,要終其一生,一直延續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這是因為,唯有食物,才可以讓弱小的生命慢慢強大,才可以讓強大的生命長久健康,才可以讓健康的生命歲月綿長……嵇康在《養生論》中曾提到「服食養身」,司馬遷在《史記》中有「養壽」之謂;「養身」是為了活得健康,「養壽」是為了活得長久,而養生這種對人而言最重要實踐的最主要支撐,就是食!
著眼於養生來攝取食物,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但其犖犖大者,愚以為無非如下兩端:一曰吃什麼,二曰怎樣吃。其中的吃什麼,只是幫助判定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什麼該吃、什麼不該吃的一種實踐活動,以保障人們能夠在安全的前提下填飽肚子,當然,這是一種較低層次的飲食目的(不過,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什麼該吃、什麼不該吃的內涵中,環境保護這種高層次的意識會愈來愈明確);而怎樣吃,則是在對不同食材的不同特性充分而深刻了解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選擇、搭配,再經過恰如其分的加工,以便能在對食材營養成分儘可能較小損害的前提下,使其成為色、香、味、形俱佳的美食,讓人在盡享舌尖美味的同時,也獲得儘可能好的養生效果——這,才是飲食的較高境界。以中國之大、世界之廣,緣於氣候、地理、物產的有異,各地美食的種類、口味亦多有不同,古代社會,絕大多數人會在自己的出生地終其一生,對家鄉美食的依賴和感情,自不待言;現代社會,即就是成年以後浪跡天下,但一二十年的童年、少年、乃至青年時代,天天接受家鄉美食的滋潤,人和美食之間,則肯定會產生一種相依為命,離則兩傷的密切關聯,這種關聯,在遠離家鄉以後也根本無法一刀兩斷,於是,形而下的美食,就升華出形而上的感情,成為鄉愁的重要載體、成為飽含著思念故鄉深情的具象物。
不妨以美食中的點心為例。
點心是一個多義詞,作為動詞,它的釋義是點飢,指的是為消減飢餓感在正餐前的小量進食,如前人文章中所言:「徐曰:『我尚未餐,腹中餒甚,官人肯同一點心否?』」;而作為名詞,則是指深受人們(特別是孩子)喜愛的糕餅之類的食品。知堂老人有一篇名文,題曰《南北的點心》,其中說道:「北方的點心是常食的性質,南方的則是閒食。」但文章中也指出,「北方人作為常食的是饅頭餛飩包子等水點心,此外還有一類幹點心,這才當作閒食,大概與南方並無什麼差別。」知堂老人所說的,是他當年剛從紹興來到北京(其時叫北平)時的生活感受,近百年過去,如今在北方人心目中點心,已經是專指糕餅之類的烘焙食品,沒有了饅頭餛飩包子等所謂水點心的蹤影,和南方人所認定的閒食是一般無二了。
作為歷史上的十三朝古都、當今西北重鎮的西安,文化積澱異常深厚,在點心這個領域裡,自然也不會無聲無息。往遠裡說,在唐代,曾被詩人、史家寫進作品的胡麻餅、紅綾餅,是當時人們的寵物;朝近處看,誕生於公元1872年,歷經晚清、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三朝的風雲變幻,雖已高齡150歲,卻依然生機勃勃,在西安、陝西、乃至西北的烘焙行業穩居C位的中華老字號德懋恭 ,以其傳世經典水晶餅,滋潤、也陶醉了一代又一代的消費者。
說到德懋功恭的前世今生,有人好像特別喜歡強調慈禧太后對水晶餅的賞識,似乎這種有著「秦式糕點之首」冠冕的美食,是賴此才揚名立萬。事實上,水晶餅能有150年的輝煌,根本原因是在於創業者從建店之初就立下了恪守職業道德、不斷勤勉向上、謙恭服務大眾的做人、行事準則,並一代又一代地把這種崇高的精神傳承、發揚、光大。德茂恭的水晶餅選料精益求精,製作一絲不苟,銷售童叟無欺;論造型:餅面色澤金黃,四周潔淨清爽,紅色的商標裝飾鮮亮醒目,被稱為「金底銀幫鼓鼓腔,紅色印章蓋中央」;論成色:皮酥餡足,層次分明;論口感:油雖大卻不膩,糖料重味滲甜,特別是濃鬱的玫瑰和橘餅清香,讓人朵頤大快。水晶餅憑藉著創業者和一代又一代從業者的德(道德)、懋(勤勉)、恭(謙恭)站穩腳跟、贏得市場,150年威風不倒,實在是理所當然的事,和那個什麼老佛爺是否吃過這種美食,真是關係不大!
很多年以前,我家住大湘子廟街,德懋恭座落在西大街路南廣濟街口東側,前店後廠,相距不遠;後來,德懋恭遷址,向西一點兒搬到了西大街路北大學習巷口西側,廠店分離,而我,也向西一點兒住到了四府街,相距更近。幾十年時間裡,我是德懋恭的常客,不但在店裡購買水晶餅,而且還目睹了許多動人的故事。應該是新冠疫情爆發前的2019年夏,一天上午,在德懋恭的店堂裡,排在我前面的一位老者,一下子就買了十好幾包水晶餅,我發問:「咋買這麼多?」老者回答:「帶回烏魯木齊,給家裡人吃、給陝西鄉黨吃。」我又說:「盒裝的帶著方便。」老者再答:「包包的新鮮,上午出廠在這兒賣,下午和我一塊坐飛機,到晚上,就能讓大家解饞了!」原來如此啊,千裡之外的烏魯木齊,還生活著對家鄉念念不忘、急於通過品嘗水晶餅來化解鄉愁、宣洩鄉情的陝西鄉黨,祝福他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