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美食地圖(蘇東坡的美食地圖)
2023-05-17 05:34:14 2
天地無用/整理
隋唐時期藝術與典籍書寫
時間:8月19日(周五)18:30-21:30
地點:騰訊會議(ID:265312060)
嘉賓:史睿(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志遠(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趙永磊(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講師)
回顧和梳理中國傳統藝術思想及理論資源,對於未來藝術學的長久發展,無疑是切實且必要的。基於此,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學研究》特舉辦「中國藝術概念史」系列論壇,擬圍繞中國傳統文化中「藝術」概念的起源、範疇、內涵、本質、功能、特徵、衍變規律等展開討論,旨在對「藝術」概念的發生及發展史進行全面、系統的考察和分析。本場為系列論壇第四期。
從此滇波不倒流——文化地理研究的多種可能性
時間:8月19日(周五)19:30
地點:騰訊會議(ID:168782957,密碼:0819)
主講人:張軻風(雲南大學歷史系教授)
關於「滇」和「雲南」之名的由來,似乎是老生常談的地名掌故,事實上,圍繞二者的地理解釋及其經典知識的形成,不只是地理學、語義學、地方史志編纂的認識範疇,還是一部知識與權力的關係史。本次講座,雲南大學歷史系張軻風教授將重新加以梳理,並據此揭示王朝國家體系下的文化精英是如何藉助地理知識、歷史文化資源,不斷建構雲南與中央王朝的關係脈絡和國家認同的,進而解析雲南內地化進程中經典地理知識的解釋轉向。伴隨著這一轉向,作為地理實體的山水,也存在一個由意識形態不斷闡釋和重塑的景觀馴化過程。
看見女性:經典文學的另一面
時間:8月19日(周五)20:00-22:00
地點:世紀文景微信視頻號
嘉賓:張莉(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張定浩(詩人、評論家)、熊阿姨(《時尚先生fine》執行主編)
文學經典作品陪伴了一代又一代讀者的成長,但回望文學史,許多經典作品都是在一種固定的性別視角下定格完成的,從中可以看到一系列具有父性特徵的意象和隱喻,甚至女性作家的作品也流露出「身份的焦慮」,在無意識間認同和強化既有的性別結構。本場活動邀請到女性文學研究學者張莉、評論家張定浩和現長報導作者、編輯熊阿姨,希望以新的性別視角重新介入經典文學的討論,並從中找到對當下寫作的啟發。
多少工夫築始成——紅研所校注本《紅樓夢》出版四十周年特別直播暨2022年修訂新版發布會
時間:8月20日(周六)14:30-17:00
地點:人民文學出版社微信視頻號
嘉賓:呂啟祥(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陳熙中(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慶善(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紅樓夢學會會長)、歐陽奮強(演員)、孫偉科(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所長、《紅樓夢學刊》主編)、笛安(作家)
1982年3月,署名「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校注本《紅樓夢》正式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並成為向全國發行的《紅樓夢》通行讀本,又簡稱為「新校注本」、「紅研所校注本」。四十年來,人文社的這部堪稱當代傳播最為廣泛的《紅樓夢》讀本,對於紅學研究也有著顯著的影響,幾代讀者閱讀《紅樓夢》的記憶也與之相關。8月20日,我們將舉辦紅研所校注本《紅樓夢》出版四十周年紀念暨2022年修訂新版發布會,邀請多位學者、作家、文藝工作者,回顧出版歷程,分享閱讀記憶,發布新修訂版信息,致敬為傳播經典付出辛勞的前輩學人,引導大眾品讀優秀傳統文化經典。
斯賓諾莎的實體:寂靜的深淵抑或永恆的生產?——以謝林與黑格爾的批評為視角
時間:8月20日(周六)19:00-21:00
地點:騰訊會議(ID:34244395221)
主講人:吳功青(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教授)
在謝林和黑格爾看來,斯賓諾莎的實體具有一種先天性的缺陷:它是靜止不動的。果真如此嗎?本講座試引入德勒茲的動力學解釋,闡述斯賓諾莎實體運動的可能。與此同時,我們力圖指出:斯賓諾莎將實體等同為現實性的做法,從根本上瓦解了潛能-現實的運動結構,使得實體不具有向更高潛能階次發展的可能。在這個意義上,實體仍舊是不動的。謝林和黑格爾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決心改造斯賓諾莎的實體學說,將非存在的自由和實體結合起來。然而,謝林和黑格爾的改造在解放精神的同時,將實體形上學推向了唯心主義,註定會錯失斯賓諾莎實體學說的精髓——作為太一的整全。在這個意義上,與其說從斯賓諾莎到謝林和黑格爾的實體觀是一種歷史的進步,不如說他們代表了兩種不同的哲學觀:一個追求超越精神、主客消融的大全,一個追求精神主宰一切、「理性統治世界」的形上學。兩種哲學沒有高低,更難言對錯,而是共同構築起了人類精神的偉大整體。
文學&電影——說不盡的「網格本」
時間:8月22日(周一)19:00-23:00
地點:人民文學出版社微信視頻號
嘉賓:賈樟柯(導演、編劇)、戴錦華(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麥家(作家、編劇)、麥家(作家、編劇)
文學和電影,獨立又共生。文字的魅力與影像的精彩,如何相互影響,相互成就?隨著文學與電影各自的發展,這兩種藝術形式還將碰撞出怎樣的火花?8月22日,我們將舉辦「文學&電影——說不盡的『網格本』」直播活動,主持人陳魯豫將與賈樟柯、戴錦華、麥家、董強用四小時對話文學與電影,暢談從網格本中走出的那些經典電影,探討文學與電影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隱秘的女皇:劉娥和她的時代
時間:8月22日(周一)20:00
地點:天一文化講壇微信視頻號
主講人:劉雲軍(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副教授)
從蜀地孤女到臨朝稱制,劉娥究竟是如何攀升到權力之巔的?對於宋代的歷史發展有何影響?又帶給今人什麼樣的啟示?《隱秘的女皇:北宋劉娥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作者劉雲軍以劉娥為切入點,描寫了北宋的政治制度、歷史發展和與之相關的重大歷史事件,反映出北宋政治運行的邏輯,為大眾了解北宋真宗朝、仁宗朝初期的真實歷史開啟了一扇大門。8月22日晚,我們邀請劉雲軍來到直播間,與大家分享他的這本新書。
當世界的一半被隱去——《看不見的女性》 《發光的骨頭》讀書會
時間:8月24日(周三)20:00
地點:「明明想讀書」微信視頻號
主講人:歐陽鈺芳(圖書編輯)
女性在哪裡消失、不被看見?女性為何不被看見?女性不被看見的世界,後果何在?8月24日晚,我們邀請《看不見的女性》的責編歐陽鈺芳,與大家一起聊聊《看不見的女性》和《發光的骨頭》這兩本書。
附:線下活動預告
北京|生物大滅絕時刻——理解地球生命演化的秘密
時間:8月19日(周五)19:00-21:00
地點:朝陽區建國路87號SKP購物中心4樓SKP RENDEZ-VOUS
嘉賓:童金南(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地球生物系教授)、劉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在長達46億年的地質歷史中,曾發生過五次影響生命進程的大滅絕事件。其中,無論是滅絕率最高、致使95%生物滅絕的二疊紀-三疊紀之交生物大滅絕(距今約2.52億年),還是人們最熟知、終結恐龍時代的白堊紀末大滅絕(距今約6600萬年),這些滅絕事件看似距離我們非常遙遠,但卻能給當下的我們很多啟示。站在地質歷史以百萬年為單位的尺度上,古生物學家如何理解這些現象?這些大滅絕事件,對於我們當下有哪些啟示意義?8月19日晚,我們邀請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地球生物系教授童金南,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劉俊,並由《三聯生活周刊》主任記者陳璐擔任主持,做客北京SKP,聊聊發生在二疊紀與三疊紀之交生物大滅絕,以及背後所隱藏的生命演化秘密。
北京|我居於無限可能:狄金森的詩歌熱情與傳奇人生
時間:8月20日(周六)14:30-16:30
地點:朝陽區朝陽北路101號朝陽大悅城9F度刻LAB
嘉賓:藍藍(詩人、作家)、周曉楓(作家)、張莉(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樂旻(外交學院外語系教師)
艾米莉·狄金森——19世紀天才詩人,比肩惠特曼、對美國文學做出重大獨創性貢獻的現代主義詩歌先驅,博爾赫斯「私心敬重」的女作家。一個多世紀過去,我們仍對這位「謎」一般的天才女詩人充滿好奇。天真浪漫抑或理性思辨,狄金森的生活究竟擁有怎樣的面貌?狄金森的詩作中能否看到19世紀的「女性意識覺醒」?除卻傳主本身,傳記的魅力還能來自何處?本次活動,我們特邀詩人藍藍、作家周曉楓、文學評論家張莉,以及《我居於無限可能:艾米莉·狄金森的一生》譯者樂旻,四位不同身份、不同領域的女性因狄金森相聚於此,與讀者一同探討狄金森的詩歌熱情與傳奇人生,挖掘她的創作及成就給當下的我們帶來的啟示。
北京|遺忘空氣,怎能分享火焰:性差異的存在論問題
時間:8月20日(周六)15:00-17:00
地點:朝陽區建國路86號SKP-S購物中心2樓SKP RENDEZ-VOUS
嘉賓:汪民安(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夏可君(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張念(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身體實存著,性/別化的身體銘刻了清白無辜的差異記號,這個記號從未得到規定,在虛無和模糊的氛圍裡,感覺的辯證才有了呼吸的空間。而空氣被遺忘了,愛欲的火焰奄奄一息。辯證不能運用於主客關係,辯證應該在主體之間,鑄造雙重回路,這個迴路就是欲望澄明的建築術,在物理-科學空間之中鑄造另外的空間。保留性/別的歸屬感,感覺自身繪製的點線面體如容器,這正是性差異,也是存在-虛無最為慷慨的饋贈……8月20日下午,我們邀請了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汪民安、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夏可君、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張念、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楊光,做客SKP-S,一起來探討愛欲、身體、直接性、絕對性、現實性等議題,共同探尋在知識止步的地方,哲學是如何出發的……
北京|只願你曾被這世界溫柔相待——水木丁新書分享會
時間:8月20日(周六)15:00-17:00
地點:海澱區成府路28號PAGEONE書店2F
嘉賓:水木丁(作家、影評人)、韓松落(作家)、王愷(作家、媒體人)
作家水木丁相信,人和人之間是講緣分的,人和電影之間也是這樣。在什麼時候,看到什麼電影,得到什麼樣的慰藉,都像是一場相遇。她把從電影中收穫的感動與啟發盡數寫下,結集成隨筆作品《只願你曾被這世界溫柔相待》。書中,水木丁談論了近六十部影響人生的電影,話題涵蓋愛、成長、夢想、親情、創傷、生死……8月20日下午,水木丁將攜隨筆集《只願你曾被這世界溫柔相待》,與韓松落、王愷相聚PAGEONE五道口店。在這個天高雲闊的午後,讓我們聊聊電影與人生,感受靈魂與靈魂觸碰的瞬間。
北京|自強之術:洋務運動再研究
時間:8月24日(周三)9:00
地點:朝陽區北辰東路15號奧林匹克公園內中國歷史研究院行成樓一層閱微廳
主講人:朱滸(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院長、教授)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晚清史研究名家系列講座之二,邀請朱滸談談洋務運動。朱滸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近代中國災荒史、社會經濟史、晚清史,代表作有:《地方性流動及其超越:晚清義賑與近代中國的新陳代謝》(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洋務與賑務:盛宣懷的晚清四十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1年)等。
上海|一滴雨教我的幸福哲學課——《小雨滴和他的15個怪朋友》誦讀分享會
時間:8月19日(周五)19:00-21:00
地點:黃浦區復興中路517號思南書局
嘉賓:周小舟(童書編輯)、宋燕群(童書策劃編輯)
「我是誰?」「為什麼總覺得孤獨?」「怎樣面對失去?」這是我們終生都在思考的哲學問題。《小雨滴和他的15個怪朋友》以漫遊哲學奇境為主線,在生動有趣、跌宕起伏的冒險故事中蘊含了有關理想追求、善與惡、物質與精神、自由與共生等話題的哲學討論。8月19日晚,嘉賓周小舟、宋燕群將用碎片化的趣味小場景深入淺出地帶孩子感受哲學。
上海|應援偶像是我笨拙的自救——《偶像失格》新書對談
時間:8月20日(周六)14:00-16:00
地點:徐匯區瑞平路230號保利時光裡B1一見圖書館
嘉賓:千早(譯者)、竹棘(日劇日影博主)
你為追星做過哪些事?不同圈子的追星方式會有不同嗎?追星這些年有什麼變化嗎?一些粉圈的內幕大公開……這是一場輕鬆的《偶像失格》對談會,關於「追星」的那些事,我們這一次都聊透!本場活動邀請了兩位介於娛樂圈與大眾中間的朋友,以一個相對較為特殊的視角來聊聊飯圈文化和這些年看到聽到的追星故事。
上海|皆為書來——《天下熙攘》新書籤售會
時間:8月20日(周六)15:00-17:00
地點:黃浦區淮海中路624號上海香港三聯書店
嘉賓:黃沂海(上海市銀行博物館館長)、馬尚龍(作家)、沈嘉祿(作家、媒體人)、邢建榕(上海市檔案館編研部主任)、管繼平(作家、書法篆刻家)
文化隨筆集《天下熙攘》,系作者從事金融文博研究之餘撰寫的文飯小品,視角獨特,文筆流暢,熔史料性、趣味性、文學性於一爐,字裡行間,可以感悟到海派金融文化的豐富內涵與風雅情致。本周六下午,我們邀請該書作者、上海市銀行博物館館長黃沂海,該書序言作者、作家馬尚龍,以及沈嘉祿、邢建榕、管繼平等嘉賓做客上海香港三聯書店舉行新書籤售分享會。
上海|讀史何以明智?——《葛劍雄寫史》新書分享會
時間:8月20日(周六)19:00-21:00
地點:長寧區延安西路1262號上生新所7號樓蔦屋書店
主講人:葛劍雄(復旦大學資深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由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的《葛劍雄寫史——中國歷史的二十個片斷》,是知名歷史學家、復旦大學資深教授葛劍雄寫給大眾的書。他以深厚的史學功底,敏銳的史家視角,對中國歷史進行了照相式的呈現。8月20日,我們邀請葛劍雄教授做客上海上生新所蔦屋書店,從一位歷史學家的角度,重新觀察中國歷史的細部,回味和思考歷史中的智慧。
上海|大作家面對訪談者時的焦慮——《巴黎評論》系列新書分享會
時間:8月20日(周六)19:00-20:30
地點:浦東新區陸家嘴環路479號上海中心大廈52樓朵雲書院
嘉賓:馬凌(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書評人)、貝小戎(《三聯生活周刊》主筆)
1953年春,第一期《巴黎評論》出版,在刊登原創小說、詩歌之餘,這本初出茅廬的文學雜誌意外再造了一個古老而嶄新的文體:「訪談」。2012年春,《巴黎評論·作家訪談1》首次出版,意外開啟了簡體中文版《巴黎評論》系列這個曠日持久的圖書譯介項目。轉眼十年過去,《巴黎評論》系列已出至第十本,其中的眾多訪談也已為國內讀者所熟知。在《巴黎評論》系列出版十周年暨《巴黎評論·作家訪談7》新書出版之際,我們特邀請資深書評人馬凌和《三聯生活周刊》主筆、《巴黎評論》譯者貝小戎於8月20日晚做客朵雲書院·旗艦店,聊聊《巴黎評論》,以及被它重新定義過的「訪談」這種文體。
上海|當代作為歷史景觀——《中國當代攝影景觀(1980-2020)》新書分享會
時間:8月21日(周日)19:00-21:00
地點:長寧區延安西路1262號上生新所7號樓蔦屋書店
嘉賓:顧錚(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林路(上海師範大學教授)、施瀚濤(策展人、寫作者)、祝羽捷(作家、策展人)
自1980年代,隨著「四月影會」「陝西群體」「北河盟」等民間攝影團體的湧現,中國攝影的現代轉型重新啟動,並形成了一個中國攝影家通過攝影追求自主觀看權利的文化景觀。四十年間,中國當代攝影發生了哪些變化,又有何種探索?在剛剛出版的《中國當代攝影景觀(1980-2020)》一書中,本書作者、著名攝影史家顧錚教授,以專題討論和個案研究兩條線索,回顧了中國當代攝影的發展,勾勒出中國當代攝影圖景。8月21日,顧錚教授與上海師範大學林路教授以及策展人施瀚濤、祝羽捷,將做客上海上生新所蔦屋書店,和我們聊一聊中國當代攝影。
天津|禮帽、長衫與泛黃的紙張——魯迅、李叔同等民國大師和內山書店的故事
時間:8月20日(周六)14:30-16:00
地點:南開區上谷商業街D區30號北10魯能城購物中心B1內山書店
嘉賓:鮑國華(天津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康螞(作家、詩人)
本周六下午,著有《文學史家魯迅——史料與闡釋》的天津師範大學教授鮑國華,著有《他在紅塵看風景——弘一大師傳》的作家康螞,將一同做客內山書店,為您講述魯迅、李叔同等民國大師與內山書店結緣的故事,帶您漫步那個大師輩出的黃金年代。
廣州|滿地都是六便士:消費主義和我們的生活
時間:8月19日(周五)19:30-21:00
地點:天河區天河路383號太古匯負一層MU35號方所
主講人:王寧(中山大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系教授)
當我們談論勞力士,我們談的不是手錶,而是它所代表的財富。是我們佔有了商品,還是商品奴役著我們?在商業世界裡,廣告、公關、媒體如何「製造」合格的消費者,將人異化成消費的機器?8月19日晚,我們邀請中山大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系教授王寧到方所廣州店,與讀者們共讀《製造消費者:消費主義全球史》,為大家揭開消費主義的迷霧:在商品化的社會中,人們的行為有哪些變化?商品的力量來自哪裡?人類通過商品實現了哪些社會變化?
廣州|輾轉於大城之間的我們——《假裝擁有這座城》新書分享會
時間:8月20日(周六)15:00-17:00
地點:越秀區北京路314號聯合書店5樓UN Space
嘉賓:小野醬(金融從業者、野生作家)、李傻傻(作家)
生活在城市中很多的人,故鄉並不在這裡。他們因為求學、工作或其他原因離開原籍,奔向一座城市,又遷往另一座城市。他們在夢想和妥協間輾轉周折,雖然在某城生活了相當長的時間,但距離感並未完全消除。擁有大都市,有時只是一種假裝。小野醬就是這樣一位「都市遊牧者」,她的雜文集《假裝擁有這座城》記錄著這類人的生活和思考。8月20日,作者小野醬將攜新書《假裝有用這座城》來到UN現場,與嘉賓、著名作家李傻傻跟大家一起分享他們各自的生活和思考。
廣州|「攝影是什麼」主題分享會
主講人:李楠(《南方周末》圖片總監、評論家、策展人)
什麼是攝影?從定義和屬性上說,這個問題已沒有標準答案。攝影是什麼?就功能和目標而言,它的邊界一再被自身突破。8月20日,李楠將以「攝影是什麼」為主題分享她對攝影/圖像/藝術/傳播的思考,與讀者現場互動,並舉辦新版籤售。
廣州|在曠野裡點一盞燈:李蘭妮《野地靈光——我住精神醫院的日子》分享會
時間:8月21日(周日)14:00
地點:海珠區新港東路10號保利廣場2樓四閱書店
嘉賓:李蘭妮(作家)、林崗(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
本周日,我們特別邀請深圳作協主席李蘭妮、中山大學教授林崗,就李蘭妮新書《野地靈光——我住精神醫院的日子》舉辦一次分享會。兩位嘉賓將就精神疾病問題分享他們的經歷、研究與觀察,也希望籍此為身處精神的幽暗曠野、孤立無援的人們點亮一盞燈。
深圳|《它們的性》新書分享會
時間:8月21日(周日)15:00-17:00
地點:龍華區梅龍大道1389號深圳書城·龍華城五樓鴻博廳
嘉賓:王大可(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韓湛寧(設計師、策展人)、南兆旭(深圳自然與歷史研究者)、魏小河(書評人)
牛津博士王大可的新書《它們的性》,用白描的手法、幽默的書寫,呈現了105種動物千奇百怪的性與愛,直擊動物們求偶、交配、帶娃的有趣話題,讓人在大笑與恍然大悟間收穫新知,也重新思考人類。8月21日下午,王大可攜新書,與韓湛寧、南兆旭、魏小河做客深圳書城·龍華城五樓鴻博廳,與讀者朋友們,一起聊聊動物世界奇妙的性與愛,也在大笑中反思人類社會的種種。
南京|古希臘倫理思想中的幸福與美德
時間:8月20日(周六)14:00
地點:棲霞區仙林大學城杉湖東路9號可一書店·仙林藝術中心
主講人:陶濤(南京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
本場講座,我們邀請到南京師範大學哲學系陶濤教授,通過對古希臘的歷史城邦、古希臘哲學的粗略介紹,以亞里斯多德的幸福與美德為切入點,為大家粗略地展示古希臘幸福主義(eudaimonism)的核心觀點與主要內容。
南京|誰在@所有人——《雨在他們的講述中》格風新書分享會
時間:8月21日(周日)15:30-17:30
地點:棲霞區仙林大學城杉湖東路9號可一書店·仙林藝術中心
嘉賓:格風(媒體人、詩人)、胡弦(詩人、散文家)、黃梵(詩人、小說家、南京理工大學副教授)、劉立杆(詩人、作家)、何同彬(評論家、《揚子江文學評論》副主編)、李黎(詩人、小說家)等
8月21日,「誰在@所有人——《雨在他們的講述中》格風新書分享會」將在仙林可一書店開展。本次活動由詩人育邦主持,屆時作者格風將來到現場與嘉賓胡弦、黃梵、劉立杆、何同彬、李黎暢談。青年舞蹈演員徐燕冰老師,將獻上獨舞《講述》。讓我們一起來聆聽「雨在他們的講述中」所散發的奇異花香。
杭州|蘇東坡的美食地圖——《蘇東坡:不孤獨的美食家》新書分享會
時間:8月20日(周六)14:30
地點:上城區慶春路217號新華書店慶春路購書中心一樓大廳
主講人:吉國瑞(編劇、撰稿人)
蘇軾是文學家、政治家、書法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但按他自己的說法,「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闊而天高」,「老饕」二字足以概括他的一生。B站新潮紀錄片《歷史那些事》總編劇搜尋史料、實地走訪,探尋蘇軾的貶謫與美食之旅,首次梳理蘇軾詩文中的美食故事——酸甜苦辣,悲欣交集。本周六下午,我們邀請《歷史那些事》總編劇、《蘇東坡:不孤獨的美食家》作者吉國瑞帶領我們一起去探尋蘇東坡的美食地圖。
杭州|藝術光暈消失之處,科學之眼略略張開——小莊《放大:科學、藝術與文化的現實交匯》新書分享會
時間:8月21日(周日)15:00-17:00
地點:拱墅區麗水路58號遠洋樂堤港B區B103單向空間1F
嘉賓:小莊(科學作家)、李劍龍(謝耳朵科學漫畫創始人)、撒旦君(插畫師)
作為果殼聯合創始人之一、果殼閱讀的創始人,小莊在四年多年前決然離開了網際網路以及出版行業,成為一名freelancer,專心從事科學寫作和翻譯。《放大——科學、藝術與文化的現實交匯》是她在自己所認定領域裡的一次深耕,「我永遠感興趣的,是科學感性的一面,它在人文世界裡的真身或投影」,一個謹慎、美好的開始,讓她堅定無比——就這麼寫下去,可能有一天會成為「科普界的蘇珊·桑塔格」,誰知道呢。本周日下午,小莊將帶著她的新書,和她的兩位朋友李劍龍和撒旦君一起來單向空間聊聊科學與藝術、科學與漫畫的關係,一起探討如何用視覺來表達科學的深層內涵。
成都|愛欲的生與死——《柏拉圖愛欲對話錄》新書分享會
時間:8月21日(周日)14:30-16:30
地點:天府新區天府大道南一段918號麓湖藝展中心尋麓書館
主講人:梁中和(四川大學哲學系教授)
我們該怎樣跋涉過歷史和時間的深水,認識柏拉圖和蘇格拉底?他們又和古往今來的哲人有何不同?對於柏拉圖和蘇格拉底的愛,使得梁中和教授一直勤於耕耘,為延續、研究蘇格拉底的對話做出努力。由梁中和老師選編的《柏拉圖愛欲對話錄》和《柏拉圖神話寓言集》在優秀的中譯本之上潤色,旨在給沒有柏拉圖閱讀基礎的受眾可讀、文意準確的譯本。8月21日,我們將邀請四川大學哲學系教授梁中和來到尋麓書館進行新書分享會及對談。
成都|致:青梅竹馬和同桌的你——長篇小說《鵲橋仙》天府四人談
時間:8月21日(周日)19:30-21:00
地點:錦江區梓潼橋正街西部文化產業中心5層阿來書房
嘉賓:蕭耳(作家、媒體人)、毛尖(華東師範大學教授、作家)、盧一萍(作家、文學編輯)
《鵲橋仙》是杭州作家蕭耳最新長篇小說,追憶運河邊的大碼頭——江南古鎮棲鎮的紛紜往事。本周日,她帶著這本新作來到成都,與毛尖、盧一萍、趙曉夢三位嘉賓來一場天府四人談,聊聊小說中的故事。
責任編輯:顧明
校對:張豔
,